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斷2秒間】緊急情況開槍 究竟是時間不夠還是訓練不足?

美國國會大廈6日遭闖後聚集出動大批警察。(湯森路透)

美國國會大廈6日遭闖後聚集出動大批警察。(湯森路透)

編按:你有沒有看過記錄暗殺雷根總統事件的錄影帶?總統身邊的安全人員,為什麼沒有讀出青年辛克萊的心思讓他輕易得手?答案可能是他們沒有時間,但也或許是訓練不足。

 

1981年3月30日那天下午,雷根在華盛頓的希爾頓飯店發表演講後,從邊門出來,走向他的座車。他向群眾揮手致意,群眾也熱情回應喊著:「雷根總統!雷根總統!」這時一個名叫辛克萊(John Hinckley)的年輕人,突然拿著一把點22口徑手槍衝出來,對著雷根一行人近距離開了六槍,然後才被制伏在地上。一發子彈擊中雷根的新聞秘書布萊迪(James Brady)的頭部,第二發子彈擊中一名警員狄拉漢提(Thomas Delahanty),第三發子彈擊中一名秘勤局幹員麥卡錫(Timothy McCarthy),第四發子彈先擊中座車再彈跳射入雷根的肺臟,只差幾吋就會命中他的心臟。

 

辛克萊槍擊案的謎團之一,當然是他為何如此輕易就能得手?總統身邊總是圍繞著安全人員,提防辛克萊這種人正是他們的職責所在。許多民眾會在寒冷的春天終日佇立,等候總統露臉並獻上祝福,安全人員必須掃瞄群眾,尋找行跡可疑的人物,這種人想獻上的恐怕不是祝福。安全人員的工作之一是解讀人們的臉孔與心思,那天他們為什麼沒有讀出辛克萊的心思?如果你看過錄影帶,答案顯而易見,這是導致讀心術失靈的第二個關鍵因素:他們沒有時間。

 

 

時間在生死交關時的角色

 

費孚曾經在佛羅里達州戴德郡推行一項計畫,當地警民之間的暴力衝突事件特別猖獗,你不難想像因此而導致的緊繃氣氛。民間團體指控警方做法粗糙、懷有種族偏見,警方則憤怒駁斥,指稱暴力衝突固然令人遺憾,但警察工作原本就無法避免暴力。這樣的對立其實屢見不鮮。費孚的對策則是暫時擱置爭議,先進行一項研究,他在每一輛警車中派駐一名觀察員,詳細記錄警員的言行是否符合專業訓練。費孚說:

 

例如,警員有沒有確實尋找掩護?警員所受的訓練會要求他盡量縮小自身的目標,讓對方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們會注意警員在走進一幢房門的前門時,有沒有好好利用可用的掩蔽物?有沒有時時刻刻保護自己的槍不被奪走?有沒有以比較笨拙的那隻手拿手電筒?接到竊盜案的通報之後,有沒有聯絡本單位進一步查詢,還是根本問都不問?有沒有要求支援?有沒有相互協調,例如誰負責開槍、誰負責掩護?有沒有查看案發現場周遭環境?有沒有把另一部車停在房子後面?進屋之前有沒有把手電筒移到身體的旁邊,以免嫌犯對著手電筒開槍而造成嚴重傷害?攔停違規車輛時有沒有先查看對方車子後座,再走向那名駕車人?諸如此類的紀錄。

 

費孚檢視紀錄時發現,當警員與嫌犯正面遭遇以及順利將嫌犯拘捕時,他們的表現都中規中矩,行為正確率達到92%。但是一遇到他們覺得非常凶險棘手的處境,正確率陡然下降到只有15%。這就是問題所在:警員沒有採取適當的步驟,以避免發生暫時性的自閉症狀。後來戴德郡針對警員在遭遇嫌犯之前的行為規範加強訓練,從此民眾申訴警方行為不當以及警民衝突受傷的案例都大幅減少。「你絕不會希望自身騎虎難下,非得開槍才能脫困,」費孚說,「如果你只依賴本能反應,難免有人會受傷,而且這種情況並非無可避免。如果你能善用計謀與掩護,你幾乎就不會陷入這種本能抉擇的困境。」

 

 

「我心中有個聲音說:我還不必開槍」

 

費孚的研究價值在於,他逆轉了一般人對警察開槍的思考。批判警方行為的人總是千篇一律,將焦點放在個別警員的意圖上,大談種族歧視與個人偏見。另一方面,為警方辯護的人則幾無例外地訴諸費孚所謂的瞬間症候群(split-second syndrome):警員火速趕到案發現場,一眼看到嫌犯,他沒有時間思索,直接採取行動,發生錯誤在所難免。歸根究柢,這兩種觀點都是失敗主義心態作祟,認定任何一樁危急存亡的事件一旦啟動,就不可能停下腳步或者受到控制。尤其是在涉及我們的本能反應時,這種想法更是司空見慣。然而它是錯誤的,在一個非常關鍵的層面上,我們的潛意識思考與有意識思考其實並無差別:我們都能夠藉由接受訓練與累積經驗,培養發展出當機立斷的能力。

 

處於壓力緊繃的情境之中,是否必然會導致一個人過度激發,無法讀取他人心思?當然未必。狄貝克的公司為公眾人物提供安全服務,旗下的保鑣都要接受一項名為「壓力預防接種」的訓練。「在我們的演練過程中,主角(保鑣要保護的人)會說:『你過來一下,我聽到怪聲。』結果你一轉過牆
角—砰!—立刻中彈,當然不是真槍實彈,子彈是塑膠製的顏料膠囊,不過你還是會對槍擊感同身受,並繼續執行任務。然後我們會說:『你要再來一次。』這一回是讓你在進門時挨槍中彈。模擬中彈四、五次之後,你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狄貝克還設計了另一項類似的訓練,學員面對的是一頭惡犬,「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的心跳達到每分鐘175下,驚慌失措;到了第二次或第三次,心跳降到120下;繼續降到110下之後,他們的行動就不受影響了。」這種訓練反覆進行,並與實際經驗結合,能夠徹底改變一名警員面對激烈衝突時的反應方式。

 

讀心術一樣可以做到熟能生巧。湯金斯可能是歷來最偉大的讀心術專家,他對練習樂此不疲。湯金斯的兒子馬克出生時,他正好從普林斯頓大學休一年長假,待在澤西海岸市的家中,每天都長時間專注凝視著兒子的臉龐,搜尋各種情緒的表徵,好奇、高興、傷心、生氣,從才幾個月大的馬克臉上掠過。他蒐集了數千張各種表情的人臉,研究溝痕、皺紋與皺摺的運作模式,以及臉部在欲笑與欲哭之間的微妙差異。

 

艾克曼曾設計幾個簡單的測驗,來評估人們的讀心術。其中一項測驗是放映一部短片,片中有十來個人物,他們宣稱自己做了某件事,受試者要分辨出誰確實做過、誰在說謊。這項測驗非常困難,大部分受試者的成績都與全憑猜測差不多,但是有誰表現比較好?做過練習的人。其中包括中風後喪失語言能力的病患,他們成績斐然,因為語言障礙迫使他們對旁人表情分外敏銳。童年嚴重受虐的人表現也不錯,因為他們長期面對酗酒或暴力的雙親,早已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事。艾克曼還為執法單位舉行研習會,教導學員如何增進自己的讀心術,他表示只需大約半小時的練習,人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擷取微觀表情。艾克曼說:「我拍了一捲訓練錄影帶,很受觀迎。影片一開始就是各式各樣的表情。35分鐘之後,觀看者自己也能夠看出端倪;可見讀心術的確是一種可以經由學習而獲致的技巧。」

 

 

犯罪學家克林格做過一段訪談,對方是一位資深警官,曾經多次出生入死,必須在緊張萬分的情境中解讀他人心思。這位警官的描述也是一段精湛的範例,顯示高度壓力的時刻如果應對得宜,也可以化險為夷:

 

有一天傍晚,他正在駕車追捕三名青少年幫派份子,一人跳過籬笆,第二人從警車前面跑過,第三人站在他前方約十呎處,呆若木雞,彷彿被燈光凍結。「我從乘客座下車,」這名警官回憶當時情景,而那名少年:先是用右手伸入腰間,接著摸索他的胯部,然後是左邊大腿,似乎試圖抓住某件滑下褲管的東西。

 

他一面轉身朝向我,一面繼續在褲管中摸索。他瞪著我看,我叫他不要動:「停!不要動!不要動!不要動!」我的夥伴也對他大吼:「不要動!」我在命令他的同時,已經掏出手槍,逼近到離他約五呎的地方,他也拿出一把點25口徑的鍍鉻自動手槍,就在他的右手移到腹部中心位置時,他把槍丟在人行道上,我們上前逮捕他,結束對峙。

 

我想我之所以沒有對他開槍,唯一的原因是他的年紀。他才14歲,看起來只有9歲。如果他是一名成年人,我大概就會開火。我當然看到他那把槍,看得一清二楚,槍身鍍鉻,槍柄上還有珍珠裝飾;但是我也知道此刻我佔上風,願意再給他一點機會,因為他還那麼年輕。

 

會做出這個決定,與我的豐富經驗很有關係。我看到他臉上充滿恐懼,和我先前在辦別的案子時看到的一樣,因此我相信如果再給他一點時間,他或許不會逼得我非開槍不可。但底線是我必須緊盯著他,看清楚他從褲管拿出來的東西是什麼,確認那是不是一把槍,密切注意槍口對準的方向。如果他的手從腰間出來後再舉高一點,如果那把槍越過他的腹部,讓我斷定槍口是衝著我而來,那麼一切都完了。然而那把槍的槍管始終沒有朝上,我心中有個聲音說:我還不必開槍。

 

 

整個事件經過多久?兩秒鐘?一秒半?大概比你讀這段文章的時間還短。然而在這短短幾秒鐘內採取的決策與行動,足以讓當事人終身耿耿於懷。

 

 

 

 

作者簡介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近十年,縱橫商業及科技領域,後來升任該報紐約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引爆趨勢」一詞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另著有《引爆趨勢》、《異數》、《大開眼界》、《以小勝大》、《解密陌生人》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寫下書市傳奇。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

譯者簡介

閻紀宇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跨領域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工作,現為《風傳媒》副總編輯兼國際編譯中心主任。重要譯作包括《Amazon.com 的祕密》、《大家來看賈伯斯》、《中國即將崩潰》、《遮蔽的伊斯蘭》、《魔鬼詩篇》、《永不屈服》等書。

 

※本文摘取自《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