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砍了張靜 不會讓司法更好

主筆室 2017年03月03日 07:00:00
律師張靜的投書引發司法界軒然大波。(翻攝自台灣陪審團協會)

律師張靜的投書引發司法界軒然大波。(翻攝自台灣陪審團協會)

律師張靜日前在本報論壇投書《陪審制是台灣司法除屎良方》,指稱以他在司法界、律師界超過36年的資歷與經驗,「今天法官或檢察官還會收錢的大概在5%至10%之間。」此言一出,引發軒然大波。司法院與法務部連番發表聲明駁斥,甚而要求張靜辭去司改委員,法務部認為他已違反律師規範,更發函要他說明。一時之間,司法界對張靜與他發表的言論竟欲除之而後快。

 

張靜的說法沒有指名道姓,司法界卻不少人想對號入座。其實,如果認為張靜的言論太刺耳,這些站出來抨擊駁斥張靜的司法人,敢不敢對台灣社會打包票,台灣的審檢實務界再無收錢賄賂的情事;又或者,如果懲處了張靜,或將之除名於司改委員之列,台灣從此就能明鏡高懸、法庭清明?

 

張靜依據他的經驗說有5%至10%之間的法官或檢察官貪污,若有人說這比例太高了,那「合理」的比例該是多少?根據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半年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有83.2%民眾不相信法官處理案件是公平公正的;而蔡英文數十分鐘的就職演說裡,掌聲最熱烈的正是她宣示「政府會積極推動司法改革」。人民對司法如此望治心切,但我們的法官與檢察官卻因為一位律師投書說有多少比例司法官貪污而暴跳如雷,還抨擊指控者信口雌黃,污衊審檢形象,這實在令人感到發噱。

 

或者,我們也可以用另個方式,把張靜的上述言論做簡單的民意調查,一般人支持張靜的說法多呢?還是支持司法院法務部的說法多?難不成,過去兩年辦了井天博、陳玉珍、宋宗儀與胡景彬、陳榮和、蔡光治等等貪檢貪法官之後,司法界就此吏治清明?又有多少尋常百姓站在司法十字路口時,想的其實是「我是不是少做了表示,少送了一個紅包?」想用錢來買安心。

 

這麼說,其實不是要刻意指陳台灣的司法風紀敗壞,也非要否認多數基層司法官孜孜不倦的努力。相反地,宜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也是蔡英文姪兒蔡元仕投書反駁張靜的內容更令人印象深刻:

 

「其實,基層檢察官的生活大概都一樣,但和大家想像的,可能有點不太一樣。我的同學朋友,多的是人年紀輕輕,身體就出了問題。有人辦案辦到送急診急救;有人幾乎失去視力,只能永遠離開司法實務工作;有人陷入反覆流產的惡夢中;有人子癲前症,卻從醫院偷跑出來處理案件;也有人孩子受傷,沒空帶去看醫生,而被老師約談。有一個同學在偵訊時破水,送醫生完後,我們大家去看她,她的第一句話是問我,年底了,她的案子還沒結到標準,怎麼辦?」

 

「檢察官生活一點也不精彩,被指責關起門來自以為很大的檢察官,其實只是低著頭求生活。出了偵查庭,會有人遞上問卷,問問剛才檢察官開庭有沒有準備丶態度親不親切,言詞和不和善。檢察官當庭被當事人嘲弄『問候』,駡兩句畜生,言論自由,剛好而已。內勤遇到被告笑嘻嘻地大談性侵女童的快感,即便怒火難抑,也要咬牙提醒自己面無表情,畢竟情緒上來沒控制好,就有被送評鑑的可能。」

 

看到這兩造的對話,延伸的問題是:何以基層司法官們憑藉著對司法的使命感與榮譽心如此賣命工作,台灣的司法卻得到如此不相稱的評價?司法本身已是既專業又威權,有沒有可能,正是這種不容異議的心態,造成了人民與司法的鴻溝,讓司改停滯不前?

 

司法界對張靜說法的集體防衛心態,其實是一面鏡子,鏡子裡照到的是司法菁英與台灣社會的鴻溝。在司改會議還沒正式召開前,法官協會宣稱:「我國長期忽略法治教育,使公民思考能力低下,又要將大量專業法律議題在短時間內討論完,無法充分了解議題,根本只是補足人民參與外型的公聽會。」如此大力唱衰司改會議,與痛罵張靜說法心態如出一轍;就是這種「你們都不懂,只有我懂」的想法,才是台灣司法信任度低下的主因。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