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側記王光祿/當獵人直覺遇上衛星定位

陳怡杰 2017年04月01日 19:35:00
山林、溪澗河谷間,王光祿暢懷與族人談笑。(攝影:李昆翰)

山林、溪澗河谷間,王光祿暢懷與族人談笑。(攝影:李昆翰)

科技與人性間,「衛星定位」到底是比「直覺」精準

 

科技與直覺

 

凌晨3點20,我們與Talum Dusuluman(漢名王光祿)分散,逐步在山林樹叢尋找數小時前沿著溪澗升火的第1據點,1名年輕獵人在河床竄上竄下觀察,稱「沿著岩岸往上走就到了」,但在水源處起程前、都市病作祟的我,其實曾趁仍有手機訊號定位過升火處址,這一探查似乎與年輕獵人直覺相反,一夥人在夜裡山林河道來往三兩回,科技工具終究贏了年輕獵人的直覺。

 

徹夜獵場巡走,族人們聚集休息預備下山。(攝影:李昆翰)

 

打獵與行軍

 

「跟當兵的下基地、夜攻都不一樣吧」,下山時,Talum說著,「打獵啊,比以前我們當3年兵的行軍更累啊,畢竟獵人走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陡峭山壁。」Talum透露,若非為照顧採訪團隊一晚就下山,他可能會繼續往第2座、第3座山攀去,「上山打獵,有時在山上睡上一周、一個月是常有的事。」

 

不菸不酒的他,如何在徹夜流竄山林間保持體力?「山上謹記不斷移動,一停下來會發抖,真的想打瞌睡,就接過族人遞來的檳榔,但只吃檳榔心不吃葉子提神。」

 

王光祿與族人取出昨晚準備的麵條備料早餐。(攝影:李昆翰)

 

小孩舉得起獵槍,就想上山了

 

獵人皮肉彷彿盔甲,再直聳矗立的山崖,不必都市人登山用的S鉤、吊物繩、扣具、手套,單單一雙雨鞋套上就戰力滿點。「有休假,出外工作返鄉一定要上山,就算只回家休息一晚,也想上山跑一跑。傳統布農族小孩,若對打獵有興趣,只要舉得起獵槍,就想上山了。」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曾收走布農族人改造的「法國槍栓式單發裝填獵槍」,改統一發放「村田式步槍」方便管理。但到了民國政府,這些制式獵槍卻反被政府收走,要族人回到持土製獵槍打獵的時代。

 

僅花3小時,腳程迅捷的Talum就從山頂(圖中陵線)下山,清晨5點抵達河床生火處,天空微露魚肚白。(攝影:李昆翰)

 

不願具名的布農族獵人反應,「警政署為了規範方便,把獵槍限制在粗劣的前膛槍,讓族人使用不便,極易發生危險。」

 

危險的束縛

 

「比如上山打獵遇到山豬,因為槍支功能缺乏,當第1槍沒打死山豬牠撲前來時,反倒族人自己生命出現危險,現在硬塞給我們綁手綁腳的限制式獵槍;又不管我們在山上安全,很不道德,族人為了自身安全改造工具,回頭反而觸法。」

 

「培養『獵人』是傳承先祖智慧的關鍵。『獵槍』對原住民而言像菜刀,需要切菜切肉時拿出來用,是工具不是武器」Talum說,「槍不是拿來跟人溝通的」是小時長輩傳承下來的第一件事。

 

最高法院日前為「王光祿案」非常上訴開庭,王光祿領著高齡96歲母親北上出庭。(攝影:李隆揆)

 

打獵是文化傳統、出草是戰爭非文化

 

「王光祿案」律師陳采邑則稱,「酸民常將『打獵要合法,那出草要不要合法?』掛嘴邊,完全罔顧『打獵是文化傳統、出草是戰爭不是文化』真義。」2016年12月,她偶然因為1則臉書發言,意外讓即將發監執行的王光祿案起死回生,引發社會關注,「可能當時頂新案無罪剛好見報,有股『頂新無罪、打獵卻重判』憤怒民氣不斷在社會蓄積。」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非字第1號王光祿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非常上訴案,2月9日開庭,是台灣司法史首例法庭開庭網路直播

 

平地人血統的陳采邑,偶然機緣從台北回到距離屏東老家較近的台東法扶工作,對花、東一帶原住民屢次遭受不當待遇,比族人還著急。

 

她尤其看不下判決書對Talum的否定。「王光祿曾因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次被抓遭緩起訴,這次判決書竟寫『之前曾受相同之罪名,猶不知悔改,應予嚴懲』,另註記『狩獵非他生活所需,所以不能除罪』。這不僅對王光祿人格否定,也重傷全體原住民族。」

 

台東法扶基金會律師陳采邑稱,原住民被限制使用自製性能不良的獵槍,「好像不夠爛還不行」。(攝影:盧禮賓)

 

發雙皮鞋叫你登山

 

「觀察近日『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辦法』紛爭,新政府仍不了解原住民,他們也許想給你鞋子(法律)保護你的腳(文化),但卻遞雙『自己想像的鞋子』給你,不管合不合腳適用,就像發雙皮鞋叫你登山」,「如果不能謙卑了解原住民傳統文化處境與衝突點,做出來東西都是一樣,不僅『原、漢衝突』甚至可能『原、原衝突』。」

 

接手「王光祿案」2年讓陳采邑聲名大噪,她卻認為最大改變是「更想回家」,「族人為世代傳統不斷努力,我容易更反省自己,很想回家看看父母。」

 

這個感覺跟Talum女兒 Savuan Dusuluman(漢名王詩涵)感觸有點相像。

 

Talum女兒 Savuan 近年也自嘉義返回部落工作。(攝影:李昆翰)

 

「以前父親不太講事,還沒回部落前,爸爸因為上班早出晚歸,我們起床、睡覺常沒見到爸爸,關係沒有這麼親。」Savuan說,這次案件舉國關注,家族情感更趨凝聚緊密,突然有很多話想講。「如果不是看到爸爸一直在打電話,我好奇問媽媽,直到今天他們還不會說出口讓小孩擔心吧。」

 

美麗境界

 

下山途經Talum稻田旁工寮,Talum指著裡頭簡單隔出3房1廳的小屋,「官司若平安落幕,想帶著妻子Ibu兩人專住在這。」住在祖父、父親傳下來的一甲農地旁,離山林更近,也似乎讓Talum更有依靠的安全感。

 

Talum口中與老婆終老的美麗境界。(攝影:李昆翰)

 

在漆黑山壁與湍急溪流折騰整夜未眠,清晨6點下山,我們向Talum及幾位布農獵人道別,也瞬時見證族人千百年來的文化堅守,那與山林連結的關係不單是「居住」,亦是共存共生的表徵

 

另一場轉型正義
 

城市中的法條波動與紛爭,回歸部落原點,錯的究竟是獵人還是法律?幾乎是另一場轉型正義攸關原住民能否重拾消逝中的民族尊嚴。

 

「王光祿案」發展舉國關注。(攝影:盧禮賓)

 

翻出山嶺,越過新武呂溪,我們逐漸往聚落靠近,河谷間抬頭望向迢遠天空,朝陽自晨霧微微探出露臉,不知「法律」與「獵人傳統」的交戰是否也能亦同此景,撥雲見日?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影音:黃大維

 

【延伸閱讀】

【上報人物】消逝的民族尊嚴 王光祿獵人本色

【上報人物】午夜獵場巡禮 王光祿:對於山林,我們比任何人都尊重

 

王光祿老家,台東縣海端鄉「龍泉部落」獵人表像。(攝影:李昆翰)

 

【熱門影片推薦】

【影片】愚人節限定 Google Map推出經典小精靈遊戲

【影片】英國啟動脫歐 英磅波動受矚目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上報Telegram,新聞不漏接!@Telegram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