︿

《大家論壇》人工智能視角:發展技職教育應戰 準備跟機器人「打一仗」

葛洛夫(Stephen Groff) 2018年01月06日 15:00:00

 

葛洛夫
●亞洲開發銀行東亞、東南亞、太平洋區副總裁

 

孟加拉的1間針織廠同時匯聚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其中一層樓,工人們正在手編生產;而在另一層樓,人與機器一同工作;第三層則只有機器人。
 

你是哪一種工作型態?

 

這座建築看似弄錯了年代,因為大眾普遍認為機器人將在紡織和其他諸多行業取代人類,就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如何在亞洲展開而言,這作法相當明智。其他地方亦然,技術進步正模糊物理、數字和生物世界之間的界限,讓產業和經濟快速轉型。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還沒有為機器人做好準備,箇中原因不僅限於對大規模失業的擔憂。在2014年,中國非汽車行業每1萬名員工中只有11台機器人,而在汽車組裝線上每萬名員工中也僅有213台機器人。這比日本、美國或德國遠少了數百台之多。

 

雖然中國正增加機器人的預算來縮小差距,但貧困國家在採用新技術方面的確困難重重。不僅如此,該地區薪資較低使得企業更有意願維持人工生產方式。在孟加拉的工廠,停電和設備故障導致機械設備無法工作時,員工可以適時介入。與此同時,擁有完全自動化的生產部門,可以在工人罷工時繼續完成生產任務。

 

其實,非正規勞動力難被取代


傳統觀點認為這樣的雙軌制無法長久,中、低技能工人最終仍會被機器人取而代之。牛津大學弗雷(Carl Frey)和奧斯伯恩(Michael Osborne)2013年所進行的一項代表性研究顯示,在今後幾十年,自動化將威脅到美國47%的就業人口。同樣地,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也警告 ,柬埔寨、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56%的就業人數「將在未來10年或20年間,因為技術的發展而面臨失業的高度風險。」


但上述的可怕預測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絕大多數崗位都包含部分無法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作。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6年按工作內容區分職業的研究表明,OECD的21個國家中僅有9%的職位確實搖搖欲墜。

 

擁有完全自動化的生產部門,可以在工人罷工時完成生產任務,但別忘了,絕大多數崗位都包含部分無法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作。(湯森路透)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亞洲。例如在越南,如果考慮到該國規模龐大的非正規經濟,面臨威脅的職業比率從國際勞工組織預測的70%下降到僅15%。發展中國家的清道夫面臨的自動化威脅可能也比已發展國家還低,因為他們的工作機械化程度較低,工資也十分微薄。

 

但機器人仍然在該地區站穩腳步,尤其是在中國和韓國這樣的經濟體。2015年,亞洲地區的機器人銷量成長了19%,已是連續第4年打破紀錄。當亞洲相對低發展的國家最終進入技術潮流,裁員便勢不可免。

 

增加模組化短期課程

 

為減輕這重創帶來的打擊,政府亟需從技術和職業教育培訓開始(TVET),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並徹底改革教育體系。儘管技職教育培訓在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越來越受歡迎,但品質卻往往相當低劣。政府應當確保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更側重於實用技能,並同時保持彈性,允許學生能在不犧牲收入的前提下學習新技能。

 

方法之一是增加模組化短期課程(modular short course)的數量,這種課程耗時少,針對特定工作內容提供培訓,同時對那些極需賺取收入的參與者來說,學習門檻也比較低。例如緬甸政府已經啟動一項測試計畫,幫助該國每年中輟的「百萬名失蹤」學生。該項目開設有關焊接和其他技能的短期課程,以便教授學員學會修理農業機械。

 

為迎戰機器人帶來的衝擊,政府應從技術和職業教育培訓開始,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並全面改革教育體系。(湯森路透)

 

鑑於亞洲擁有龐大的非正規勞動力,以能力為基礎的評估系統也能發揮特別的作用。好比說,根據工作經驗、為技術純熟的工人提供考證機會的項目,能夠讓尚未得到認證的電工在機器人行業中找到正式工作。

 

私營部門還可以協助具備就業技能的畢業生,為他們提供更多職缺。亞洲國家應從印度國家技能開發公司中獲得一些啟發,這家公司與私營培訓企業合作,配合行業需求提供技職課程。到目前為止,這項計畫已經培訓了超過6萬3000名民眾
 

為「還看不見的」工作準備

 

不僅如此,對於那些投資於人類更適合掌握的技術,如溝通和談判技巧的企業,政府應該提供補貼或稅收獎勵。政府還應該採取更靈活的勞動規範,因為企業不會想要聘用薪資太高的技術人員。歸根究柢,亞洲發展中國家需要諸多政策用以支持工人,而非工作本身。靈活的勞動契約、終身學習和再培訓的機會可以讓各方受益無窮。

 

當中又以再培訓特別重要,因為自動化將帶來全新的產業和職位。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估計,自動化可以使全球生產率每年提高0.8~1.4%,企業省下大筆經費的同時效益也隨之提升。擴大取得培訓和認證的機會,將有助於各國為工人提供新工作所需的技能,善加利用這些進步並確保成長更為公平。



這樣的結果對工人和亞洲各國經濟都有好處。這代表像孟加拉紡織廠那樣的企業可以只使用機器人,而那些以前為這些企業工作的員工,則可以在其他崗位從事更有利可圖的工作,而且很有可能是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o Resist the Robots, Invest in Peopl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大家論壇》科技視角:機器人搶走許多飯碗  這個世界值得期待嗎​

●《大家論壇》科技前沿:機器人、數位工具讓建築業重新站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