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諾貝爾獎視角:西方創新能力疲弱 學學中國好嗎

菲爾普斯(Edmund S. Phelps) 2018年03月08日 07:00:00

 

菲爾普斯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和社會中心主任

著有《大繁榮》

 

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西方國家將經濟成長歸因為「科學家和航海家」的發現。一個國家只需要「熱衷於」開發「顯而易見」的商業應用,並建造新產品需求的設備。

 

直到最近,中國仍如此相信。現在中國商人與企業家展現出尋求新機會的企業家動力,也具備接納創新意願與能力,而不是要單純抄襲。

 

中國政府支持本地企業創新

 

事實上,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了解他們必須要創新以達到、保持全球經濟領先地。不少企業,最有名的如阿里巴巴(Alibaba)、百度(Baidu)與騰訊(Tencent)透過提供數位時代基礎建設不斷創新,已經取得突破。工業企業近期則轉進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領域發展。

 

中國政府非常支持中國企業發展本地化創新。這些進步顯得非常有價值,相對於西方創新能力依舊疲弱,尤其是整體因素創造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延續著長期的緩慢發展趨勢。
 

近年,中國政府執行不少措施以同時增加企業家精神與創新。這很明顯地簡化新企業成立流程。另外,也建立許多學校,讓更多中國孩童更早學習,如何面對他們未來的世界。近期更開放讓外國專家執行新商業領域計畫。

 

產能過剩就該淘汰多餘企業

 

中國當局也認知、允許經濟領域中更多競爭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個人創業、鼓勵企業進入新產業。競爭解決許多問題,而這個要素在西方卻逐漸消失。

 

今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年度會議,中國官員提到(discussed)中國政府過去2年推出以提高競爭力的基本改革政策。在新政策下,剩餘產能顯示供應端合約企業、多餘企業應當被市場淘汰。當然了,多餘需求則代表市場可以容納更多新企業進入。

 

深度觀察可發現,當現有企業受到保護,有新創意的新企業卻無從進入新市場。套句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的話,「沒有足夠創新力、適應力因應變化多端的世界。」

 

還有另一個爭論點。在所有現代化經濟體中,每個產業都在未知未來預期下運作。同一產業下的多數企業想到這樣的問題,解決方案也容易被找到。一家企業被排除在某產業外,代表這家企業可能知道某件其他企業不知道的事。

 

部分獨特經驗可以滋養出具個人特色的知識,這很難被傳承到其他無相關經驗的人身上。不論情況如何,具能力的局外人都應該有空間去發揮,如更低價格、更多工作機會、更好產品與服務,社會才會獲益。

 

西方需關注TFP成長力不足問題

 

1920、1930年代著名的偉大經濟學家:海耶克、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都已經提到這些理論。現在中國人很清楚,讓具有自己思維與知識的企業自由競爭下,國家方可受益。

 

西方世界已經忘記這一點。自1930年代來,多數西方國家政府把保護既有企業不受競爭衝擊視為已任,即使參與競爭的新企業能提供新方法或創新。這些保護措施——形式多種多樣——讓許多企業家可以不需以更新、更好的概念開拓進取。

 

歷史可以為競爭的價值提供許多事證。二次大戰之後的英國工業開始發達,至1970年代,英國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卻壟斷工業界,有禁止新業者進入產業。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在1979年成為英國首相,整體因素創造力處於停滯狀況。不過,柴契爾以反競爭法阻止英國工業聯合會壟斷,英國整體因素創造力在1980年代中恢復成長。

 

我們在中國見到類似狀況。中國在2016年警覺到整體因素創造力成長力道已經遲緩數年。然而,中國於2016年開始執行改革政策後,現在又恢復成長力。

 

西方國家必須再度關注整體因素創造力成長力道不夠的問題,上次發生時是在1960年代末期。終止保護現有企業措施,讓新企業得以用新適應力、創新力展現新概念將是好的開始。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ill China Out-Innovate the West?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