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搭上印尼咖啡文化轉型 台灣人峇里島開咖啡館爆紅

陳怡杰 2017年02月01日 18:00:00
Jill與Rodney 2010年婚後移居峇里島開咖啡館「Seniman Coffee Studio」有成,2016年被英國咖啡媒體《Perfect Daily Grind》點名「印尼必訪6家咖啡館」之一。(Jill提供)

Jill與Rodney 2010年婚後移居峇里島開咖啡館「Seniman Coffee Studio」有成,2016年被英國咖啡媒體《Perfect Daily Grind》點名「印尼必訪6家咖啡館」之一。(Jill提供)

 

Seniman是印尼文『藝術家』的意思」,在峇里島開咖啡館「Seniman Coffee Studio」邁入第6年的楊敏琦(Jill Yang)與澳籍夫婿Rodney解釋。

 

重返兩人相識的「Coffee Sweet」依然熟悉,但咖啡人生已有重大進展。(攝影:葉信菉)

 

三波咖啡文化的轉型

 

「當時在印尼,還沒吹起精品咖啡熱潮」,擁有美國「咖啡品質協會」(Coffee Quality Institute)Q Grader認證的Rodney說明,全球咖啡文化可分三大時期,「戰後出現第一波,流行起喝很方便的即溶咖啡,第二波則是『星巴克』(Starbucks)等品牌的崛起,讓咖啡轉為一種社交活動、場所,出現連鎖體制化」,「台灣毫無疑問是第三波,成熟的精品咖啡文化,不談品牌反而細分手沖、虹吸、義式沖煮方式,也關注咖啡豆種類、產地等製程因素。」

 

比對起來,兩人剛好搭上印尼咖啡文化轉型列車。

 

Seniman Coffee Studio」店裡桌椅由Rodney創作,椅子改良台灣常見塑膠椅成搖搖椅,饒富趣味。(Jill提供)

 

2011年Jill決定在峇里島開業咖啡館時,當地咖啡文化還在第二波與第三波中轉型,「當時雅加達(Jakarta)開始有第三波取向精品咖啡館出現,慢慢地峇里島萬隆(Bandung)有不同火花產生,雖然彼此都不知道各地正在做的事。」

 

「峇里島以觀光為主,飯店為迎合旅客,過去並沒特別在咖啡下功夫。」對印尼人自己而言,整個社會也處在「喝連鎖品牌咖啡比喝當地咖啡好」風氣,忽略印尼也是咖啡豆產地國之一。

 

從興趣到職業

 

異鄉重燃咖啡興趣,是從一個行銷計畫開始。

 

2010年婚後移居當地,Jill從朋友那接了一個宣傳咖啡豆的計畫,「當時自己下手沖煮Robusta咖啡豆熟悉程序,一種比較次級、主要用來提神的重咖啡因豆子,但煮了半年,怎麼改都煮不出台北喝到的口味。」幫朋友推的行銷案碰到瓶頸,Jill同時找到異鄉人生新開端,決定以咖啡為志業。

 

2011年她與Rodney結合印尼攤車文化,設計攤車擺賣咖啡,「當時還是流行咖啡粉的時期,很多人不能接受咖啡還要等你慢慢煮,1天賣不到3杯」。

 

2011年決定先以攤車賣咖啡試水溫,Jill到工廠實際講述設計方向。(Jill提供)

 

找到店面後,除了咖啡本身,店裡另活用Rodney工藝創作天分,讓整間店色彩豐富,桌椅也別具特色,「當地媒體認為這間咖啡館很不一樣」。

 

社群媒體尤其幫了大忙。

 

Rodney原創設計點餐圓餅圖,顧客可依牛奶、烘焙程度等各種象限選取想喝的咖啡飲品。(Jill提供)

 

社群媒體助力

 

「印尼instagram風行超過facebook,很多民眾發現SenimanIG打卡起來很酷」。

 

店內客層也開始改變,「以前外國人、觀光客居多,現在全店都是印尼人,外國人只有Rodney一個,他們都是為了這裡能喝到印尼豆咖啡而來」,店內一杯售價3萬6千盧比(約新台幣84元)的咖啡,搭上印尼中產階級崛起,也讓社會接受此價位。

 

2014年Jill與Rodney另向印尼各島嶼進咖啡豆,「從果實到生豆,日曬、水洗開始自己來」,另順利把咖啡豆微批次出口到台北、日本,「目前國內與國際銷售比約各占一半」。

 

異鄉開店打響名號,Jill感謝咖啡文化成熟的台北孕育她一切。(攝影:葉信菉)

 

擴店、推行國際

 

未來,除了推行自有品牌咖啡豆到更多國家,Jill計畫在印尼開設第二家Seniman Coffee,「希望讓印尼本地咖啡豆呈現最好模樣,扭轉過去『印尼咖啡豆→次級』定見,當地人不再出現捨近求遠、改找中美洲咖啡豆的怪象。」

 

延伸閱讀:【上報人物】憶香人 楊敏琦

 

撰文:陳怡杰 攝影:葉信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