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敢作夢才會贏-我們要「免費的錢」 現在!

羅世宏 2017年01月12日 07:00:00
世界各地已經有不少例證顯示,幫助窮人以有尊嚴的方式脫貧,最佳手段不是給他們魚,也不是給他們釣竿,而是直接給他們「免費的錢」。(美聯社)

世界各地已經有不少例證顯示,幫助窮人以有尊嚴的方式脫貧,最佳手段不是給他們魚,也不是給他們釣竿,而是直接給他們「免費的錢」。(美聯社)

全球第一個以群眾募資(眾籌)方式募集超過百萬歐元的荷蘭非營利網路媒體《特派員》(De Correspondent),自2013年上線至今已超過三年。目前每年至少捐款60歐元的網站有效會員已近5萬人。美國新聞學者羅森(Jay Rosen)大力稱許,讚揚這是當前全世界最激動人心的一項眾籌新聞業的嘗試。

 

過去三年多來,這家荷蘭非營利網媒提供了很多精彩的報導與分析。其中一位記者是現年僅28歲的布萊格曼(Rutger Bregman),他在《特派員》上陸續發表的深度報導與分析,已經結集成書,英文版也已出版。

 

這本書名為《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Utopia for Realists),被日前甫辭世的英國社會學大家鮑曼(Zygmunt Bauman)譽為「睿智、全面、深具啟發性與可讀性,對當前這個社會感到憂慮並想矯正它的每個人都必須讀的一本書」,也獲得包括哈佛大學教授平克(Steven Pinker)、「無條件基本收入地球網絡」(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的共同創辦者人帕里斯(Philippe van Parijs)等學者的交相讚譽。

 

這本書倡議每週工時15小時、開放邊界(open border)與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每一項幾乎都是大多數人連作夢都不敢想的願景。其中,最具啟發性並且已在世界各地實驗當中的是「無條件基本收入」。

 

從這個月開始,芬蘭實施為期兩年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隨機挑選兩千位25到58歲正在領取失業補助和收入補貼的公民,不附帶其他任何條件地發給每人每月560歐元。這些領到錢的「幸運兒」即使後來找到工作,仍然可以在這項實驗結束前繼續領取,只有一個特殊要求:一旦被選中領取這項基本收入的公民不得要求主動退出。

 

「免費的錢」是最好的方式

 

在芬蘭這項全國性的實驗啟動之前,世界各地已經有不少例證顯示,幫助窮人以有尊嚴的方式脫貧的最佳手段,不是給他們魚,也不是給他們釣竿,而是直接給他們錢 ----「免費的錢」(free money)。布萊格曼在書中提到許多例證,從倫敦到肯亞,從墨西哥到南非,從巴西到印度,「免費的錢」都已被證明是最有效的扶貧手段。

 

有個社福慈善組織早在2009年就做過一項實驗,提供13位長年流落街頭的倫敦街友每人3千英鎊,而且不附帶任何條件。有人擔心,白白給他們錢,難道不會被他們拿去喝酒喝掉?一年後,這個社福慈善組織發現,這13位街友其實都很節約用度,平均只花掉8百英鎊。一年半後,其中9位已經有了安身之地,不再流落街頭,每一位也都有了正向的個人發展,有的人主動去參加烹飪等培訓課程,主動接受戒毒戒酒的治療或諮商,開始拜訪親友,而且都開始在規劃著自己的未來。

 

過去為了這13位街友,各種社會成本(包括社工服務、警力、法院等開支)並不便宜,估計一年是40萬英鎊。但這項直接給他們錢的實驗的成效出奇地良好,總共只花費了5萬英鎊(包括一位社工人員的薪資)!過去的老辦法不僅所費不貲,而且效果並不好,這13位街友在社會投入高昂成本後依舊流落街頭,但直接給他們錢的新辦法卻改變了他們的處境,而且只花了相當於原先社會成本的八分之一!

 

窮人會窮 就是沒足夠的錢

 

同樣地,慈善組織「直接給錢」(Give Directly)在肯亞啟動的方案也有類似效果。根據一項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在一段時間後,這些接受幫助的窮人靠著自發性的努力而獲得較高收入(平均增加38%),增加了房屋自有率和牲口擁有率(平均增加58%),子女挨餓日數也減少了42%。該慈善組織收到的所有捐款,有93%是直接發放給這些需要幫助的窮人,不給任何中間人盤剝或剋扣的機會。因為「直接給錢」展現出來的實際成效,也讓Google願意捐款250萬美元給這個慈善組織。

 

烏干達政府也不落人後。2008年曾提供1萬2千名16到35歲的青年每人400美元,唯一條件是要求他們提出一項創業計畫。五年後追蹤發現,他們大多用這筆錢投資於自己的教育和創業上,平均收入差不多都增長了一半,而且他們找到固定工作的機率也比原先增加了六成以上!

 

布萊格曼引述經濟學家肯尼(Charles Kenny)的話說:「窮人之所以窮,最大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因此給錢是個好辦法。用直接給錢的方式,才能根本有效地改變窮人的處境,讓他們打破一直陷入貧病與無知的惡性循環。在評估「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裡與無條件給錢相關的扶貧計畫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做出以下結論:第一,窮人最懂得怎麼善用錢(所以不必擔心窮人會亂花錢);第二,貧困狀況確實得到改善;第三,不僅個人收入,窮人的健康、國家的稅收都展現長期正向的進步;第四,這些計畫比其他扶貧方式更省錢。

 

跨越左右政治光譜

 

跳脫這些個別案例,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重新建構我們的社會。在自動化、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發展日新月異之際,全世界(包括台灣)將會有越來越多人失去工作,或是會有更多人陷入雖有工作但仍貧窮的狀態,有必要開始思考並建構一個以「無條件基本收入」為基礎的新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免費的錢」,不必用任何代價換取,而且年長者、失業者或因病無工作能力者還可得到額外津貼。

 

這樣的新社會其實是人類長久的夢想,歷史上早有許多思想家提出類似的構想,包括摩爾(Thomas More)、潘恩(Thomas Paine)、密爾(John Stuart Mill)、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羅素(Bertrand Russell)、戈茲(Andre Gorz)…等人,也跨越了傳統左和右的政治光譜。

 

不管思想或行動上,台灣落後於這個倡議的腳步甚多,我們還在吵著「一例一休」,還在吵著「年金改革」;何不在台灣先啟動「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進而最終立法保障每個人都有權利領取「無條件基本收入」?這是作夢嗎?是的,但這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且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有這麼做的生產力條件和社會必要性。看起來似乎不可能,但敢想敢做,要落實這個夢想並非不可能。我們過去常說「愛拼,才會贏」,但現在我們可能可以開始說「敢作夢,才會贏」了:給每個人「免費的錢」,現在就要!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