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非核減煤是錯誤政策?洪申翰:刻意扭曲

邱家琳 2021年03月30日 18:05:00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接受專訪。(邱家琳攝)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接受專訪。(邱家琳攝)

近年來,台電為了改善空氣品質,透過調度機組的方式,有效減少台中電廠與興達電廠的燃煤用量。但未來要再擴大減煤與減排幅度,政府勢必得提高燃氣發電占比,而液化天然氣的供應量也會隨之增加,只是台灣目前的天然氣接收站僅有兩座,負載率更高達108%,面臨操作與斷氣風險,急需興建第三座接收站。

 

不過,環團反對第三接收站選址於桃園觀塘的計劃,認為在此地施工將破壞大潭藻礁生態。去年6月,潘忠政等人發起「珍愛藻礁公投」,要求暫緩開發,並建議第三接收站遷往台北港,或採用其他替代方案,目前連署已跨過法定門檻,並送交中選會,可望在8月28日舉辦投票。

 

 

兼顧生態、減煤與穩定供電

 

面對第三接收站的興建爭議,環團出身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有許多感觸。他觀察到,爭議表層看似是生態保育與經濟開發的衝突,但剝除表層後,深層是環境保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難題,在不同的主張與立場背後,都有明確的環境意識,包含「更徹底棲地保育」與「中南部減煤減空污」。

 

「燃煤發電在空汙、重金屬與碳排放上,仍存在著負面因素,大家都希望燃煤發電占比盡量再減少。」洪申翰表示,若下一個階段要再減煤,提高燃氣發電量是很重要的環節,而供氣量要大幅提高,恐怕得仰賴液化天然氣的卸收,這就是為什麼第三接收站在整體能源佈局扮演關鍵的角色。

 

桃園大潭藻礁。(張哲偉攝)

 

 

洪申翰也提及,進入公投階段後,要把各種選擇的利弊攤出來。假如不能在桃園觀塘興建三接,要到別的地方興建,會是在哪裡;假如改到台北港興建,時程可能會延遲到2030年以後才能完工,換言之,2030年後才能增加供氣量,原本希望在2023年到2030年期間擴大減煤的計劃就會延後。

 

他強調,生態與減煤都是環保,但不是二擇一,而是如何權衡,希望在藻礁的生態保育、減煤與穩定供電之間,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有些爭議則需要科學釐清。他日前到大潭藻礁現場探勘,工程已經確實迴避岸上裸露的藻礁,但海底的生態如何,需要大家把證據拿出來,再討論出最好的作法,否則在不同的認知下,很難找到兼顧各方面的方案。

 

 

不蓋三接就要重啟核四?

 

然而,第三接收站興建與否,卻也成為擁核勢力與國民黨操作的政治議題。前總統馬英九以台灣缺電、藻礁爭議無法解決為由,支持重啟核四;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則批評,蔡政府的綠能政策沒有拿出成績,才會導致第三接收站、台中電廠等爭議,藻礁公投代表民眾不能接受目前的能源政策。

 

對於藍營的說法,洪申翰感到不以為然。他指出,在目前看到的民調中,非核減煤的支持度很高,大概在7成以上;第三接收站與藻礁的爭議確實就在眼前,這是在非核減煤、能源轉型的政策中,遇到部分的問題與挑戰,但藍營想要藉此把非核減煤講成錯誤的政策,太以偏概全,甚至是刻意扭曲。

 

洪申翰日前到大潭藻礁現場探勘。(立法委員洪申翰國會辦公室提供)

 

 

「難道藍營可以說,他們不用擴大減煤、供電穩定嗎?他們敢這樣說嗎?」洪申翰說明,生態保育、減煤與穩定供電等三個面向都要做到,但不一定是做到最完美,只是都要兼顧到一定程度,讓社會大眾能夠接受,而後續能否把爭議釐清,將不同方案的優缺點攤出來,大家才能夠來討論如何做到。

 

洪申翰也感性說道,在轉型的過程中,遇到爭議,並不是很稀奇的事情,重點是如何因應這些爭議的方法,如果能在決策前、還有比較大的調整空間時,就將爭議梳理清楚,絕對有助於解決問題,現在比較怕的是很多爭議到後面才引爆,都會弄到大家都措手不及。他認為,提前找出潛在的爭議,進而來面對與處理,是比較健康的方法。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