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伊朗名導阿巴斯4部早期代表作

Matt Yu 2016年07月08日 20:45:00
伊朗名導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AP)

伊朗名導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AP)

日前因病過世的伊朗名導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是伊朗電影新浪潮的重要旗手之一。當許多藝術家與知識份子因1979年的伊朗革命而流亡他鄉時,阿巴斯是少數留在伊朗創作的電影人。他認為這也是他一生中做過最重要的決定,因為「當一棵樹已紮根在這塊土地上,若將它移植到他處,它將無法長出果實。就算它長出果實,也無法像之前一樣那般美味。這就是自然的法則。若我離開我的國家,我跟那樹就會有相同的下場。」

 

 

阿巴斯一生創作的電影無數,曾於1997年以《櫻桃的滋味》The Taste of Cherry)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1999年以《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熊獎。以下將精選阿巴斯初期的四部代表作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特寫鏡頭》Close-Up)、《春風吹又生》Life and Nothing More…)以及《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帶領各位讀者認識這位剛從世界電影舞台告別的一代名導。

 

 

1987年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劇情描述一名小男孩,為了避免同學因為沒帶筆記本而被退學,踏上了尋找同學家的旅程。透過這趟小男孩的旅程以及阿巴斯質樸的鏡頭調度,觀眾們可以看見伊朗鄉村百姓的傳統信仰與生活景貌。且與其他以兒童觀點著名的電影(如楚浮的《四百擊》)相比,阿巴斯在《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中,顯得較為樂觀與感性。這部電影也是阿巴斯首部受到國際影評關注的電影,更是他伊朗寇科三部曲(Koker Trilogy)的首部作品。於2005年,《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被英國電影協會選為「50 部 14 歲前你該看過的電影」之一。

 

 

1990年的作品《特寫鏡頭》,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描寫一名假冒導演身份的電影愛好者 Sabzian,如何欺騙 Ahankhah 一家人他們將有機會出演他的新電影,以及他被繩之以法後的審判過程。在影片中,阿巴斯刻意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找來了Sabzian 以及 Ahankah 一家人在電影中重新演繹這場騙局中的片段,並將這些片段穿插在 Sabzian 實際開庭的影像中。英國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 Sound)於2012年被影評人票選為「史上最佳的50部電影之一」。

 

 

對於伊朗這片土地的關懷,一直是阿巴斯重要的命題。在1990年的伊朗大地震中,超過30000人因此喪生,導演阿巴斯也擔心曾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演員們是否在這場災難中遭受不幸。因此在1992年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作品《春風吹又生》,阿巴斯以半虛構的敘事手法,描繪他們穿梭在震後斷垣殘壁裡尋找舊演員的歷程,並生動刻畫在如此嚴重的天災後,人們如何找回自己的生命與方向。

 

 

在《春風吹又生》這般打破現實與虛構疆界的敘事手法,也被同樣用在1997年《橄欖樹下的情人》中。劇情描述《春風吹又生》劇組中男演員胡珊,既不識字又收入低,在向劇中飾演他新婚妻子的女主角求婚時因而被拒絕了。面對演員們戲裡和戲外的處境,導演也給胡珊一些建議,試圖為兩人間的僵局找出完美結局。

 

 

生活頻道特約作者Matt Yu

本質是個宅男,卻硬要裝成文青。
看似廣泛攝取閱讀、電影、音樂、遊戲與旅行等,但其實只是飢不擇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