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貿易戰視角:日本模式重現 美對中國崛起將百般阻撓

張軍(Zhang Jun) 2018年06月04日 07:00:00

 

張軍

●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

●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過去2個月的話題幾乎被中美貿易摩擦所主導,看起來,美國這次所發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戰是對中國十多年來積累不滿和意見的集中宣洩。

 

除了雙邊貿易不平衡之外,這些意見大概包括,第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沒有完全兌現開放市場准入的承諾,甚至還有倒退。第二,中國加入WTO以來的經濟發展路徑並非美國預期的那般,但發展迅速卻遠超乎預期,經濟規模可直逼美國,構成競爭威脅。第三,中國動用了國家力量和不公正的產業政策,對美國的投資和企業不公,但中國本身的企業實現了快速的技術進步。

 

川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以來,美國在戰略上已將中國的崛起視為為競爭者而不再是經濟夥伴,中國也知道,從今而後,美國對中國崛起勢必百般阻撓。

 

同樣手法對待日本

 

是的,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用類似的手法成功地防堵過盟友日本的發展,也曾利用星戰和軍備競賽搞垮過前蘇聯的經濟。不過,日本的過錯在於應對失策,這種失誤讓它失去了20年的發展黃金期。

 

日本的失誤不僅僅在於宏觀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的反應遲緩,而且還在於用自動限制出口來減少對美國居高不下的貿易盈餘。不是開放國內市場,反倒是出口限制造成日本實體經濟的空心化,以及對國內非貿易部門的過度保護,喪失了日後日本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

 

目前的貿易模式跟那時已有所不同。

 

雙邊貿易不平衡在目前全球生產鏈主導的貿易模式下,反而顯得是一個陳舊過時的概念,尤其對於中國更是如此。中國目前從製造品出口中獲得的附加價值遠遠小於這個貿易盈餘。

 

 

過去10年間,中國對全球的經常帳戶順差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10%的峰值下降到了今天1.4%左右,全球只有中國做到了如此快速的再平衡。

 

同一時期,美國對全球的貿易不平衡並沒有得到改善,顯然不是交易夥伴的問題,而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宏觀政策沒有真正改變,仍然迷信過低的國內儲蓄率和過多的聯邦財政赤字。而且可預測的是,川普的減稅和基建投資方案勢必繼續惡化美國的貿易赤字。

 

中國承諾開放市場

 

但川普當局鷹派官員依然還在用對付日本的那些手法強行要求中國減少對美貿易盈餘,因為按雙邊貿易額計算,美國貿易赤字的45%來自中國,這一數字高得離譜。為了緩和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中國的領導人已經表明,中國根本不會限制出口,但會願意擴大進口並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

 

中國在這個時候承諾擴大進口和進一步開放國內投資市場正逢其時,一石三鳥。

 

首先,中國擴大進口和開放市場符合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一貫的訴求,也有助於消除國際商業界和金融界近來對中國收緊開放政策和市場准入的種種憂慮。

 

其次,擴大消費品進口符合中國經濟轉變增長方式的要求,也迎合了中國中產階級消費升級和改善福利的趨勢。在中美經貿磋商小組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有一句「為滿足中國民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以及高品質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將顯著增加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採購(to meet the growing consumption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need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可謂直言不諱。

 

中國市場太大

 

現在每年約1億人次的出境旅遊,每年海外購物的花銷幾乎與中國消費品的進口額相當,這還不包括越來越多的網購。

 

2017年中國貨物進口額美金2兆元,但消費品進口額只占8.8%。由於消費品進口受到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限制,中國消費者每年花費幾乎與消費品進口額等值的錢到海外購物,網路購物也獲得蓬勃發展。

 

給定中國的人均購買力和幾億人的中產階級規模,擴大消費品進口有助於顯著改善中國人的福利水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承諾,中國未來5年將進口美金8兆元的商品,中國也一直希望並呼籲美國和歐洲在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方面放鬆管制。

 

最後,投資市場對外的持續開放對中國走向高品質的發展階段至關重要。即使中國的經濟規模跟美國一樣大,但由於其人均GDP(per capita GDP)只有美國的1/4,中國在更廣泛的製造業領域仍將享受競爭優勢。

 

儘管中國在製造業的很多領域已經快速提升技術和附加價值的比重,但總體而言,中國依然是全球生產鏈中處於低位的製造商,中國獲得快速的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開放的直接投資市場。

 

中國毫無疑問會格外重視高新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也會在一些關鍵的技術領域增加研發投入。

 

在這次中興(ZTE)事件發生後,中國更堅定了開放國內市場的決心,同時也將加大中國資本向海外的直接投資。未來5年,中國希望有相當於600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到中國來,也鼓勵中國向海外的直接投資可達美金7500億元。

 

更開放,獲益更多

 

中國計畫11月8號在上海舉辦首屆進口博覽會(import expo),在投資領域,中國承諾5年後全部取消汽車製造業領域的股比限制,允許外商成立獨資企業,而特斯拉(Tesla)很可能成為這個新政下的第一位受益者。

 

金融領域,中國已經宣佈允許外資3年內持股比例可達51%,並將取消對外資股權比例的限制。

 

製造業和金融領域的深度開放承諾要變成現實,需要國內更多的改革來協助兌現這些承諾,以排除制度上的障礙。事實上,中國以往的經驗表明,開放市場總是有助於加快推進國內的結構改革。

 

中國跟當年的日本不同,中國顯然巧妙地和智慧地利用了美國發起的這次貿易爭端,致力於增加進口和加快國內市場開放與結構改革節奏,而這正是高品質經濟成長所必須要做的事。

 

(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Smart Trade Mov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