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年輕人都考公職 國家會完蛋

王秉風 2016年07月30日 06:43:00
近半年來公股銀行屢屢發生狀況。(攝影:陳駿碩)

近半年來公股銀行屢屢發生狀況。(攝影:陳駿碩)

法國學者索爾孟曾針對台灣發出警語,說年輕人都考公職,國家會完蛋。他表示如果台灣年輕人只想進入公職體系,表示政府的政策摧毀年輕人進入私人企業打拚的精神,應該換政府。

 

年輕人不單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更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根本,因為他們最有本錢挑戰困難,接受失敗。但假若青年普遍想當公務員拿鐵飯碗,表示國家讓他們沒有本錢勇於挑戰,只好選擇安全平穩、沒有風險的工作。而這樣的人生選擇,也將影響他們下一代的價值觀,害怕失敗、無法接受挫折,追求苟且偷安的人生。

 

假如整個國家沒有人敢挑戰未知,勇於突破,每個人都只想進入墨守成規的公職,不想進民間企業,更遑論自己創業,那麼這個國家將沒有未來,成為一灘死水。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業,年輕的優秀人才都只想考進公股銀行,這個國家的金融業會變得怎樣?

 

這便是台灣金融業面臨的問題,公股行庫職員跟公務員一樣,拿的是鐵飯碗,沒有淘汰機制,業績壓力不像民營銀行,福利又遠比民營銀行好。不單年終獎金高,就算銀行績效不高也同樣有得領,甚至還跟公務員一樣享有優存利率,擁有13%的優惠。這些優惠還是由國家補助,前年政府補貼四大公股行庫的優存利息,就高達47億。

 

所以想進銀行業工作的年輕人,都會以公股銀行為首選。而要進公股銀行,就跟公務員一樣,同樣要先經過考試,所以能進公股銀行,都是經過篩選的人才。但這些金融業的優秀人才,不但沒有帶領整個業界改革創新,反而進入封閉保守、進步緩慢的公股行庫,秉持保守消極、多做多錯的心態做事,連帶影響台灣金融界整體停滯不前,無法有大幅度的突破進步。

 

金融人才進公股行庫猶如流入一片死海

 

公股銀行由於背後的最大股東是政府,所以普遍害怕犯錯,遭受輿論與民代的非難。並且董座又由政府指派,所以經常淪為酬庸,或是由文官轉任。這些董座倘若有經營銀行,甚至民間企業的經驗便罷,但更多是毫無經營經驗,終生都待在公務體系的文官。

 

如先前的財政部次長吳當傑,現在是土銀董座;之前的財政部主秘凌忠嫄,現在是輸出銀董座;發生盜領案的一銀董座蔡慶年,是從財政部國庫署出身;主辦聯貸案給作假帳光洋科的彰銀董座張明道,之前是財政部銀行局出身;發生行員虧空客戶資金的台企銀董座朱潤逢,之前是財政部出身。

 

這些文官一生都照章行事,經營方針自然消極保守,思維呆板僵化,秉持少做少錯的處事準則,於是公股銀行由上至下,都籠罩著保守死板的文化。而公股銀行又沒有淘汰機制,只要沒有犯下太大、荒謬的錯誤,都不會被解雇。

 

近半年來公股銀行屢屢發生狀況,如前面所述的一銀、彰銀、台企銀,還有發生假房貸超貸的華南,這些出事的銀行,頂多僅有懲處犯錯的當事人,但其他相關的主管卻未被究責,更遑論引咎辭職。甚至如彰銀辦理光洋科聯貸案,在光洋科作假帳五年被揭發後,不但沒有追究錯誤,檢討當初為何未發現弊案,防止往後再有相似事件發生,反而還力挺光洋科,表示不會雨天收傘,會幫助度過難關。

 

所以公股銀行永遠無法改革進步,因為他們不但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甚至面對錯誤還選擇將錯就錯,一錯再錯。用一攤死水尚不足以形容這些公股行庫,簡直就是一片死海-所有金融業的優秀人才流進這片死海,最後只會被同化成無法孕育任何進步創新的海水。

 

偏偏台灣公股銀行實在太多,總共有八大泛公股銀行,世界各國也未若台灣這般,公銀市佔率竟有一半左右。可見這片死海海域實在過大,吸走大部分年輕的優秀人才,卻無法領導整個業界進步向前,反而拖緩台灣金融進步創新,一直無法跟上國際腳步,難以與亞洲各國競爭,最後就會葬送台灣金融界的未來。

 

※作者現任職於金融業

關鍵字: 公股行庫 索爾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