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南亞視角:印度經濟發展要強 得削減企業龐大債務

蘇拉曼尼 (Arvind Subramanian ) 2018年02月11日 07:00:00

 

蘇拉曼尼 
●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

 

是印度重新找回她魔力的時候了嗎?隨著國內出口受惠全球快速擴張的經濟而成長,2016年11月廢除大面額紙鈔以及2017年7月上路的新版「貨品與服務稅」(GST)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正在式微。假若居高不下的油價背後的總體經濟壓力獲得控制,且哄抬的資產價格做出適度調整,則印度已做好重返全球成長最快速經濟體的準備。

 

「雙重資產負債表問題」最該被解決

 

印度政府持續的推動將會是活化私部門投資及維持中期成長目標的關鍵。更精確來說,經濟決策者必須處理企業長期以來的龐大債務問題,還有國有銀行資金不足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雙重資產負債表問題」(twin balance-sheet problem)

 

基於此,2016年12月上路的新版破產法規要求財政陷入困難的公司開始著手整頓資產負債表,2018年預計會有更多公司加入。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宣布一項占GDP1.2%的大型注資計畫,好讓國有銀行能打銷呆帳。

 

待這些改革項目站穩腳步,印度公司估計終於能夠開始正常支出,屆時銀行也能再次向目前深陷債務危機的基礎建設產業及製造業挹注資金。印度的經濟改革花費好一段時間才得以實施,但若能持續帶來成功,將足以供印度乃至世界各地的領袖作為日後借鏡,了解私部門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科技業崛起提高印度管理標準

 

在印度,私部門與概括的資本主義通常會喚醒一股很深的矛盾,這並非沒來由的,主要得歸因於私部門尚未擺脫「牌照制度」(Licence Raj)的歪風,1991年前的印度尚未實施經濟自由化改革,官僚作風盛行且貪污不斷。直至今日,印度的傳奇企業大老當年據傳都是靠緊抓住國內稅法枝微末節,明目張膽地操縱這些遊戲規則來牟利。

 

1990年代起飛的資訊與通訊科技則多少洗刷了一點私部門的臭名。印度資訊及通訊科技產業 在遠離政府控制的優勢下迅速發展,其所奉行的管理標準也成為業界表率,這些公司不僅在國際市場繳出傲人表現,也於國際證券交易所上市。更廣泛地來說,他們提升了印度的地位。

 

然而,走過這段優良的資本主義時期後,汙名再度襲捲而來

 

在基礎建設項目蓬勃發展的2000年代中後期,所謂的「租約制度」(Rent Raj)  挾持了多數的公共資源,其將地面上(土地及環境許可)、地面下(煤礦)甚至是天上(頻譜)的租約開放競爭。除此之外,當時國有銀行融資的基礎建設投資案多半未經仔細審核,時常把資金導向有利益勾結的政治盟友身上。

 

這使得印度公眾開始體認到絕大多數的股東(公司發起人)根本沒戲唱,而所謂的「有限責任」真正代表的其實是完全沒責任。這時科技發生的劇烈變動同樣也對ICT產業既有的商業模式構成威脅–為國外客戶提供低廉的程式設計服務。

 

此時,即便是印度「最乾淨」的資本產業也遭遇治理上的挑戰。

 

從「裙帶社會主義」轉入「汙名化的資本主義」

 

從更廣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說印度已從「裙帶社會主義(crony socialism)」踏入「汙名化的資本主義(stigmatized capitalism​)」。而在這樣的制度下,盛行的「時代思維」阻礙了決策者處理雙重資產負債表遺留問題的腳步,進一步限縮成長。的確,光想到大股東積欠的債務將用納稅人的錢一筆勾銷,就足以使印度陷入多年的政治癱瘓。畢竟,普通老百姓有什麼理由得吃下這些肥貓對銀行的債務。 

 

放在這樣的背景下討論,也就比較容易去了解何以印度的經濟改革如此耗時,實踐如此困難。政府同時還得解決雙重資產負債表的問題,確保公司發起人無法重掌他們的資產,如此一來恐提升財政負擔。

 

在科技巨擘迅速掘起的時代,印度經濟發展初期的經驗是其他國家可以借鏡的好教材。所謂的印度模式,也就是國有銀行放款給私人公司,最後證實遺害無窮且無法輕易被替換,更自毀了國有銀行傳統社會主義的招牌。

 

如今,最諷刺的莫過於,印度被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重傷後,眼前的最佳機會是更靠攏資本主義,而且從金融產業開始做起。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ndia’s Path From Crony Socialism to Stigmatized Capitalis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