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同島一命—台灣強化城鎮戰訓練的必要與難題      

紀永添 2020年12月17日 07:02:00
國軍並不是故意要採取城鎮戰的戰術,而是沒有選擇,必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作戰。(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國軍並不是故意要採取城鎮戰的戰術,而是沒有選擇,必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作戰。(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近年來國軍部隊積極加強城鎮戰的訓練內容,包括陸軍的各個打擊旅,憲兵與海軍陸戰隊,都開始納入侷限空間中的戰鬥技巧,讓第一線的士官兵學習如何在城鎮環境中執行作戰任務。甚至在政府宣誓要全面強化後備戰力後,國防部也進一步表示,未來受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役男,將會依兵種來分類,分配到縱深與城鎮守備任務的義務役士兵,也要接受城鎮戰訓練。除了基礎的入伍訓練與專長銜接訓練外,第二階段會讓這些義務役士兵熟悉城鎮戰場。甚至未來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訓練,在延長為14天以後,也規劃第一周進行專長複習,讓已退役的後備軍人們重新熟悉武器的操作,第二周則進行城鎮戰的訓練操演,以強化這些縱深與城鎮守備旅的防禦戰力。

 

面對城鎮戰  國軍無可選擇

 

國軍開始重視城鎮戰,是個正確的方向,但從訓練場地、作戰準則、戰術教材到單兵裝備,都還遠遠不足。特別是採用這種戰術有其利弊得失,所以必需事前仔細思考清楚,擬定好作戰計畫,避免未得其利而先得其害。城鎮戰絕非百利而無一害,過去傳統的部隊作戰準則,會儘量避開住民地,是有原因的。首先,城鎮環境極不利部隊展開、作戰與活動,密集的住宅在古代會阻擋騎兵,在今日會拖慢機械化部隊的速度。狹小的街道還會嚴重侷限裝甲部隊的視野與射界,而讓敵方的反裝甲飛彈小隊,更容易從側面或後方進行偷襲。戰鬥會被侷限於很短的距離內,除了不易發揮火力,雙方部隊都難以維持戰線,最後常會陷入犬牙交錯的混戰中,造成指揮官無法有效指揮部隊,形成毫無意義的消耗戰。

 

在城鎮環境中作戰的另一個大問題,是戰場上會有很多的平民百姓,如果這些居民沒有辦法在雙方交火之前,就先行撤出城鎮,勢必會造成嚴重的死傷。若是在敵境中的城鎮,這些平民有可能會協助敵方作戰,如果是我方的百姓,部隊勢必要分心救助這些同胞,而影響任務的進行。再者,戰火殘酷無情,以城鎮為主要戰場,勢必會對各種基礎設施造成極大的破壞,甚至摧毀整座城市,造成難以善後的情況。同時城鎮也不一定是個容易防守的地點,特別是現代化城市的對外交通往往四通八達,若沒有充足的準備,反而容易遭敵方突破或包圍,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就是因為有這些負面因素,所以除非有絕對的必要,或確定對我方有重大優勢,否則不應該輕易進行城鎮戰。

 

但台灣的情況不太一樣,因為本島的地型以山地為主,西部平原極為狹小,東部更不在話下,從北到南,都是人口稠密地區,幾乎很少有開闊地。而且台灣西部平原上的城鎮形態也與一般國家不同,多數的國家是人口集中在大城市裡,大城市之間的距離較遠,城市與鄉村的分區明顯。台灣卻是大城市較少,反而是在城市之間,有著更多的中小型鄉鎮。這些鄉鎮之間的道路,也都夾雜在稻田、工廠與農宅之間。特別是台灣的道路建設極為普遍,深入各個鄉鎮,有道路的地方就一定有民宅,甚至一路延伸到山坡地與海岸旁。從基隆走到屏東,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景色,所以國軍並不是故意要採取城鎮戰的戰術,而是沒有選擇,必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作戰。

 

國軍城鎮戰準則必需與國外不同

 

這也代表國軍的城鎮戰準則,必需與國外不同,而更貼近台灣的真實環境。目前看到的國軍城鎮戰訓練,多數集中在建築物之中,著重在室內空間中的行動與戰鬥技巧,但更重要的是部隊如何在台灣這種特殊的城鎮環境中行動,或利用這種特殊的民宅稠密性來建立防禦工事,阻擋並延滯敵方的推進。另一方面,這種環境極不利於大部隊運動,這也是過去陸軍會把基本作戰單位,從師級改為聯兵旅的原因之一。近來為了讓部隊更具機動性,又把聯兵旅拆分成聯兵營。但聯兵營是否曾經驗證過如何在這種特殊環境中機動作戰?過去的旅對抗都是指揮所帶部份實兵進行推演而已,不曾真正全裝、全員在實地進行演習,現在規模更小的聯兵營,則有機會進行完整編裝的城鎮戰訓練,這是國軍未來可以積極考慮的規劃方向。

 

漢光演習裡的阻絕工事。(本報資料照片)

 

不過問題還是在於國軍沒有完整的城鎮戰訓練場地,無法模擬出這種極為特殊的作戰環境,雖然目前陸軍擁有北測中心、南測中心與三軍聯訓基地等,但這些地方都不是設計來進行城鎮戰訓練的。所以陸軍、憲兵與海軍陸戰隊,才會被迫在幾棟簡陋建築物中,進行克難的訓練。反觀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為了要強化城鎮戰的訓練能力,都有大型的訓練場所,可供排級或連級部隊,配合裝甲運兵車或主力戰車,進行協同作戰。完整演練如何安全地進入城鎮中,掃蕩躲藏在民宅中的敵軍,在狹小的街道上進行防禦,設立指揮與後勤據點,與友軍協調攻擊火力,避免產生誤擊。台灣也不需要像鄰國一樣,設計出非常複雜或真實的城市場景,因為台灣的街景就是一般街道與兩旁的透天厝,單調而易於仿製,台灣的閒置營區或國有土地,都可選為訓練場地。

 

單兵戰鬥教練一用數十年

 

除了訓練場地的問題外,國軍的單兵戰鬥教練過於老舊、制式化,也早就不是新聞了。國軍曾表示會在近期進行全盤檢討,以跟上時代,不過目前仍沒有見到積極改革的跡象。在單兵戰鬥教練外,班級與排級以上的作戰指揮、戰術戰法也大都過時,不要說用於城鎮戰,甚至早已不適合今日的複雜戰場。近來有立法委員指出陸軍官校的教材過於陳舊,不過主要是批評國家認同教育不合時宜,但先撇開這一點不談,其實問題更大的是陸軍官校的專業教育也是僵化不堪。一般來說官校應該是引領改革的單位,與陸軍的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一起為基層部隊研發新的戰術與訓練方式。只是從單兵戰鬥教練可以一用數十年,連一般沒受過軍事訓練的普通入伍役男都會質疑效果,就知道在這一方面,國軍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

 

最後是國軍的裝備是否適合城鎮作戰,這幾乎不用討論。因為基層部隊一直要到這幾年,才有比較像樣的個人裝備,可是距離先進國家仍有一段距離,而更需要專業裝備的城鎮作戰,就不用再多說了。比如在狹小的城鎮中作戰,部隊可能會分散在巷弄中,極需要通訊器材來互相溝通,無奈這卻是國軍最弱的一環。基層部隊通訊器材嚴重不足的情況,近年來雖略有改善,卻仍不足以應付城鎮作戰的需求。另外是基層部隊的支援火力,也是非常缺乏,新型的紅隼反裝甲火箭採購數量很有限,舊型的六六火箭彈,是非常好用的單兵武器,卻不適合在侷限空間中使用。所以美軍以這款六六火箭彈的原始版本M72 LAW為基礎,設計出適合在城鎮戰環境中使用的M72 LAW FFE(Fire From Enclosure),可在很狹小的空間中發射,不會傷害到己方的士兵,這也是國軍可以思考的發展方向。

 

舊型的六六火箭彈,仍是非常好用的單兵武器。(圖片摘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用後備旅阻礙敵人前進

 

國軍在台灣這種地小人稠的特殊作環境中備戰多年,卻直到近幾年才開始重視城鎮戰,若要讓常備部隊成為城鎮戰的勁旅,恐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國防部規劃要讓後備部隊也接受城鎮戰訓練,有很大的可能性會淪為紙上談兵。畢竟常備部隊都缺乏足夠的資源進行訓練了,只接受短暫軍事訓練役的後備旅,勢必更難以落實。就目前來看,軍方最主要的想法,是希望利用這些由輕步兵所組成的後備旅,分散部署於城鎮中,以達成阻礙敵人前進的目標。其實就像是一般的游擊民兵,只是穿上了軍服,擁有制式武器,與基本的後勤與指揮系統。而如果這就是國軍的真正計畫,那應該強化的是如何利用城鎮地型來設立阻絕工事,利用小組作戰,不斷騷擾敵人,使用方便在城鎮中穿梭的輕型車輛來機動轉移,不要與敵人正面接戰,以保存戰力。

 

台灣各鄉鎮交通便利,馬路都已鋪設柏油,但這種硬鋪面無法布雷,要如何利用民間物資來設立阻絕設施與防禦工事,這需要事先計畫好,並多加演練,後備軍人在戰時才知道應該怎麼做。小組作戰會讓部隊分散,不易統一指揮,更重視單兵的隱蔽與攻擊的協調,才能發揮互相掩護的火力,不會讓敵方各個擊破。這是後備部隊與常備打擊部隊在城鎮作戰中最大的不同之處,國軍應該教導後備軍人如何善用民力,以長期固守於城鎮中的據點,並利用民間機動車輛,如台灣最多的機車或一般的民用貨車,來轉移部隊,執行偵察,或進行各種補給。國防部雖然宣誓,未來要常後一體,不過就目前來看,移撥的武器還是會優先裝備負責灘岸防禦任務的後備旅,做為最後防線的縱深與城鎮守備旅,還是學習如何妥善運用民間資源,會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台灣各鄉鎮交通便利,馬路都已鋪設柏油,但這種硬鋪面無法布雷,要如何利用民間物資來設立阻絕設施與防禦工事,這需要事先計畫演練。(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戰火無情,台灣將後備部隊部署於城鎮之中,是無奈之舉,因為台灣的作戰環境就是如此。國軍在思考如何強化城鎮戰的戰力時,也應該要有體認,未來的縱深與城鎮守備旅,恐怕還要擔任疏散救護居民的工作,以儘量減少被戰火波及的無辜百姓。常在敵境中作戰的美軍部隊,在編制中有所謂的民政士,專門處理與民間相關的事務。雖然國軍的後備部隊是在防禦自己的家園,雙方的作戰性質不太一樣,但可以考慮未來新增這樣的編制,以協助同胞,並連繫地方,並善用民間資源。國軍開始重視城鎮作戰,是好的開始,最大的問題反而是起步太晚,需要急起直追。這樣的戰術,有其利弊得失,國軍在積極強化這方面的戰力時,也同時要小心可能帶來的問題,並事先防範。沒有人希望戰火波及到一般百姓,但台灣同島一命,已無迴旋空間。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