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平衡視角:貿易逆差有好處 只是川普看不見

濱田宏一 (Koichi Hamada) 2018年05月06日 07:00:00

濱田宏一 

●耶魯大學榮譽教授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別顧問

 

從英國脫歐到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乃至民粹主義政黨支持率在歐洲德國、義大利等國興起,近年來西方民主國家的選舉板塊劇變,至少部分原因是源於對全球化的反動。但是全球化不應該是選民的憤怒的原因。

 

無法否認,全球化可能會使貿易經濟體內的特定群體情況變得更糟。特別是對於容易受外籍勞工競爭影響的產業,變得更加脆弱。移民管道讓願意接受低薪的勞工增加,也導致本地勞工的工資被拉低,特別是對於低技術職位影響更大。而離岸外包(offshoring)的工作方式,讓企業可以將製造業務轉移至擁有大量低勞動成本的國家。

 

全球化好處被抹滅

 

總體來說,執行全球化案例,包括自由貿易,以及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開放移民的意願很強烈,因為全球化讓參與其中的國家,提升財富總額。削弱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唯一所需就是提出有效的重分配政策,包括強而有力的社會安全網。

 

然而,反補貼政策(countervailing policies)很少被執行,導致遭到全球化貿易邊緣化的群體感到挫敗。一些政治人物即看準了他們的挫敗,提出與解決問題所需解方恰恰相反的政策。這種趨勢最明顯,或是後果最嚴重的莫過於美國。為了安撫基本盤選民,川普政府甘冒風險,也向中國下貿易戰帖。

 

川普誓言提高關稅的訴求,首先欲減低美中雙邊貿易的赤字。但是川普不了解的是,當一方對貿易夥伴的進口額於出口額時,市場運作情況將良好,反之亦然。若是貿易赤字的存在不被允許,全球經濟體基本上就會退化到以物易物的體系,各國能利用優勢產品獲利的能力,也將被削弱。

 

1930年代「大蕭條」為前車之鑑

 

這並不算一則「新聞」。美國1930年代實施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針對2萬多項進口產品提高達50%的關稅,立意在於保護農民和美國企業,但是卻造成相反結果,引發美國貿易夥伴實施報復舉措,造成1929年到1934年間的全球貿易額下跌66%,加劇「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情況。難怪現今川普的政策會引發,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經濟學家,寫信上書美國國會,就像1930年代也曾提交的建言信。唯一的希望是,執政者這次能聽進建議。

 

但是關於貿易平衡的討論,有另一方面經常遭忽略:投資。2017年,日本對美國的貿易盈餘提升3.1%,達到699億美元(約為新台幣2兆),遭致美國商務部的不滿。然而過度簡化的反應忽略了過去幾10年來,日本企業在美國的投資成長。

 

日本跨國企業的投資,特別是製造業,2015年為美國創造85.6萬個工作機會,等同於對美國工人補償總額達722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只僅次在美創造110萬個工作機會,以及提供849億美元(約新台幣2.5兆)補償總額的英國。同時,南韓企業在美投資帶來4萬5千個工作機會,而中國廠商僅創造3萬8千個。日本跨國企業在全美10個州內,都是最大的投資者,其中包括加州、肯塔基州、内布拉斯加州,甚至是位在「鐵鏽帶」(Rust Belt)俄亥俄州(Ohio)的川普大票倉,擁有許多支持反全球化選民。

 

外商投資、及全球化貿易一體兩面 觀感卻大不同

 

事實上,選民對於投資和其他模式的全球化觀感大不相同。日本大財團「丸紅」(Marubeni)收購部分總公司位於内布拉斯加州的美國穀物能源供應商Gavilon案例,並未引起對於國外進口或是移民經常出現的反彈。或許人們理解此收購案,能未內州農業開闢新的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

 

這種對外資反應不一的現象,並非是美國所獨有。就東歐匈牙利(Hungary)而言,反全球化,特別是反移民的情緒,助長了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an)4月8日大選選情,壓倒性的勝利取得第3度連任。然而,日資在匈牙利的投資,不僅只是獲得容忍,而是收到匈國歡迎。

 

因此可見某些對於全球化的反對,比其他方面更為強烈。這種情況似乎源自於(至少部分來看)缺乏對全球貿易帶來好處的理解。自由貿易、移民和外商直接投資,都對參與其中的各陣營有潛在遠大的收益。我們真能容忍無知和政治機會主義阻撓全球化的益處被實踐嗎?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y We Need Globaliza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