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設廠掀「可分解塑膠」生產潮 綠色和平:每年仍製造5百萬噸塑膠汙染

邱惠鈺 2020年12月20日 10:00:00
中國安徽合肥市的塑膠回收廠。(湯森路透)

中國安徽合肥市的塑膠回收廠。(湯森路透)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東亞分部」(Greenpeace East Asia)17日發布最新報告,顯示中國近年大量設廠製造「生物可分解塑膠」,顯然已無法解決國內塑膠汙染危機。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也引述報告,表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塑膠垃圾製造者,若中企為冠上環保美名、符合政府減塑政策,以避開中國年初設下的一次性塑膠限縮條款,大量轉向產製生物可分解塑膠,估計2025年前中國電商產業每年仍會累積500萬噸塑膠垃圾。

 

單單在2020年,便有36間中企正在計畫或已在建造可分解塑膠廠房,且一年內產能便增長7倍、估計能超過440萬噸。

 

 

組織表示,「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顯然已遭誤導,該種塑膠大多仍需經溫度高於攝氏50度、特定濕度的人為控制堆肥機器中,並待上6個月才能被分解,而該條件在大自然中難以形成,中國境內也很少有這種特定分解廠房。

 

 

轉變塑膠生產種類顯然無法根除目前面臨的汙染問題,「這個生物可分解塑膠潮必須結束」,分部塑膠研究博士茉莉(Molly Zhongnan Jia)便說,若缺乏機器「這些塑膠仍會落到垃圾掩埋場,甚至更慘,將漂在河流、最終流向大海」。

 

「它仍是一次性使用塑膠」

 

茉莉表示,我們得謹慎分析這些塑膠,自原物料產製到分解過程的潛在風險,把時間與金錢投資在真正解決塑膠汙染的問題上,綠色和平藉報告呼籲中企及中國當局,應針對大量汙染制定明確行動方針,將減少塑膠用量、建構可重複包裝系統的解決策略,並確保這些企業能為他們生產造成的汙染負起責任。

 

《科技前緣》(Sciences Advances)2016年數據顯示,美國塑膠汙染位居世界第一,而後是印度及中國。中國單在2017年製造了7百萬噸的塑膠汙染,遠超歐盟、日本及美國。而自中國在2017年,禁止進口約24種塑膠廢棄物後,馬來西亞、土耳其、菲律賓及印尼等國也有意要跟進。

 

 

謝菲爾德大學格蘭姆可持續發展中心博士路斯曼(Rachael Rothman)也說,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能立即解決可分解塑膠問題,「它仍是一次性使用塑膠」,且「這當然是個全球性問題,目前英國也已在研擬針對可分解塑膠的新標準」,雖然仍有待改進。

 

關鍵字: 中國 綠色和平 塑膠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