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恐襲 政治衝擊深遠

聯合早報 2016年07月26日 06:08:00
歐洲一連串針對當地人的恐怖襲擊,將形成一股排外甚至仇外的社會心理。(路透社)

歐洲一連串針對當地人的恐怖襲擊,將形成一股排外甚至仇外的社會心理。(路透社)

德國慕尼黑7月22日購物中心特大槍擊案,很可能又是一起“獨狼式”恐怖襲擊。這是繼7月18日晚德國的巴伐利亞火車砍人案,和7月14日法國的尼斯卡車衝撞人群恐怖襲擊之後,歐洲主要大國境內所發生的類似事件。短期內爆發的這一連串恐襲,勢必衝擊歐洲現有主流輿論的政治正確立場,讓右翼的排外民粹主義觀點顯得更有說服力,甚至衝擊波將擴散至大西洋彼岸,左右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

 

難以否認的事實是,這接連三起恐襲的嫌凶,均有相似的條件—伊斯蘭國家的移民背景、自覺被所處的社會邊緣化、暴力行為受到極端宗教意識形態影響、不排除或有伊國組織的因素。鑑於歐盟內部還在對如何因應中東難民潮莫衷一是,這些恐襲事件相信將加深一般民眾對穆斯林難民的疑慮甚至恐懼,讓基於人道主義的人口開放主張倍感壓力,同時助長排外言論的煽動性。

 

力圖凝聚歐盟卻傾向接受移民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已經因今年元旦前夕,科隆等多個城市發生穆斯林男移民,集體性侵當地超過1200名婦女的駭人案件,而面對巨大的政治反彈。火車砍人案及慕尼黑槍擊案,勢必讓其政治立場雪上加霜。因為梅克爾的開放政策,至今已經有超過100萬中東難民向德國政府申請居留權。穆斯林移民涉及在德國境內的這些負面新聞,使得慕尼黑槍擊案可能會成為壓垮默克爾開放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

 

德國警方調查後稱,慕尼黑兇嫌同伊國組織沒有聯繫,更可能是因為精神失常導致犯罪。法國警方對尼斯兇嫌的最初結論也是如此。但新證據表明,尼斯案恐怕不是獨狼襲擊,而是有組織和預謀的行為。

 

恐怖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是穆斯林

 

把伊國組織或受其蠱惑的個別穆斯林的倒行逆施,同伊斯蘭區別開來,不僅是政治正確而已。在世界範圍內,極端宗教恐怖主義的最大受害者,從絕對人數而言正是穆斯林人口。

 

伊國組織不能代表伊斯蘭信仰,是毋庸置疑的。在鬥爭策略上,爭取主流穆斯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夠真正打敗伊國組織等極端勢力。但是,接受大量宗教信仰與文化價值完全不一樣的人口,進入國境內生活,和原住民所產生的融合與共存上的緊張和矛盾,同樣也是實際存在,無法迴避的問題。

 

這種緊張和矛盾,經由一連串針對當地人的恐怖襲擊,自然會引起主流社會對移民的恐慌和焦慮,如果再加上伊國組織的宣傳,以及當地民粹主義政客的慫恿,就不難形成一股排外甚至仇外的社會心理。

 

在選舉到來時,理性的討論將變得困難,政府也難以忽視選民的不安。主張關閉國門,抨擊政府無能保護民眾的右翼政客,這時更容易打動選民的心。歐洲各國的政治氛圍會否陸續向右傾,因而是值得關注的動向。

 

同樣必須留意的發展,則是類似恐襲對美國民意的衝擊。剛奪得共和黨總統參選人資格的川普,其競選綱領主要是操弄美國白人對移民的不滿。川普不但反對全球自由貿易體制,更主張鎖國,驅逐拉美裔移民,禁止穆斯林入境。慕尼黑事件相信將更令他更振振有詞。一旦如梅克爾等開明領袖無法堅持其開放政策,對美國選民或許會形成某種心理暗示。在川普的民調差距逐漸逼近對手希拉蕊的當兒,這樣的可能性不能不叫人擔憂。(文章經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