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滿足了中國知識份子期盼的「偽圖騰」

李寧 2017年02月26日 00:00:00
2月19日鄧小平逝世20周年,官方紀念相對冷淡,中國知識份子以及媒體則大為高調地舉著這把似是而非的紅旗。(1975年,鄧小平與來訪的美國總統福特夫婦會談/維基百科)

2月19日鄧小平逝世20周年,官方紀念相對冷淡,中國知識份子以及媒體則大為高調地舉著這把似是而非的紅旗。(1975年,鄧小平與來訪的美國總統福特夫婦會談/維基百科)

中國民間,尤其是知識份子群體對鄧小平的無限懷念與崇拜,恰恰說明了自身嚴重缺乏主體獨立性以及必須寄望於黨自身所謂虛假改革的畸形心態。

2月19日,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逝世20周年。觀察來看,官方紀念相對冷淡,知識份子群體以及媒體則大為高調地舉著這把似是而非的紅旗,希望以此繼承未完成遺願,推動中共進一步改革,不管是經濟,還是政治體制。

與此同時,更多的人還在感恩鄧。在他們眼中,毫不誇張說,沒有鄧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沒有鄧就沒有今天的衣食無憂,沒有鄧就沒有今天的讀書機會,沒有鄧就沒有今天的事業成就。對鄧的深情告白以及照應現實的改革期望,兩股力量交融到一起,鄧成為有史以來改變中國最偉大的人。


 

政治學者、原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那篇廣為流傳的《鄧小平與中國政治的進步》認為,鄧小平推動的重要政治改革包括:宣導解放思想、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強調民主法制、反對個人專權和個人崇拜、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以及把和平與發展當作時代主題、推行一國兩制、將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等等。這些政治改革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發展進程和政治文化傳統,是鄧小平對中國政治進步的重大貢獻,也應當成為未來中國政治發展的寶貴遺產,值得後繼者們牢牢銘記。

 

對政治暴行的曖昧及麻木

對眼下的中國知識份子群體來說,客觀評判鄧的功過很大程度上要比評價毛困難。知識份子們往往以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來讚揚沒有鄧就沒有今天,卻嚴重忽略政治體制上裹足不前,這個罪行當然要追究於鄧,不管是胡耀邦、趙紫陽下台,還是1989年天安門事變,鄧所起到的始作俑者破壞作用都是不容饒恕的,尤其是1989年那場北京血案。

愛鄧與反鄧,改良與變革,依附黨還是徹底反對黨,不管是這次紀念鄧,還是其他公共事件,這一爭論近年來在中國輿論界都被持續談及,這也無疑是決定中國未來走勢的兩條道路。

 

延伸閱讀:中國「革命」、「改良」爭未休(上)

延伸閱讀:中國「革命」、「改良」爭未休(中)

延伸閱讀:中國「革命」、「改良」爭未休(下)


法律學者張雪忠先生就對此感慨到:昨天(2月19日)對我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天,諸多學者及意見人士對鄧的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按理說,到了20世紀的末期,為了維持一黨權力壟斷,還要命令軍隊用重武器對付和平集會的民眾,這無疑是駭人聽聞和遺臭萬年的政治暴行(在蘇聯發動819政變的保守分子,都知道這種事是不能做的!)。鄧自己也深知這一點,生前試圖將責任推給「政治局的多數同志」。但他的擔心似乎是多餘的,因為從2月19日的情況來看,很多學者及意見人士根本就不認為這是什麼大事,仍在擺出一副中正平和的姿態,用一些含混、膚淺的文字,努力稱讚他們心目中的「鄧公」、「偉人」。可見,在專政強權的重壓下,哪怕是飽讀詩書,也難免出現嚴重的人格扭曲,以致罔顧基本的是非和起碼的善惡。特別重要的是,知識人士對政治暴行的曖昧及麻木,只會鼓勵統治者未來在類似的情景下故伎重演。

 

未改變奴隸本性

另一方面還在於,對鄧的評價也涉及到知識份子對中共政權是否能自我改良以及包青天明君思維。可以說,寄望於繼承鄧遺產的人,大多對黨的前途報以信心,他們希望黨能代表中國人民繼續改革,只有黨且必須依附於黨才有未來,甚至於把黨的利益與全社會每個個體的利益混為一談。因而,他們無不期望,黨能再產生一個鄧,推動中國繼續販賣虛假希望,繼續完成泡沫夢想。不能回避的問題關鍵是,他們對黨與公民的本質利益衝突,黨與民主自由法治的關係,黨與每個納稅人權利的關係,無一不刻意回避。

這也就得出了,只要有鄧小平這樣的包青天式人物,而不問外在條件比如反對派的力量以及根源上是否改變一黨專政本身,就能達成知識份子們期盼的「偽圖騰」。

更為可悲之處是即便鄧去世20年,但中國知識份子群體的思維並沒有融入現代化社會,他們期盼明君,他們沒有自主性,他們看不清時代的巨大變化。實際上,不管在鄧時代還是後鄧今天,中國所有的改革也並無特殊性或者獨特模式,簡單來就,就是靠人性建立起的市場力量,靠民眾自發所形成的的市場秩序,絲毫談不上是鄧的恩賜。

同樣需要看清楚的地方是,在當時經歷過多次運動以及文革後的破敗中國,鄧所推動的改革開放,首要根源還在於救黨,以避免中共模式走向崩塌。當然在這一條件下,逐漸放開一些,給人們多一些自由,但更為關鍵的政治自由,依然牢牢緊鎖,至今沒有。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算初級奴隸的話,今天的中國人依然未改變奴隸本性,最多屬於中級奴隸。

不改變奴隸地位本身,卻感謝一個製造奴隸規則的奴隸主,感謝他給了奴隸們一些好的食物和生活條件,這樣的知識份子群體本質上無法認清楚關於人的尊嚴與奴隸的差距。而且,從長歷史的週期角度,鄧這一段改革開放或韜光養晦,更大可能是類似於中國歷朝歷代的先勝後衰模式,比如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經濟上繁榮,政治上畸形,最終避免不了人亡政息。

 

※作者為中國媒體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