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韋地:林昶佐被嗆背後隱藏的嚴肅問題

林韋地 2021年07月03日 01:05:00
林昶佐可能覺得他是在野國會議員,質疑巿政府的作法很合理,但在很多民眾的眼裡,現在最重要的不是互相指責,而是解決問題。(攝影:張哲偉)

林昶佐可能覺得他是在野國會議員,質疑巿政府的作法很合理,但在很多民眾的眼裡,現在最重要的不是互相指責,而是解決問題。(攝影:張哲偉)

看到林昶佐在記者批評柯文哲結果當場被自治會會長罵的新聞。

 

我覺得事情會發生主要是來自認知差異,林昶佐可能覺得他是在野國會議員,質疑巿政府的作法很合理,但在很多民眾的眼裡,他和執政的綠營走得很近,那就會覺得這種發言沒有幫助。

 

這大概也是台灣現在民心的態勢,很多人對政治的攻防已經很厭倦了,疫情不能解決,三級警戒已經一個多月,很多人的生計都受到影響,特別是中下階層和服務業,所以現在最重要的不是互相指責,而是解決問題。

 

如之前一再強調的,要走在病毒的前面,要「預先性」地做,不能一直「反射性」地做,追著病毒跑,這樣病毒永遠都比我們快,追都追不完。

 

比方說,一個多月前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的時候,就呼籲說所有入境旅客不能放在家自行隔離,要集中在防疫旅館,解隔前要做PCR。結果這個之前就應該要做的事情,一直到印度變種Delta入境了才做。亡羊補牢好過沒做,舉這個例子是要說,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現在政治人物和媒體一直在吵疫調和匡列,疫調和匡列當然很重要,可是以台灣現在的情況,先讓我們問自己,一直靠疫調和匡列去追,就可以把病毒全部匡起來了嗎?我認為是不能,特別是在雙北。

 

指揮中心說要「社區廣篩」說了幾個星期,因為和疫苗和群聚爆發等相比,這不是新聞重點,所以我們也沒有看到相關的計劃在地方被確切執行。最重要的是,現在到底是有多少基層診所的醫生開始使用抗原快篩在替有呼吸道症狀和接觸史的病人做檢測,而且抗原快篩其實偽陰超高的,80% Sensitivity是理想狀態,現實裡往往沒有,所以最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基層診所的醫生也可以做PCR。

 

那為什麼指揮中心要的「社區廣篩」沒有發生,因為即使在社區感染爆發一個多月,有一萬多例的確診和六百多例死亡後,台灣社會還是普遍認為Covid是一個「特殊性的傳染病」,是「專家」的問題,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是「社會」的責任。

 

台灣現在的PCR量能已經到一天可以做十二萬,已經追上馬來西亞。但實際上參考通報案例,每天台灣可能只做了四萬多而已,週末更少,只有一萬多兩萬。每天四萬多其中王必勝做的可能就佔了一萬多,其他還是集中在醫療場所如醫院。王必勝是做得很好,可是群聚會發生就表示病毒在社區裡某處,所以傳到長照,移工宿舍或巿場這些無可避免的群聚場合就爆開,一個一個去撲,一個一個爆,那根本沒完沒了。

 

防疫的目的除了減低人命傷亡,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可以恢復經濟活動和正常社交,就算沒有爆,如果沒有社區廣篩,就算每天只有幾十例,行政院和指揮中心也不敢降級,因為每天還是有一定比例的人死亡,發病是在這兩個星期內。而照這樣發展下去,直到全民大部份人口打了兩劑疫苗,才有可能解除三級,那至少也要到年底,在那之前很多人都撐不下去,服務業也倒一堆了。

 

台灣臉友可以先誠實問自己幾個問題:

 

自己有沒有做過PCR?

 

自己有呼吸道症狀或接觸史如果沒有被匡列會不會主動去做PCR?

 

觀察身邊的人有呼吸道症狀或接觸史會主動去做PCR嗎?

 

如果以上的答案不是很肯定,那我們當然無法知道自己有沒有被感染,也不知道社區裡有多少人被感染。

 

所以要降級恢復經濟活動大家有錢賺有飯吃,不是寄望/謾罵特定政府或黨派,而是全民要有共識,不是有「疑慮」才篩,而是「篩檢是生活」,這樣也就不會有污名化和歧視的問題。

 

如果十二萬的PCR量能可以確實地每天打下去,社區自動自發地廣篩,PCR篩檢也很方便,到處都有得篩,那指揮中心也可以每天公佈各地各區的PCR篩檢量,公開透明,因為篩三萬人確診零和篩三百人確診零的意義是不同的,現在只公佈確診數,各地方政府都追求零確診,如果公佈PCR篩檢量,那各地方政府和媒體就會把篩檢量當KPI。

 

我可以肯定如果台灣做大量社區PCR,那陽性率一定不會很高,但這是必要的付出。算PCR一支三千台幣,一天十萬劑,一天的費用就是三億,一個月就是九十億,半年就是五百四十億,繼續三級下去,經濟的損失都遠超過這個數目。像新加坡最近就成功地控制了Delta,今天確診只有三例,六月底也恢復餐廳可以內用。但新加坡每天還是在做超過七萬的PCR,(如果算成台灣的人口比例一天要三十萬),所以陽性率是數萬分之一而己,但這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在有任何社區感染時在第一時間發現,和維持經濟活動和社交。

 

也可以參考英國的例子,即使大部份成年人都已接種疫苗,死亡人數也很低,但英國每天還在做大量PCR,密度比新加坡還多,算成台灣人口比例一天是六十萬,也因為這樣英國的確診人數超高,(因為打了疫苗還是會感染),但是病例死亡比下降,而因為病毒不斷變種,所以靠大量PCR做社區監測在疫苗大規模接種也是必要的,所以台灣與其遲做不如早做。

 

除了上述以外,台灣真的需要在防疫上有「一致性」。在過去一個多月,中央一直很pro-liberal,但地方一直衝很前,相關的溝通真的很需要加強。不只是中央和北巿而已,綠營內部的策略也有一些分歧,像高巿府因為有Delta案例將鳳山整棟大厦的人清樓隔離,這做法超中國,我印象中新加坡也從來沒做到這種程度,站在防疫的立場我是認同這樣的做法,但我們也知道防疫措施一定會對個人自由造成壓迫,那這些被預先性隔離的很多最後大概也會是陰性,被隔離者就會覺得自己蒙受了損失,所以如果要下這種猛藥的話,那就是要全國一起,不然在其他縣巿病毒還是跑來跑去,最後傳回高雄,這些人的犧牲就白費了。如果中央覺得這樣是對的,(醫學上來說實際上也是),那其他縣巿包括台北和屏東,就不要再把疫苗當作政治減災工具,因為那在政治上有理,民眾抱怨擔心,給他一劑疫苗,可以減緩民怨,不像強硬隔離和停止營業要被罵,但在防疫專業上這就是妥協,這裡也妥協那邊也妥協,那防疫不會成功。

 

結論還是一樣,要恢復經濟活動,社區要廣篩,隔離要確實。現在中央也進入環南巿場設前進指揮所和台北巿政府共同承擔,陳時中兩個星期前也說他認同侯友宜在新北廣篩預先隔離無症狀感染者的做法,蔡英文也讓鴻海/台積電/慈濟去買BNT,也在臉書tag了柯文哲和侯友宜,我覺得台灣的中央政府有要營造全民齊心共同抗疫的氛圍,我覺得這是很正面的,而防疫的事,也需要整個社會一起來做。

 

※作者為醫師、《季風帶》發行人,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出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