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該怎麼看?一個美術系學生的審美思考之旅

江學瀅 2017年02月05日 11:10:00
欣賞藝術品應該是一件輕鬆而且自在的事( 插畫:陳彥菱)

欣賞藝術品應該是一件輕鬆而且自在的事( 插畫:陳彥菱)

愛麗絲在大學念美術系的時候,中西美術史的學習是學科重點之一。班上每一位同學無不努力將老師給的資料背誦下來,畢竟這是和自己專業最相關的學問。

 


這些美術系高材生,從小到大以考試為根基的學習方式,成為學習美術史的基礎。上課盡量專心聽講,專心看幻燈片,努力做筆記。下課後、考試前,拚命閱讀課本,盡量把老師給的講義熟背,熟記上課筆記。考試的時候,練就反射動作的寫考卷模式。愛麗絲記得,考試時總有十張幻燈片的簡答,寫的時間很短,必須在打出幻燈片的兩分鐘之內,把自己知道和作品有關的作者、作品名、創作年代、創作背景等,全部清楚的寫出來。

 


除了大量閱讀美術史知識之外,在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翻閱畫冊是重要學習方法。愛麗絲的同學們在討論作品時,會以找到的畫冊為基礎,進行作品風格表現的討論,順便翻閱老師上課沒有講到的作品說明。奇怪的是,週末假日雖然大家會相約到美術館看作品,卻從來沒有人質疑用畫冊學習有什麼問題,因為畫冊總是提供那麼多的知識訊息。

 

 

後來,愛麗絲幸運有機會選擇到藝術之都紐約念研究所,時常有機會到美術館參觀。第一次進大都會博物館的時候,看到許多過去在畫冊裡看到的作品,由於愛麗絲曾經熟讀書本,因此非常了解每件作品的身家背景,見面時如探望老朋友一般的熟悉。然而,博物館中有更多從來不曾見過,也沒有出現在美術史書裡的作品。這些作品看起來也挺不錯,有的來自於藝術史書裡有名的作者,有的風格接近,卻從來不認識,她不但沒有聽過這些藝術家的名字,也沒有看過這樣的圖畫。博物館中這類書本裡沒有的作品好多好多,數量遠遠超過書中認識的作品。

 


對愛麗絲而言,除了那些不認識的,還有許多作品的畫面風格彷彿熟悉,其實並不真的認識。除了那些書上讀過的之外,其他的藝術家姓名更像無邏輯的文字般,怎樣也記不得。

 


愛麗絲一心想更認識這些新朋友,眼睛瀏覽著作品說明牌,手上拿著電子字典不斷查著作品說明上看不懂的文字,耗時甚多,但對作品了解卻不多。更糟的是,愛麗絲發現自己的專注力竟放在說明牌而不是作品上,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在看畫還是學習語言,有著大好機會真正面對藝術本尊,卻不知道可以單純的用心體會。

 


這段時間,愛麗絲遇到一位好朋友安莉。她的大學學習藝術史經驗給愛麗絲很大的衝擊。安莉畢業於台灣的高中,之後隨家人移民到美國讀大學,大一選修藝術鑑賞的通識教育學分之前,對藝術史一無所知。安莉告訴愛麗絲,第一次的課程有個作業,要到學校附近的美術館參觀,看中世紀時期的木雕耶穌像。

 


愛麗絲心想,這麼困難,還沒有學過就要去看,還要寫報告,怎麼寫得出來?

 


安莉說,老師規定一定要進入那個城市的最重要美術館,指定某一個中世紀展覽間,只看這一間,必須仔細看,不可以看展覽標牌和作品說明,回家得寫報告。這時,愛麗絲從小到大的考試思維又想,這麼難,不能看標牌和說明,簡直強人所難。中世紀基督教藝術是台灣最難接觸到的內容,耶穌雕像中的象徵性故事也是台灣文化脈絡中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才到美國的第一個學期,安莉就要評論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中的基督雕像,何其困難? 愛麗絲想像,如果把台灣重要廟宇的媽祖都聚集在一個展覽空間,要一個才到台灣沒多久的西方人只看展品,不可以看展覽說明,就用中文寫報告,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任務。

 


愛麗絲到紐約念研究所之前,在台灣的考試制度中學習,便以自己學習藝術史的經驗思考這件事情。以為閱讀,記憶,不斷的記憶,大量的記憶,考試高分通過,擁有許多知識才叫做學習,報告也才寫得出來。殊不知,這種單一路徑的學習,是把自己框架在片斷的學習方法中,並非學習的全部,更不宜全面套用在視覺藝術的學習。

 

閱讀與記憶並非視覺藝術學習的全部(插畫:陳彥菱)


安莉告訴愛麗絲,她的報告獲得老師青睞,在隔週的課堂讀給大家聽,因為她仔細的看那些木雕耶穌像,哪個比較瘦而艱苦,哪個比較圓潤安康,哪個表情充滿救世情懷,哪個表情深思熟慮,哪個冷而不近人情。最後,還評斷哪個長得比較帥,如果要選男朋友就要選那個等等。

 


這段談話內容,讓愛麗絲感到十分驚奇,也意識到自己過去學習方式的膚淺,只有知識,沒有真正的審美。當時的愛麗絲無法理解,不具備藝術史知識的認知背景,如何能欣賞圖畫,卻忽略人們從出生之後,眼睛看東西是天性,觀看物件和基本的審美判斷能力也是天性。突然間,愛麗絲理解心中「努力背誦藝術史書裡的各種知識,期望自己哪一天與真跡面對面的時候,能夠提取過往所學,好像老友見面那樣,能夠了解對方」,這個概念真是不堪一擊。

 


仔細想想,假如有一天,眼前出現一件從來沒有見過的美妙藝術品,沒有人知道這是誰的創作。這情況當然不會有作品標牌說明,也沒有任何書籍查得到作品簡介,難道就無法欣賞?當我們的語言受限時,例如,不懂法文到巴黎看羅浮宮,不懂德文到柏林參觀博物館島上的波加蒙美術館,甚至在懂英文卻淹沒在大量不熟悉的藝術作品說明文字時,人們應該還是可以用最天然的本性,張開眼睛看,連結自己的經驗,選擇喜歡的作品多看幾眼,舒服輕鬆而自在的逛美術館。

 


藝術史的認知學習並非不重要,但不是藝術鑑賞的全部。想像一位創作者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真誠面對他自己,真誠投注創作情感在作品上,我們何其有幸,站在與創作者創作時的同一個位置感受創作者投射在作品上的情感。這是藝術鑑賞最可貴的事,當有機會站在藝術真跡的前方,站立在藝術家創作時的角度,透過作品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是何其感動的事情!

 

 

親子共讀的趣味藝術史書目

 

以下書籍可以讓父母與孩子在學習觀賞藝術之前,對藝術史有些了解,家長可
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適合的書共讀。

 


《彩圖易讀版藝術史年表》,漢宇歷史編輯部,漢宇出版社。
《問出現代藝術名作大祕密》,Courant, I. B. /著,周明佳/譯,漫遊者文化。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宮下規久朗/著,楊明綺/譯,新經典文化。
《藝術的故事》,Gombrich, E. H./著,雨云/譯,聯經出版。
《藝術史101 :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王德育/著,活字文化。
《用年表讀通西洋藝術史》,蔡芯圩,陳怡安/著,商周出版。
《寫給年輕人的西洋藝術史:超漫畫圖解版1-3冊》高階秀爾/著,桑田草、鄭麗卿/譯,原點文化。
《法國人帶你逛羅浮宮:看懂大師名作,用問的最快》,Courant, I. B./著,侯茵綺、李建興、周明佳/譯,漫遊者文化。
《看藝術學思考: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的創意思考技術》Perkins, D./著,莊靖/譯,原點文化。

 

 

※本文摘自《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書摘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