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德哥爾摩貨車衝撞事件─瑞典獨特的「反恐」措施

Yongli Ku 2017年04月08日 11:31:00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當地時間(4月7日)下午2點53分許,發生一起貨車衝撞鬧區百貨的事件,造成至少3人死亡,瑞典總理洛芬說,「一切事實皆指出此事件為恐怖攻擊」。圖為斯德哥爾摩。(湯森路透)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當地時間(4月7日)下午2點53分許,發生一起貨車衝撞鬧區百貨的事件,造成至少3人死亡,瑞典總理洛芬說,「一切事實皆指出此事件為恐怖攻擊」。圖為斯德哥爾摩。(湯森路透)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當地時間(4月7日)下午2點53分許,發生一起貨車衝撞鬧區百貨的事件,造成至少3人死亡,1人送醫後不治,15人受傷,其中包括兩名兒童,有9人重傷。

 

這起事件震驚了瑞典全國上下。

 

截至目前為止,警方尚未證實此事件為恐怖攻擊,而瑞典國家安全局(Säpo)已將恐怖警戒級別設為三,斯德哥爾摩的地鐵與火車全部暫停行駛,警方建議民眾不要外出,並在幾個小時後公布一名疑似與此攻擊事件相關男子的照片,隨即在斯德哥爾摩北方的梅什達(Mästa),逮捕一名符合相片中男子特徵的疑似涉案人士。

 

在瑞典其他城市,則有警力來到市中心巡視守護,確保市民的安全,希望在震驚全國的事件發生後,藉由警察的出現,給民眾帶來一些安全感。而民間也在事發之後,透過社群媒體,傳達愛與團結的訊息,有店家提供免費食物與兒童照料服務,透過#openstockholm,民眾敞開自家門,讓暫時回不了家的人有個歇腳溫飽處。

 

「我們有很多熱騰騰的咖啡」,這句簡單的話,如今聽在飽受驚嚇又嗜咖啡如命的瑞典人耳中,份外溫馨。

 

恐攻或一般犯罪事件?

 

瑞典總理洛芬(Stefan Löfven)在事件發生之後,隨即在個人官方臉書上表示:「瑞典遭受了攻擊」他呼籲民眾保持警戒,並留意警方公布的訊息,保證政府會全力協助相關單位調查,「我相信瑞典會團結度過難關」。

 

瑞典國王在第一時間也發表對此事件的遺憾,以及對罹難者與傷者的慰問,在巴西訪問的國王與皇后也隨即中斷行程,趕回瑞典,關心國內狀況與案情發展。

 

儘管總理與國王同時間發表了慰問與支持,然而,兩人對於此事件的詮釋卻相當不同。

 

洛芬在發文中表示,「一切事實皆指出此事件為恐怖攻擊」;而國王則表示,「對於事件發生的背景並未完全被了解,我們將持續關切調查發展」。

 

媒體自律 冷靜以對

 

事實上,國王如此格外保守、冷靜的態度,在瑞典媒體報導中也相當普遍。

 

事件發生之後,國際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其中不乏將此事件稱作「恐怖攻擊」,或與尼斯、柏林、倫敦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連結的新聞出現。歐盟領袖們也以「團結反恐」的立場,發出對瑞典的慰問。

 

然而,瑞典國內主要媒體如瑞典日報(SvD)、Aftonbladet,卻在發出新聞的第一時間,同時發出呼籲,告訴民眾,在此非常時刻,切勿在社群媒體上轉發有關事件的照片,未經查證的消息,若有與此事件相關的訊息,應該馬上通知警方,避免影響調查。

 

多家媒體不約而同地以條列「已知事實」,不斷更新重要訊息,整理出所有交通、住宿消息提供需要的民眾做參考,參拌一些現場直播與目擊者說法,做為了解事件的主要來源與報導方式。

 

目前瑞典媒體對於此事件的描述,多是「貨車衝撞鬧區事件」,或「疑似」恐怖攻擊,在警方發出確認恐怖攻擊的消息之前,媒體展現了十分冷靜與自律的態度,提供一切已知訊息,與有用資訊,避免用煽情的手法去報導,甚至猜測、評論此事件,散佈不實消息,影響調查,並造成社會不必要的恐慌。

 

何謂恐怖攻擊?

 

事實上,在同一個地點,在2010年聖誕前夕,發生了一起被列為恐怖攻擊的爆炸事件。慶幸的是,當時因為炸彈提早被引爆,唯一的罹難者只有攻擊者本人。

 

根據瑞典國家安全局對「恐怖事件」的定義,參照歐盟標準,若一事件發生的原因為:對民眾或特定群眾造成嚴重恐嚇效果;脅迫政府或國際組織採取特定作為;動搖或破壞政治、憲法、經濟或社會結構,則構成「恐怖」要素。

 

然而,這樣的定義在實踐上,非常難以認定,因此,許多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並不一定會被歸納為「恐怖攻擊」。這樣模糊的界定,多少引起批評,認為官方並未重視「恐怖主義」,甚至有「掩蓋事實」之嫌。

 

瑞典獨特的「反恐」措施

 

2010年的炸彈客Taimour Abdulwahab al-Abdaly為28歲,伊拉克籍的瑞典公民,在瑞典長大,11歲時歸化瑞典籍。

 

對於在瑞典成長的公民成為恐怖攻擊炸彈客,瑞典人不禁自問:「我們的國家怎麼了?」於是出現了更多有關社會融合的檢討與討論。

 

瑞典政府在2015年公布的「對抗恐怖主義策略」中聲明,針對「預防、先發制人、防護」三方面,打擊恐怖主義,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預防」,包括避免社會極端化,減少國人參與恐怖組織與活動,直接打擊恐怖組織。而在對抗恐怖主義之時,瑞典政府也將確保個人基本權利、自由與法治。

 

面對西方社會普遍對「恐怖主義」嗜血地追打、飛蛾撲火般的將一切社會問題與其連結,瑞典選擇冷靜處理,將觸角持續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以改善社會各族群融合,來改變社會問題,減少恐怖主義擴散。

 

在面對危機的同時,同時顧及人道關懷以及對於自由平等的信念,這是瑞典獨特的「反恐」措施。

 

※作者長駐瑞典,透過觀察分析轉譯好奇心傳回華文世界。

 

【熱門影片推薦】

【上報人物】20年說完「無罪」2字 徐自強平反之路​

【影片】羅馬街燈改用LED 民眾惋惜魅力驟減

【影片】日本動畫《你的名字》 從千年古詩演化出的現代愛情故事​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