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斯談中國重建明代朝貢體系的意義

王俊評 2017年02月14日 07:00:00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或許正藉由日前訪日機會,重新建構新的對華政策論述。(湯森路透)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或許正藉由日前訪日機會,重新建構新的對華政策論述。(湯森路透)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兩周前訪問日韓的餘波未消,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方外交人士透露,馬蒂斯與日本防衛大臣稻田朋美舉行會談時,刻意把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行動,比擬為欲恢復明朝曾在東亞建立的「朝貢體系」。

 

「朝貢體系」是東亞歷史常見的一個詞彙,雖然學者對其在政治、貿易等層面,有多種不同面貌的解讀,但大致上用來泛指中國歷代帝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行為模式。中國皇帝與官僚在「天下觀」的引導下,追求其他國家都臣服於皇帝的「王者無外」理想。按照這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點,中國是整個體系唯一的規範制訂者,雖然自詡有「繼絕世、興滅國」的道德責任,但認為對於違反規範、不肯服從中國權威的國家,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然這套「體系」是否成立,幾乎完全仰賴中國本身是否有足夠的力量迫使其他國家接受。如果能成功達成,就會被視為文治武功鼎盛的「盛世」;但若無法辦到,通常就會被視為帶有恥辱意味的衰弱時代。西漢初年面對匈奴、唐朝初年面對東突厥、兩宋面對遼與金,以及清朝的朝貢體系最終為西方國家及日本打破,皆是如此。

 

延伸閱讀-曾昭明專欄:帝國主權與南海的那些線

 

自中國崛起以來,是否會追求在東亞恢復朝貢體系,以及這一體系是否能比目前以西方為核心,強調各國主權皆平等、主權之上沒有更高權威的「西發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更能帶來和平,在西方與日本學界都有過辯論。但過去,各國官方不曾把學界的這項概念掛在口上,中國官方更是避之唯恐不及。馬蒂斯可算是第一位在國際會談中論及這項概念的美國高官,據《日經》報導,他認為軍事固然是中國用以擴張的重要工具,但經濟力量更是北京外交政策的核心。報導也說,馬蒂斯對稻田下論斷表示,當代世界絕不允許中國重新恢復朝貢體系。

 

雖然馬蒂斯在談話中沒有透露為何刻意談到「明朝」的朝貢體系,但推測大概有下列三項原因:

 

第一,明朝是中國歷代王朝中,唯一曾經派出強大海軍進入東南亞與印度洋,以武力擴展朝貢體系的帝國,《明史》鄭和傳,對這種性質有鮮明的描述。當代中國大建海軍,在東海、南海積極擴展,甚至進入印度洋的作為,一直引發外界將其與明朝初年的作為相連結。而今年元月初,多架中國軍機進入南韓在黃海的防空識別區(KADIZ)的舉動,也被南韓官方推測,可能與韓方一再抗拒中國要求其放棄在境內部署「末端高空防禦系統」(THAAD)一事有關。

 

第二,朝貢體系雖然接近「勢力範圍」概念,但是從歷史來看,朝貢體系「獨尊中國」的本質排斥西方國際體系的規範。這種衝突,已經見於19世紀後期清朝與西方的互動。而去年7月南海仲裁公布以後,中國一再拒絕承認與遵守的立場,配合海空武力建設與擴展,也不免讓人聯想到是否有意藉由武力為後盾,迫使周邊中小型國家放棄以國際法作為與中國解決主權爭端,最終讓其得以「重建」朝貢體系的聯想。

 

延伸閱讀:川普團隊將用南海撬開中國貿易壁壘

 

第三,日本是中國朝貢體系在東亞的首要反抗者與破壞者。日本歷史上只有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曾經接受明惠帝、明成祖的冊封,但是義滿死後,原來就不滿這層朝貢關係的繼任將軍足利義持與重臣斯波義持迅速片面廢止與明朝的關係。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與薩摩藩在17世紀初期征服琉球,均是對明朝朝貢體系的破壞;19世紀後期,清朝在東北亞僅存的朝貢體系,更是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直接掃除。

 

因此,馬蒂斯在日本談朝貢體系,一方面表現出他對中國崛起的態度,可能要比公開報導還強硬得多,已經不只是單純遏止中國在東亞海域的舉動,還認為中國極有可能要透過這些舉動,在東亞重建一個不遵行現行國際規範,且不允許西方國家介入的新朝貢體系。美國如要阻止中國這麼做,第一步就是在東亞集結足夠的軍事力量。

 

延伸閱讀:「霸權競爭」-不確定的東北亞局勢

 

自2013年以來,中國官方對本身的地緣政治屬性,透過國防白皮書,以及習近平在同年7月於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會議上宣稱,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似乎已經定調為「陸海兼備」。這在世界歷史上並非首次嘗試,德意志帝國在威廉二世時代就曾同時追求海陸發展;日本自明治維新起,也一直為了緩和陸海軍的爭執,而同時朝陸地及海洋發展。中國將自身定調為「陸海兼備」的重點,在於能否擺脫以往這些個案最終不能克服的戰略重心究竟應位於陸地,還是位於海洋的搖擺問題。

 

習近平2013年即宣稱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似乎已經定調為「陸海兼備」。(湯森路透)

 

事實上,當年明朝並不是刻意追求「陸海兼備」,戰略重心還是放在北方防止蒙古卷土重來,特別是遷都「三面近塞」的北京之後。因此,如果中國確實有意藉由海上擴張重建明代初年的「盛世」,其戰略意義將遠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對美國的威脅也更加巨大。從歷史來看,德意志帝國最終被迫放棄海上擴張,重回陸地主線,最主要就是無法透過英德海軍競賽迫使英國屈服。因此對美國來說,在東亞有足夠的海空力量,必不可少。這一點除了美國本身,日本的角色也會日益吃重。

 

此外,在川普決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之後,利用國際規範阻止中國達成目標,對美國來說更加重要。馬蒂斯可能也藉著談論朝貢體系向日本暗示,支持日本在國際規範層面發揮更多對中國的牽制作用。

 

歐巴馬政府任內曾有傳言稱,白宮要求國防部停止以「競爭」來描述美中關係;川普的對華態度則經常引起外界憂慮美中開戰的可能。而馬蒂斯的這番言論則可看出,他不愧飽讀詩書,能夠以充滿學術性的另類詞彙,在精確表達官方想法之餘,又不至於立即產生與戰爭相關的緊張氣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這種關於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的辯論,在美國學界並沒有定論,如果馬蒂斯秉持支持中國崛起對國際關係的和平不利的觀點,由於他身居要職,或許會藉此在美軍內部推廣這種觀點,建構新的對華政策論述。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專長為海洋戰略研究、國際關係史、地緣政治學,及戰略文化。2013年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期間出版《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地緣戰略,及戰略文化》。現為獨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