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南亞視角:印度人口紅利高 勞動市場年進1200萬人

甘尼(Ejaz Ghani) 2018年01月28日 07:00:00

 

甘尼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

 

英國早在19 、20世紀就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都市化的國家,其經濟與社會都在此波轉型中跟著改變。當前,印度面臨類似的轉型,但速度卻是加快100倍。到2030年,印度都市人口將達到6億人,比美國總人口多2倍。

 

對印度而言,擁有眾多年輕人的優勢在快速城市發展過程中特別有利。每年約1200萬人加入印度勞動市場,潛在人口紅利相當龐大。都市化過程得以持續,而連接度、緊密度與多元性將提高知識匯集程度,啟動更多創新與強化生產力,以及就業機會增加。

 

都市化帶來擁擠、污染

 

儘管有眾多好處,都市化也帶來巨大挑戰,包括管理交通擁擠、污染,以及確保成長是包容與公平的。印度城市化速度雖慢,卻反將得益於科技創新好處,包括數位技術、乾淨能源、新建築材料與新運輸模式,都會讓印度有優勢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不過,要取得這些優勢,印度必須要有具效率的政策,包括智慧基礎建設投資與措施,以提高城市、尤其在現代化產業的競爭力。

 

要讓更多城市具競爭力,印度需決定要強化專業化(讓特定城市發展某特定產業)或多元化(城市採取類似國家平均化發展政策,讓眾多產業同時發展)。這不是簡單的決策:類似的辯論已延續將近一個世紀。

 

在1991年,印度經濟自由化開始前,印度城市傾向專業化發展。不過近幾年主要都市有轉向多元化的趨勢,例如孟買與班加羅爾正在經歷規模最大、最快的都市發展轉變。

 

四分之三行政區依賴傳產

 

專業化通常見於傳統產業,甚過於現代化產業。儘管部分現代產業,如辦公室會計、電腦、收音機、電視、通訊設備會比較集中在特定區域,約四分之三的印度行政區都依賴傳統產業。600個行政區中,卡瓦拉蒂(Kavaratti)區偏重水傳輸業、大吉嶺區偏重紙業、潘古拉(Panchkula)區偏重會計與電腦業、瓦卡(Wokha)偏重木業。

 

在1990年代,印度專業化程度比美國還高,這兩個國家差異程度則隨時間趨於一致。這些都顯示,科技持續發展,多元化也是,這個趨勢將改變印度未來都市化模式。

 

這對就業有利,因為多元化城市與區域可享有大規模的就業成長。自2000年以來,現代服務業的第一波族群也經歷異常高的就業成長。

 

有些好消息:多元化帶動的強勁的就業成長發生在鄉下地區與小企業,這意味著印度都市化可以帶來整體成長與好前景。另有證據顯示,特定行政區有著高成長率的鄉下地區窮困率跟著下降。

 

5億人缺乏安全飲水

 

這些正向趨勢的全面優勢需要印度提升基礎建設投資。儘管,製造業成長減緩——全球其他各地也見到這個趨勢——印度都市化會持續加速,特別是有比較完善的基礎建設地區。

 

在這個發展中國家,高達10億人口缺乏馬路、電力,5億人缺乏可靠的安全飲用水。這些匱乏資源對發展極為重要,印度也不會例外。良好的基礎建設可讓上百萬企業家,特別是女性將會自印度都市覺醒風潮中受惠。成功的關鍵因素將是改善公共支出的效率,吸引更多民間投資。

 

毫無疑問,要私人投資投向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得要有經濟誘因。畢竟,高收入國家人口急速老化,會有過剩儲蓄資金可以被配置到高報酬投資項目。低收入國家有年輕人口,以及大量基礎建設需求,則提供良好的投資機會。

 

市級專案規模小不易籌資

 

然而,目前的情況是,由養老基金、人壽保險企業和其他機構所管理的68兆美元資金中僅有不到百分之一流向了基礎設施投資。而且,由於投資者較低的風險偏好,更不用說市級專案本身規模較小,市政府需要拼命努力才能湊足所需的資金。

 

但這並不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地方層面富於遠見的領導力,由市政府提供促進創業、提高城市競爭力,以及透過強化城市農村互通而促進區域發展的基礎設施專案。

 

這些政府還應當利用他們的資產,包括土地;調動用戶收入;修改金融法規和激勵機制以增加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再加上更強勁的技術和財政能力,就能使吸引所需私人資金及建設惠及印度城市轉型的夥伴關係變得容易得多。 

 

印度已經掌握了推進包容性,以及可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所需的一切工具。印度必須聰明的利用。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ndia’s Urban Awakening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