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稱台灣是「本世紀荷姆茲海峽」不為過

林煒軒 2021年04月18日 07:00:00
台灣問題的國際化,來自美中兩國的核心利益交集於此,使得台灣在戰略上相對安全。(湯森路透)

台灣問題的國際化,來自美中兩國的核心利益交集於此,使得台灣在戰略上相對安全。(湯森路透)

近幾年,中美關係因戰略利益,遂行結構性對抗,台海安全成為強權國家間的政治角力,台灣如何從外交面、軍事面、政治面與經濟面體現自身戰略價值,在國際權力格局中站穩腳步,格外重要。

 

中共為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延續統治中國的正當性,除了在「2027 建軍百年目標」,實現軍隊現代化與智能化,台灣作為國共內戰的延續,列其武統的時間表,更具象徵意義,其目的很清楚:對內轉移經濟疲軟、民間反抗;對外打贏西方「獨裁與專制」的認知戰,並於全球建立比擬美國實力的共主地位,而統一台灣成為其戰略核心。

 

面對中國的戰狼擴張,美國定義中國為首要戰略的競爭對手,誠如修昔底德陷阱所言,直接動搖美國在全球的龍頭地位與西太平洋國家的利益,而台灣在第一島鏈的防禦上,就成為了「不沉的航空母艦」。美中台三角關係出現戰略質變,抗中成為民主與共和兩黨一致共識,於是對內參眾兩院通過了《亞洲再保證法》、《台北法》、《台灣保證法》,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強化台灣的自我防禦能力;對外從美、日、印、澳的「四方會談」、「台灣有事」首次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範疇,新圍堵政策儼然成形。

 

台灣問題的國際化,來自美中兩國的核心利益交集於此,使得台灣在戰略上相對安全。然中國或基於維穩需求,或在國際上立威,台灣就容易成為試金石,因此台灣未來的零星衝突恐怕不會停止。包括近來共機擾台不斷、台灣問題一再上國際談判桌。換言之,中國聲稱國際上已出現「東升日落」,並足以「平視世界」,台灣已成拔草測風向的重要指標。對台灣而言,認識自身定位與充實軟硬體實力,是自我防衛必修的課題。

 

重新審視徵兵制必要性

 

外交上,隨著中共的戰略外擴與人權迫害,美國與歐洲國家對台的支持,並未受到政權更迭影響,即使在戰術或有差異、策略與目標卻高度一致。回顧川普時代,在印太戰略上,強化日本、澳洲、印度等國的關係;對台政策上,無論是美國正式或非正式官員來台層級,或是對台軍售的質量,甚至接連通過的友台法案,都畫下了抗中不可逆轉性。

 

而今,新任拜登的行政團隊,在各項抗中、挺台議題上,頗有「川規拜隨」之勢。貿易上,依舊維持中國進口關稅;外交上,相較川普時代較為嚴肅的雙邊外交,也更為彈性、多元,除了修正川普團隊「單打獨鬥」改打團體戰,依舊維持整體「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的基調,並在多個場合中,重申美方對於新疆、香港、台灣的堅定立場。

 

台灣則因遭中國打壓,邦交國幾希,外交處境也相對孤立。台灣曾因專注「常規外交」陷入中共的零和遊戲,因此透過幕後深化美國國會議員與行政官員的「關係外交」,確實也發揮作用。譬如美國的支持,除了法規、慣例,更有指標意義的演講,來為其政策定錨。台灣不僅須掌握其特殊性,持續穩固挺台意願強大的美國立法部門,更要瞄準行政部門的抗中挺台政策,深化雙邊的關係。

 

軍事上,台灣不是唯一以小搏大的國家,其中以色列與瑞士尤為代表。這兩個國家曾面對強敵環伺,皆採「全民皆兵」,台灣政府能否拋棄選票思維,重新審視徵兵制的必要性。針對台灣現役軍力人數不夠、士氣低落、後備軍人訓練不足,台灣如何在後勤補給,無論是提升職業軍人保障、強化教召密度與婦幼醫療訓練,還是使民間擁有一定防禦能量,牽涉國家戰略、社會思維、制度變革。

 

此外,台灣的資源有限,比起軍備競賽,更需要有效投資,發展不對稱戰力。台灣在反登陸作戰上,應多發展地雷、無人機、反艦與防空導彈、小型突擊艦等戰備,並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訓練游擊戰術。此外,台灣在人力資源、產業及基礎建設,如何多面向與國防結合,達到平戰轉換。譬如台灣國道作為戰備跑道,海巡署艦隊戰時可艦載飛彈,數位人才可投身網路作戰,這些都是值得持續發展的方針。

 

台灣和中國的文明差異

 

國際軍事上,美軍雖然不再握有絕對優勢,卻也計畫在「第一島鏈」建立「精確打擊導彈網絡」。這樣的國際的支持,更該展現決心自救。面對中共在間諜戰、資訊戰,與培養親中勢力等非傳統作戰思維,透過教育、宣傳及定期演練,將有助於認識台灣的殖民歷史與自由民主的可貴。尤其,台灣因久處安逸,缺乏實戰經驗,更該強化其國防與心防。

 

政治上,台灣作為東亞成功的民主國家,其民主鞏固經驗、自由經濟體制,與來自環境、世代與性別上的政治賦權,都被視為歐美民主國家的天然盟邦,也可作為東亞國家宣傳的絕佳樣板。譬如,台灣為保障少數族群,通過了《原住民基本法》、《748解釋施行法》;台灣女性的參政比例高,也在性別平等表現超歐趕美;而台灣的宗教自由,也和中共只准宗教「信黨」形成強烈對比。

 

過去,台灣因來自不同政權的殖民經驗,與位居戰略要津,使其接受各種文化的洗禮。台灣不僅保留了人情味與良善力量,也在多元包容社會中形塑活潑有力的海洋文化。甚至,台灣公民社會的韌性,不啻在各項社會議題上,連結許多NGO團體與公民沙龍,反應在台灣社會運動的成熟、在大選及公投的高投票率上,更可顯而易見。

 

這些多元文化的建構與人權的保障,對照中國千年以降,由上而下的封建制度,乃至於在文化大革命後,衝擊人與人的互信基礎、抹滅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及近年來新疆再教育營遂行的種族滅絕,都能看出其與文明世界的差異性。中國缺乏的價值,正是台灣最好的成果展現。

 

經濟上,半導體之所以能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除了看中其對國家的產值,更重要的是掌握箇中關鍵技術,創造其不可取代性,影響全球5G、數位產品、汽車產業的布局。特別是美中貿易戰後,美國限制對中國的晶片輸出,不只影響中國高科技發展,亦衝擊軍事現代化的進程。

 

過去全球經濟對石油的需求,讓石油油輪通過的荷姆茲海峽成為咽喉點(Choke Point),美國為此攻打伊拉克,藉以維持其龐大的政經利益。如今,包括台積電、聯電等台廠,台灣就坐擁世界晶片超過六成的產能,其戰略地位更是不言可喻。於此,經濟學人就斷定,台灣晶片掌握了經濟命脈,將成為本世紀的荷姆茲海峽。

 

然而,面對紅色供應鏈的滲透,台灣如何留住先進技術與高科技人才,不妨可參考美國「經濟間諜法」,修訂「國安法」、「營業秘密法」,重新檢視國家敏感科技、營業秘密以及智慧財產等問題,來保護台灣的產業優勢,有賴政府與民間展現國家意識,攜手合作。

 

台灣被歐美國家多次警告中國有武統的打算,中國鄰近國家的做法,即是加入抗中陣線、強化軍事交流,並大規模提高軍事經費。而台灣戰略價值,正是印太地區戰略圍堵的一環,及抵擋中國帝國主義的最前線,台灣唯有軟硬實力兼具,才能為台灣的國家安全超前部署。

 

※作者為立委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