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拉丁視角:笨蛋! 重要的不是經濟

貝拉斯科(Andrés Velasco) 2018年04月11日 07:00:00

 

貝拉斯科

●智利前財政部長

●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任教

 

 

一直到最近,拉丁美洲似乎逃過了民粹主義的魔掌,而北美洲和歐洲則是跌破眾人眼鏡,把自己送往這頭大白鯊的嘴巴。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Nicolás Maduro)的查維茲體制(chavista regime)的確一直囚禁著公民、破壞委內瑞拉經濟;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和尼加拉瓜的奧蒂加(Daniel Ortega)則是隨心所欲改變選舉規則,讓自己永遠不斷當選。但阿根廷裴隆主義(Peronism)的變體基西納主義(kirchnerista)在選舉中敗北似乎標誌著該國的轉捩點。巴西女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被彈劾,而她失敗的經濟政策也被認知到財政債務和赤字不能被永遠成長的方案所取代,這同樣也可能代表了巴西的轉捩點。

 

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今年大選

 

地區政治的基調似乎也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讓所有政治對手彼此變成敵人的激烈轉為了談判和協商。例如,墨西哥總統潘尼亞尼托(Enrique Pena Nieto)上任初期便簽署了短暫但重要的協議,讓經濟改革得以實行。

 

不過,正當你覺得夠安全,能夠回到水裡時……

 

2018年是拉丁美洲政治關鍵性的一年:該地區3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將舉行總統選舉,而在巴西、哥倫比亞和墨西哥,極化(polarization)是競選的關鍵字,左翼和右翼民粹主義者在支持率上保持領先。

 

先從哥倫比亞開始,哥國將在5月率先進行投票。前總統、民粹主義保守派烏里韋(Álvaro Uribe)提出要對FARC遊擊隊進行無情的軍事打擊,並反對2016年和平協定,這讓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支持的候選人杜丘(Iván Duque)在民調中領先,更在3月11日的初選中大獲全勝,而此次選舉投票人數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約有590萬人。他在第二輪選舉的潛在反對者是前M-19遊擊隊員、波哥大前市長佩特羅(Gustavo Petro)。儘管還有一位候選人也勉強躋身第二輪,但建制派屈居下風。

 

巴西選舉將在10月舉行,選舉結果比哥倫比亞的更不確定。巴西政治肥皂劇圍繞著受人歡迎的前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發展。魯拉1月被判腐敗罪名成立,面臨12年牢獄之災。他仍然很受歡迎,但他贏得選舉的可能性日益縮小,這讓可能的左翼競爭者——不管來自魯拉的工人黨還是其他黨派——難以與當下的黑馬、國會議員、前空降兵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相提並論。《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最近將波索納洛描述為一位「極右翼煽動家」,長期「鼓吹仇視婦女、黑人和同性戀的言論。」數名候選人試圖抓住中間選民,但沒有一人能在民調中有亮眼表現。

 

墨西哥將在7月投票,一輪定勝負。任何候選人只要比其他人多獲得一張選票,就是總統。而民調顯示,這位候選人很可能是奧布拉多爾(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即人們常稱的安姆洛(AMLO),他是一位有過2次總統競選經驗的民粹主義「老鳥」。最近他立場有所溫和,推翻過去一些方案,如銀行和產業國有化與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

 

經濟非重點 選民要激進方案

 

新一代拉丁美洲民粹主義者很有可能在競選中獲勝,這至少帶給我們4個教訓。

 

第一:重要的不是經濟,笨蛋!巴西、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經濟都在成長,只是速度有點慢。但與嚴重通膨、不穩定的金融以及大幅波動的貨幣(經常在這些國家的選舉期間發生,特別是巴西和墨西哥)相比,很難否認總體經濟管理已有所改善,地方經濟穩定性大大增強。

 

巴西的改善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羅賽芙任職期間,巴西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衰頹。羅賽芙被彈劾後,經濟復甦也站穩了腳跟,2017年增長1%,2018年預計將加速為2至3%。12%的失業率雖然仍然很高,但去年每個月都有所下降,不過這些進步並沒有讓羅賽芙的中間派繼任者泰梅爾(Michel Temer)得到認可,他的支持率低得可憐。這些進步也沒能支持任何承諾堅持類似經濟政策的候選人。

 

第二個教訓對美洲政治研究者來說早已耳熟能詳:嚴厲的法律和秩序(law-and-order)方針,包括擴大持槍權,能帶來政治收益。對今天的拉丁美洲選民來說,犯罪和暴力是最突出的問題。複雜的解決方案,如監獄改革和新毒品法也許在技術和道德上是正確的,但沒能轉化為選民支持,而承諾向盜賊(或遊擊隊員)開槍卻有效讓選民買單。多年來,烏里韋和他的追隨者一直向哥倫比亞人兜售這一政策。波索納洛——他聲稱「死掉的罪犯才是好罪犯」——也在巴西鼓吹這一點。

 

建制派失寵 政客要會說話

 

第三,建制派候選人前景黯淡(智利新當選總統皮涅拉(Sebastián Piñera)也許是證明此法則的例外)。在墨西哥,前財政部和外交部部長、制度革命黨(PRI)候選人米德(José Antonio Meade)是位有專業背景的技術官僚和管理者。聖保羅州州長、中間派的巴西社會民主黨候選人奧克明(Geraldo Alckmin)也具備此類身分。哥倫比亞前副總統、部長、參議員耶拉斯(Germán Vargas Lleras)亦然。他們皆是地方商界的知名人物,卻都在民調中敬陪末座。

 

最後,拉丁美洲中間派候選人,不論是自由派還是社會民主黨人,都沒能像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和法國總統馬卡洪(Emmanuel Macron)出色完成任務:編織一套有說服力的說辭論證,解釋執政原因和服務對象。這的確是一項艱鉅任務。即便是哥倫比亞麥德林市(Medellín)前市長法哈多(Sergio Fajardo)這樣極具號召力、以治理毒品之城聞名於世的人物,也在選舉中舉步維艱。

 

經歷了席捲整個地區的一連串腐敗醜聞後,一點也不難理解選民態度抱持懷疑。他們要求每一位候選人回答:你站在我這邊嗎?拉丁美洲的民粹主義候選人承諾向罪犯開槍、將移民拒之門外、對銀行家施以懲罰,和他們在美國或歐洲的同伴一樣,這是對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偽善的答案。在溫和派學會如法炮製而不誤導選民之前,他們都將成為民粹主義大白鯊的餌食。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s Populism Returning to Latin Americ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