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都市,應該有屬於它的特有故事!

邱崇宇 2017年02月22日 07:00:00
波蘭華沙的城廓街景。(攝影:邱崇宇,後製:潘世惟)

波蘭華沙的城廓街景。(攝影:邱崇宇,後製:潘世惟)

(編按:《上報》隔周推出《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專欄,由目前就讀波蘭國立烏茲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Łódź)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邱崇宇執筆,他在當地記錄波蘭及其他中東歐國家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都市」總隨著人的移動而被建立起來,波蘭城市之間的路程遠勝於臺灣人對距離認知感。

 

根據筆者在波蘭或跨國旅行的體驗,例如從羅茲(Łódź)到華沙(Warszawa)搭車來回就需要至少4個小時的時間,而5年前筆者剛到波蘭時,從羅茲來回華沙的火車,即便只有一百多公里,但仍需花費單程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

 

在火車站找火車與月台的體驗和每一站都要探頭尋找車站名稱的情況,讓筆者曾相當排斥在波蘭搭火車旅行,更何況尚有其它長途巴士可供選擇,如較受歡迎的Polskibus, Modlin Bus…等等,除了線上購票方便外,若提早安排旅程,還可能買到1zł或9zł(折合新台幣約9或90元不等)的車票,同樣的旅程,費用成本也相對減少很多。

 

華沙的清晨。(攝影:邱崇宇)

 

過去血淚,用堅持重建風華

 

華沙,一直是以身為波蘭首都為傲,這個首善之都的發展,在波蘭人的堅持下,根據過去建築樣式,原址重建華沙風貌!

 

筆者聽過一個關於二戰後波蘭首都的故事,因為列強的入侵,其城市幾乎儘毀於戰火,在戰後復原時期,波蘭曾考慮將首都設立在位於波蘭中心點且政府功能相對完整的羅茲,因為多數政經單位在戰爭期間皆移往與此城市。

 

即便最後並沒有定案,但對羅茲人來說,仍對此事津津樂道。或許華沙對波蘭人在國家的定義上是別具意義的吧!即便是原址重現,也相當願意復原該城市,而不選擇遷都。

 

新的老式城牆與舊的新式建築。(攝影:邱崇宇)

 

約會的最佳場所...城牆邊。(攝影:邱崇宇)

 

城市應該保有它的特色!

 

相較於臺灣近來也對遷都有不同的聲音,筆者認為一個城市能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是有其顯著的特色,無論是政經重地或人文薈萃的聚集,當他國講述臺灣的同時,第一印象便是這個首善之都。

 

筆者多次造訪華沙,雖然這並非自己最喜愛的城市,但自己卻與這座城市的生活息息相關。

 

筆者聽過一個趣聞,在華沙市中心有個著名的科學文化宮(Pałac Kultury i Nauki),對於這個俄式建築,華沙人說:「哪裡可以看見華沙最美的景色?」,「站在科學文化宮的頂樓就可以看見了!」,「為什麼?因為看不見科學文化宮!」 可見波蘭人對史達林所贈的禮物,是相當不領情!

 

華沙科學文化宮...看不見所以美麗!是這樣的嗎?(攝影:邱崇宇)

 

到了華沙,不能不提來自波蘭的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與居里夫人(Maria Skłodowska-Curie)。

 

除了舊城區的教堂柱子中埋葬著蕭邦的心臟,在華沙大學校園內也有他的故居,而居里夫人的故居也在舊城區裏頭,這兩位歷史名人讓華沙增添不少人文氣息,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波蘭人重建華沙的努力,而將整個舊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現為華沙大學行政大樓的蕭邦故居。(攝影:邱崇宇)

 

用不同的觸角來感受新的老城市。(攝影:邱崇宇)

 

午後的城牆邊多了些思古幽情。(攝影:邱崇宇)

 

街邊店家的擺設總是多了一點可愛感!(攝影:邱崇宇)

 

華沙,即便從瓦礫中重生,這城市的風貌與歷史價值別具意義,對於人類的發展史來說,更是個足以代表「堅毅與奮鬥」的象徵!

 

或許不盡完美,這樣的缺憾反倒成了值得用心珍惜的一切,在臺灣的我們又何嘗不需要這樣的思維呢?

 

波蘭華沙的舊城巷弄。(攝影:邱崇宇)

 

舊城裡賣畫的畫家...的背影!(攝影:邱崇宇)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關鍵字: 波蘭 華沙 邱崇宇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