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潔癖幼稚病下的「希拉蕊棄台論」 

黎蝸藤 2017年01月18日 07:00:00

前兩天,在網路討論區上一則經過翻譯的維基解密希拉蕊電郵開始流傳。郵件內容是,有助手給希拉蕊轉了一篇2011年11月10日發表在《紐約時報》專欄的文章,題目是《挽救經濟,放棄台灣》(PAUL V. KANE:To Save Our Economy, Ditch Taiwan);希拉蕊對這個助手回覆了“I saw it and thought it was so clever. Let's discuss.”(我看過了,覺得它很聰明,讓我們討論一下。)

 

我看到這個消息,但並沒有太上心。誰知過了兩天,這個消息在台灣越傳越廣,有的台灣媒體還大大地加了標題「希拉蕊表示放任中國吞併台灣」,下面一堆留言,「幸虧希拉蕊沒有上台」云云,還有臭罵希拉蕊和民主黨祖宗十八代的。當然,還少不了有人臭罵蔡英文政府事先押寶希拉蕊:「居然押寶一個賣台賊?」

 

這種看法當然不正確,它首先是一種因語言感覺的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誤解。

 

2013年,美國一檔娛樂節目吉米雞毛秀(Jimmy Kimmel Live)中,主持吉米問幾個五六歲的美國小孩子:美國欠中國錢太多了,怎麼辦?有個美國小孩說殺掉所有中國人(kill everybody in China)?吉米笑著說:“interesting”(有趣)。

 

要殺光所有中國人,還很有趣?這還了得?頓時,不但中國網絡上民族主義高漲,網民義憤填膺,群起攻之;美國華人也紛紛感到被歧視,組織起來打電話到電視台抗議。最後,吉米只得公開道歉

 

其實在美國,別人告訴你什麼,你說很有趣(interesting),是一種婉轉的表示不同意的方式,實際含義就是「真無聊」。這和一般的interesting的含義並不一樣。中國人也有類似的表達方法,比如一般批評別人的時候,要先把別人觀點先肯定一番,再說出「可是,XXXX有問題」。而且,美國人從小被教育要說話誇張恭維,又有政治正確的要求,擔心傷害hurt somebodies’ feeling,所以一般說話不會很直白。這些表達方式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

 

我們不能說這是中國人小題大做,但歸根到底,這確實是文化習慣差異的問題。這件事上,如果吉米能事先知道這種文化差異就更好。當然,吉米最後也沒什麼損失,反而在中國一下子知名度大增,現在吉米雞毛秀在中國網絡中還很受歡迎。

 

clever:「真的有點興趣,不妨討論討論」

 

希拉蕊這裡說的clever,比「很有趣」的肯定程度要強一些,但也是一種常見的回覆用語。大概的意思就是,真的有點興趣,不妨討論討論。這和「表示同意」還差十萬八千里,哪裡就談得上要「放任中國吞併台灣」?

 

審視電郵的背景,就會明白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奧巴馬上台後,提出重返亞洲(後來改名叫亞太再平衡),國務卿希拉蕊是積極支持者。她在2011年10月11日在《外交政策》發表了《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一文,全面闡釋亞太對美國的重要性,著手全面推進和細化亞洲再平衡戰略。11月10日,她發表同名演講,裡面討論到台灣:「我們保持對一個中國政策與維持海峽兩岸和平與穩定的承諾。台灣是我們重要的安全和經濟夥伴,我們和台灣有很強的關係,我們支持兩岸關係在過去三年的發展,我們希望兩岸繼續改善關係,和平解決彼此的矛盾。」沒有半點棄台的說法。

 

那麼,這篇《紐約時報》的文章為何引起希拉蕊的興趣呢?原因在於,在那一輪剛剛開始的棄台論風潮中,大部分主張棄台文章主要圍繞戰略與國家安全理由,這篇大概是最早提出用中國放棄美國國債為交換條件,在當時是很新鮮的論調。美國當時經濟不景氣,正如吉米雞毛秀中那樣,美國為欠下中國巨債頭痛,於是作者就認為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主意。這大概就是希拉蕊認為「很聰明」的原因。當然,這篇文章著眼點全在經濟,沒有結合從美國戰略安全綜合討論,所以雖然有值得思考的新意,但終究不過是片面的一家之見。

 

事實上,這個方案無論從美國還是中國角度都不可行。從美國角度來說,棄台論與亞洲再平衡戰略相矛盾。放棄了台灣,又談何在亞洲抑制中國?作為國務卿,主要從國際關係方向考慮問題,力推亞洲再平衡的希拉蕊又如何能接受這種意見?從中國方面來說,要中國以1.14兆美元去「交換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台灣」,即使中國政府有這個財力,私下肯出這筆錢,國內政治也絕無可能。

 

在希拉蕊電郵檔案中,這封電郵的話題到此為止,也沒有找到與此相關的其他電郵,所以我們不知道在國務院內部當時有沒有進一步的討論,有可能國務院進一步討論了,但公佈的電郵中沒有收錄;也有可能這個議題並沒有真正進入國務院的討論議程。這需要更多的解密文檔才能下判斷。

 

但是,最能證明希拉蕊和民主黨政府有沒有賣台的證據,還在其後五年中,美國不但沒有採納棄台論,沒有「放任中國吞併台灣」,還繼續批出對台軍售,乃至歐巴馬政府是史上對台軍售額最高的總統,惹起中國的不滿。而且到了2015年,棄台論已經沉寂。答案不是很明顯嗎?

 

政治潔癖幼稚病

 

但仔細深入思考,文化差異也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它反而應該被視為全球範圍內的「政治潔癖幼稚病」的一個例子。

 

研究過歷史檔案的人大都明白,檔案中記載的政府公文都有不少內容不適宜當時公開(其實公司內部文件也一樣)。這是因為政府決策過程,需要大膽的意見,只有讓參加者暢所欲言才能充分論證,為此保密原則是一種必要的手段。決策也有極端問題上的備案,不適宜對公眾公開,此外很多國家之間的交往屬於潛規則,行內人都知道運作方式,但也不便對公眾公開。因此,這些檔案都有保密要求,解密通常需年限,以免影響現在社會運行。

 

比如2015年底,有美國1959年的解密檔案揭示,冷戰時期,美國對發生核大戰的備案,美國受到核打擊時,中國大城市也是美國反擊的目標。這引起中國的嘩然,好在這只是「歷史上的事」,不是現行發生,這才沒有炒作起來。我相信,美國政府現在還有類似的備案,中國也有對等的備案,但如果把現在的備案公開,對社會輿論衝擊之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以前查看檔案的人多是有經驗的專家,懂得如何理解檔案:一是要清楚了解歷史背景;二是全面檢視檔案,不能斷章取義;三是要有正確的分析邏輯。即便如此,還需要充分的時間才能正確解讀。普通人,大部分傳媒人、甚至很多不在相關領域的專家和言論領袖,在能力上或者時間上,都達不到這些要求。

 

可是自從2010年前後,維基解密興起,大規模公開當代政府檔案成為事實,公眾和媒體有機會直接接觸當代政府內部的機密文件,看到了「另一面的黑暗世界」,但在普遍社會素質和心理上,並沒有為之做好準備,對這些「不方便的事實」過於敏感,加上媒體為吸引眼球而推波助瀾,在「後真相政治」時代,公眾也傾向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於是引起種種爭議,甚至衝擊政治。我稱之為「政治潔癖幼稚病」。

 

延伸閱讀:打破反同團體的「後真相」

 

2010年,美國情報人員曼寧(Chelsea Elizabeth Manning)把接近100萬份美國外交部和美軍文件偷取給維基解密。在報導中,最引起公眾嘩然的是一些報告裡面寫下了美國外交人員對其他國家領導人的負面評價,希拉蕊當時不得不繞著世界跑,疲於滅火。可是熟悉歷史檔案的人都知道,這類在內部文件中對其他國家領導人的直白臧否,乃家常便飯。上級正需要這種直接的看法,而不需要看起來「政治正確」的看法。

 

2012年,史諾登(圖右:維基百科)爆出棱鏡門,同時爆出美國不斷在監聽西方盟國領導人的通話,引起歐洲盟國輿論嘩然。諷刺的是,因為洩密文件說美國監聽梅克爾而罵美國最大聲的德國,不久就尷尬無比,原來德國同樣也監聽其他盟國領導人的談話。其實這類情報活動,是自有國家以來就存在的潛規則,即便在普羅文化中也不是禁區,007系列、真實謊言等賣座電影,都描述情報人員的工作。

 

可是,一旦政府文件赤裸裸地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媒體迎合民眾的「政治潔癖幼稚病」,迫使歐洲各國政府大幅度減少和美國情報機構的合作,這對歐洲反恐有負面影響,一些美國情報專家指出,歐洲這幾年恐怖主義頻繁,防範不力,與之有直接關係。

 

2016年大選,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電郵被駭客盜竊,透過維基解密公諸於世。被認為是民主黨敗選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內部討論文件也屬於這些「不方便的事實」,但在媒體渲染中,就成為民主黨「腐敗」的證據。比如,歐巴馬把美國駐外大使職位給予捐錢給民主黨的人,被說成是民主黨腐敗不堪的「賣官」。其實,所謂的賣官,正式說法是政治委任,由總統提名並非出身外交系統的人,再經國會通過而任命。美國的駐外大使分兩種,有職業外交官,也有政治委任。政治委任外交官不接觸機密文件。這種制度由來已久,政治捐獻也是當上這種大使的一種傳統,這不是歐巴馬任內才發生的事。但是如果只有兩份文件擺在眼前,一份文件說這個人捐給歐巴馬競選辦公室一筆錢,一份文件說歐巴馬委任他當大使,這能不引起不了解這些背景的人的憤怒嗎?

 

無論如何,民主社會中,公眾對政府的信息開放要求越來越高,維基解密等又能經常大批量發佈這些內部檔案。如何應對「政治潔癖幼稚病」,當是政府、媒體和學者需要認真研究的事。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