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黨應該給川普總統一個機會

黎蝸藤 2017年01月20日 22:00:00
美國民主黨過往8年施政,遠不像競選宣傳的那麽成功,否則川普打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就不會深入人心,他所到之處就不會人山人海。(美聯社)

美國民主黨過往8年施政,遠不像競選宣傳的那麽成功,否則川普打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就不會深入人心,他所到之處就不會人山人海。(美聯社)

【川普就職系列觀察之一】1月20日,川普將正式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以往,無論競選多麽激烈,選出總統之後,民衆總會給新總統一個「百日蜜月期」。可是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的支持率還不到五成,是自有這項新總統支持度調查以來最低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川普「性情乖戾」、「得位不正」和「離經叛道」。

 

川普「沒有總統樣」,70嵗人還十足頑童一般爭強好勝,小氣易怒。副總統拜登奉勸他「快點長大」。他一天到晚流連在推特上,不是自誇,就是和別人鬥嘴。他「好色」,「鹹豬手」,用語粗俗,出言不遜。他喜歡鑽法律漏洞,涉及各種拖欠工程款項等民事訴訟案件達3000多宗;他通過破產把損失轉嫁給股民,還從中賺上一筆,順帶十幾年不用繳個人所得稅…美國總統在傳統上都被作為教育小朋友的楷模,但面對川普這樣的總統,不難想像有多少家長和老師情何以堪?

 

川普「得位不正」。他是美國歷史上輸了普選票卻贏得總統選舉的人之中,普選票輸得最多的一個,輸給對手希拉蕊300萬票。有證據顯示,普丁在選舉中刻意幫助川普。他指使駭客竊取民主黨電郵,並選擇性地通過維基解密公布,以阻止對俄羅斯強硬的希拉蕊當選。FBI總管科米違反司法獨立和行政中立的傳統,明知會引起公眾對希拉蕊的質疑,直接影響大選結果,仍執意在距離大選日11天時,報備國會重啓希拉蕊電郵門調查,直到選前三天才宣布沒有新發現,維持原來的決定。當然還有大選期間,各種惡意編造的假新聞滿天飛,而川普團隊為這些假新聞推波助瀾…

 

延伸閱讀:川普讓「聯俄制中」成為可能

 

川普在競選過程中特立獨行,勝利後依舊「離經叛道」。他不肯按照傳統,上任後把財富交給「盲目信託人」(blind trust)管理,以避免龐大的商業利益衝突;他無視裙帶關係的嫌疑,一意安插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入白宮,擔任位列決策核心的顧問工作;他一直攻擊希拉蕊在高盛演講,指她是「華爾街的傀儡」,卻轉頭就任命和提名近十個有華爾街工作背景的人選成為顧問或內閣成員,其中五個直接來自高盛;他揚言要「抽乾沼澤」(Drain the Swamp),號稱代表中低層中產階級,卻委任了大批商、政、軍界人士等「大鱷」進入沼澤;他作為美國的總統,不斷讚揚「美國的敵人」普丁和阿桑奇,用他們的話去貶低民主黨對手;他公開指責美國情報機關「無能」,不值得信賴,說每天聽取情報簡報沒有用;他繼續敵視幾乎所有主流傳媒,斥其為「騙子,編造假新聞」;他揚言唯有通過推特才能直接表達自己,但他推特的話隨時可以不算數,因為「不應該從總統嘴裏判斷總統的意圖,而應讀懂總統的心」;他一如既往,在推特上對個人展開攻擊:諷刺阿諾史瓦辛格主持節目收視率不如自己;攻擊梅莉史翠普是好萊塢「最被過譽」的演員;斥責民權運動的標誌、國會議員劉易斯「從來都是只說不做」;更不用說,他在推特上隨便發兩句話,導致股市如坐過山車(雲霄飛車)…

 

然而,儘管以上種種,終究不應否認,川普是按美國的選舉制度和規則贏得了總統。他獲得了超過法定270票的304張選舉人票。在副總統拜登的主持下,該結果得到國會確認。也不應無視,美國有接近一半的選民投票支持他。亦不可否認,他的內閣提名和很多政策,大部分本來就是共和黨的傳統主張。除了反全球化親俄姿態這兩樣,其他的並非如民主黨渲染的那麼「離經叛道」。而此兩者,現在看來也未必不可行。

 

反而,還應意識到,支持川普的選民對他勝選後引起的一些爭議(比如有關利益衝突和不公布稅表),並不太在意,或者說這些行為根本在他們的預計和「默許」當中。甚至有的爭議(比如讓高人氣的伊凡卡進入白宮)在他們中的很多人看來,就應如此。

 

而最不應忽視的是,不少爭議(如貶低情報社群和斥責傳媒),其實與民主黨和主流自由派傳媒在失利後持續與川普全面對抗有極大關係。

 

延伸閱讀:王健壯專欄—媒體該怎樣對抗川普這隻黑天鵝

 

民主黨在選後對川普的阻擊,雖然有捍衛其價值觀的必然原因,但同時也令其失去了真正反思的機會。這次大選以民主黨和自由派震驚惱怒的失敗結束,確實由很多偶然因素決定,但這些偶然因素之所以能決定成敗,卻是建立在一些必然因素之上。事實就是,民主黨過往8年的施政,遠不像競選宣傳的那麽成功,否則川普打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就不會深入人心,他所到之處就不會人山人海。可以說,選擇川普是很多選民對民主黨過去8年政策的抗議。

 

內政上,金融海嘯中上台的歐巴馬自比羅斯福,但面對的挑戰遠比羅斯福小。他在位期間,美國國債上升一倍卻成效不彰。政府投資基建,縱向與羅斯福相比,羅斯福留下了無數標志性工程,但歐巴馬的成績乏善可陳,美國的基建「仍像第三世界」;橫向與中國相比,中國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高鐵系統,美國卻連一條高鐵也沒有開建。歐巴馬大力支持清潔能源,而諷刺的是,徹底改變美國能源布局的卻是頁岩油革命。歐巴馬時期的GDP增長堪稱疲弱,其中還有修改統計方法而得出的「假增長」。失業率數字水分之多行内人皆知:新增工作很多是臨時工,多達4.1%的勞力退出工作市場而導致分母變小

 

歐巴馬8年貧富懸殊加大, 1%高收入人士越來越富,低收入不用納稅的人接近一半;中產階級萎縮,實際家庭收入不見增長。民主黨對全球化導致的副作用束手無策。在大多數選民看來,希拉蕊在競選中提出的解決之道都是老生常談,如果能有效,這8年早就該見成效了。

 

民主黨相對共和黨而言,無疑更面向基層和弱勢社群,更主張改善社會福利。但這些年的關注點卻越來越疏遠了傳統的白人工人階級。須知,由於傳統觀念所致,很多藍領階層的白人視「不勞而獲」的福利為羞恥,即便刻苦工作仍入不敷出,仍抗拒伸手向政府領福利,只願能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可以改善困境。儘管民主黨一向重視工會,但隨著全球化中的工作機會流失,工會也走向衰敗,一些情況下甚至阻礙了工人就業。這是民主黨在眾多銹帶州失敗的關鍵。

 

過分的政治正確並不一定能帶來希望

 

導致民主黨與傳統的白人工人階級疏遠的除了經濟原因,背後更有文化上的矛盾。民主黨和主流自由派媒體,在性別平權、非法移民和少數族裔等問題上,不乏過分演繹政治正確,超出了美國保守派的容忍度。川普能在選舉中一直用政治正確做文章,並非毫無社會基礎。

 

過分的政治正確並不一定能帶來希望的結果。歐巴馬身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象徵了黑人平權的勝利。但他執政的8年並沒有實質性地改善黑人的處境:黑人社區依舊貧困混亂,黑人和警察的衝突越演越烈,而在本屆大選中「黑人的命也是命」(BLM)還一度成爲主要議題,不啻是黑人總統的諷刺。

 

一言蔽之,歐巴馬治下,美國勢力在全球範圍内退縮,美國人自豪感且創16年來最低點,進而成就了川普的上台。(美聯社)

 

歐巴馬在金融海嘯中勝選,民主黨全取白宮和國會參眾兩院,民意支持極高。但歐巴馬和民主黨沒能珍惜這個機會,立即強推迫切性不高、並不成熟的「歐巴馬醫改」,激烈地推開了共和黨中可能的盟友,嚴重加劇了黨派政治鬥爭。民主黨兩年後就失去了衆議院,並逐步失去參議院,在黨派鬥爭中泥足深陷。而最悲哀的是,以實際成效看,歐巴馬醫改不但沒有解決美國醫療成本高昂的頑疾,還進一步推高了保險費和自繳比例,一般人「只有被車撞了」才能用得上,成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去年10月一些州公布2017年保險費大幅上漲,也成爲這些州影響大選的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歐巴馬的外交政策更爲人詬病。他過分迷信「巧實力」(smart power),美國在他的帶領下,不再像以往那樣在國際事務上承擔責任,而是「怯於亮劍」,凡事「站在背後」(stand behind),依賴北約盟國牽頭,這是中東亂局的主要原因。他過快從伊拉克撤軍,斷送了美國在「Surge」行動(2007小布希於巴格達增兵行動)中的成果,留給ISIS在伊拉克興起的空間;在中東茉莉花革命以及後續發展中,他在支持民主還是穩定之間猶豫不決,導致埃及、敍利亞和利比亞的動蕩;他對班加西事件處理不當,導致立國以來首次駐外大使被殺,還試圖用「反穆斯林錄影帶」轉移視線;面對俄羅斯支持的阿薩德,他揚言的化武「紅線」淪爲笑柄。中東衝突不斷是恐怖主義和難民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美國對此要負相當大的責任。在大選年,美國在中東亂局中更是無所作爲,完全將敍利亞送給俄羅斯,甚至盟國土耳其也被拉到俄羅斯一方。

 

歐巴馬面對普丁更是節節敗退。俄羅斯在8年前侵略亞塞拜然,美國一發出狠話,普丁立即退兵。但歐巴馬治下,俄羅斯明目張膽吞併了克里米亞,擾亂了烏克蘭東部三省,甚至派「志願軍」直接參戰,射落民航客機,還頻頻威脅北約盟國,而美國只能採取所謂「精準制裁」。俄羅斯多次攻擊美國網絡, 歐巴馬政府應對無方,只稱「有能力反擊」卻不見行動,本次選舉中更被俄羅斯得手。

 

缺乏對抗的勇氣足以令戰略失敗

 

在東亞事務上,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和「亞太再平衡」,雖然在方向上有助保持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領導地位,但缺乏對抗的勇氣足以令戰略失敗。在北韓核武問題上,所謂「制裁」早被證明於事無補:在美國眼皮底下,金正恩的核武器從無到有,導彈從短程到中程。在南海問題上,盟國菲律賓控制的黃岩島易手;中國海警在南海驅逐外國漁船和阻止石油勘探成新常態;對中國在南海造島和軍事化,美國都只限於口頭抗議。所謂增加兵力、加強聯合演習、甚至自由航行,通通淪爲中國在南海坐大的布景板。

 

一言蔽之,歐巴馬治下,美國勢力在全球範圍内退縮。美國總統不再被尊重,就連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特也敢罵他「狗娘養的」。難怪麥凱恩稱歐巴馬爲「史上最軟弱的總統」。美國人自豪感創16年來最低點。

 

然而,在民主黨高層和自由派媒體的「同溫層」中,上述這些問題卻似視而不見。在整個大選過程中,民主黨盲目自信,過於著眼「競選技巧」,卻忽視了「接觸群衆」;過於迷信負面攻擊,卻沒能提出有説服力的願景;過於希望一舉攻陷紅州,卻沒意識到自己的根基已經動搖。這些才是選戰之所以失敗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因此,即便民主黨的選民基礎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占優勢,若無視這些問題,不及時調整,民主黨未必可以在幾年後成功捲土重來。

 

在執政最後一個月,歐巴馬「有權用盡」,利用行政權力為川普設置一個又一個障礙。其中相當一部分隨時可以被川普廢除,只能製造不必要的麻煩,無從攔截川普的施政方向;一部分(如聯合國以色列問題上投棄權票)則是美國立場的重大轉變,有長久性的國際法影響,傳統上只應該由新總統決定。這些行動釋放出來的是令人不安的信號:即歐巴馬可能要以民主黨領袖的身份,在接下來四年,全面與川普抗衡。

 

民主黨固然應該在捍衛基本價值觀方面據理力爭,但卻不應採取這種全面對抗,事無大小都故意針對的方式,特別是不應該繼續質疑川普當選合法性。

 

畢竟,川普是美國選舉制度下合法上任的總統。雖然他的願景不符合民主黨的理想,但民主制度下政黨輪替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維護某一個政黨的理念和利益。如果相信,美國的憲制穩定是這個國家最應珍惜的價值,那麼它的重要性將遠超一時的黨派之爭;如果肯定,美國憲法規定的每4年一次大選的目的,就是讓人民每4年有一次決定是否應該修改國家前行路向的機會,那麼就不應斷言人民用選票做出的選擇結果是愚蠢和不應該的;如果承認,過去8年的美國確實令很多的美國人不滿,那麼就應該有勇氣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失敗之處;如果認為,美國8年前需要「改變」是天經地義,那麼就不能否認8年後美國需要「改變」也是將近一半人的願望;如果認同,團結比分裂更有力量,大家需要「美利堅合眾國」,而不是「美利堅分裂國」,那麽民主黨就應該給川普,也給自己一個合作共贏的機會。他們不妨先看看,川普能給美國帶來什麼轉變。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