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iwan In Numbers:「92共識ECFA」的夢醒時分

許建榮 2017年05月01日 00:01:00
高雄市政府研考會曾委託中華徵信所進行「後兩岸經濟協議(ECFA)對大高雄地區之影響」民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ECFA實施一年後,綜觀總體效應並不如預期,對高雄地區製造業貢獻度極為有限,新創就業機會相對貢獻更小。(高雄港一隅/高雄港務局)

高雄市政府研考會曾委託中華徵信所進行「後兩岸經濟協議(ECFA)對大高雄地區之影響」民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ECFA實施一年後,綜觀總體效應並不如預期,對高雄地區製造業貢獻度極為有限,新創就業機會相對貢獻更小。(高雄港一隅/高雄港務局)

中國在10多年前開始以經濟大國之姿崛起,給予許多國家經濟發展合作的想像;加上2008年北京奧運,將中國的聲望推上顛峰,「中國熱」一時間成為國際顯學。經歷2001年網路泡沫化的台灣,在產業轉型未臻成功的當下,中國似乎也成為台灣經濟希望的寄託。

 

2008年,馬英九執政,在經貿傾中挽救台灣經濟的政策主導下,強力推銷ECFA。當時反對陣營認為兩岸經貿協議需簽署,但不認為ECFA可以挽救台灣經濟;然而,馬英九在完全執政的當下,以「中國讓利台灣」,以及各種亮麗的評估數據說服台灣人,藉以推動ECFA。

 

2010年6月29日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2010年9月20日正式生效,2011年1月1日開始早收清單降稅,兩岸邁入前所未有的經貿開放年代。如今,在蔡英文上台將近一年後,中國單方面冷凍陸客以及兩岸經貿的狀態下,正好是可以仔細檢視ECFA成效的時間點。

 

經濟部於2009年7月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此報告成為官方對外正式承諾ECFA效益的依據。今日,我們依照這份評估承諾來檢視實際的經濟效益成果。

 

一、外資來台

【ECFA前】馬政府:簽署ECFA可吸引外人來台投資,有利台灣經濟結構轉型。

【ECFA後】經濟部投審會統計:民進黨執政8年(2000~2007),外資來台平均每年71億美元,國民黨執政8年(2008~2015),年平均只剩下54億美元。ECFA簽訂後5年,年平均更只剩下52億美元。直到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才又見起色,達到110億美元規模。

二、台資入中

【ECFA後】中國商務部、國發會統計數據:2010年來各國對中國投資本國GDP的比率,日本維持在0.1%,韓國維持0.3%以下,美國更是維持在0.02%。反觀,台灣從2008年0.46%開始,在2009年起暴增超過2倍到1.68%,並多年維持在1.2%以上的水準,至2015年仍有0.85%,這些數據顯示台灣資金不斷向中國流入。從ECFA簽訂起至2016年為止,台灣對中國實際投資金額每年平均54億美元,也高於日本的51億美元,更遠高於美國的32億美元以及韓國的34億美元。

三、出口

【ECFA前】馬政府:簽署ECFA可帶來總出口量上升4.87%~4.99%。

【ECFA後】財政部統計:2011~2016年此6年間,總出口額僅僅增加23億美元,平均每年只有0.4%,其中一度出現連16月黑的紀錄。對中國出口額減少39億美元,平均每年倒退0.3%。不但看不出原先承諾的4.87%~4.99%,對中出口成長率更是明顯低於總出口成長率,可見簽訂ECFA後,銷往中國的路並沒有打通。

四、進口

【ECFA前】馬政府:簽署ECFA可帶來總進口量上升6.95%~7.07%。

【ECFA後】財政部統計:2011~2016年此6年間,總進口額減少254億美元,平均每年負成長1.4%,對中國進口額只增加75億美元,平均每年只增加3.6%。這不但看不出原先承諾的6.95%~7.07%,而且中國進口的增加程度遠遠大於總進口成長率,可見中國貨大幅傾銷台灣。若再對照進出口額,6年間總進出口是出超(賺錢進來)增加277億美元,但對中國卻是入超(錢被中國賺走)增加114億美元,ECFA根本是讓利給中國。

五、市場優勢

【ECFA前】馬政府:台灣將較日韓等競爭對手國更早取得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進而取代日韓之地位。

【ECFA後】CEIC資料庫:2001年至2010年,各國對中國出口占中國進口比重,日本從18%左右降到13%左右,韓國從11%緩降至10%左右。2010年ECFA簽訂後,2011年至2016年,日本繼續降到9%,韓國維持在10%:反觀台灣,則是從2010年的8.3%,微幅成長但停滯在8.8%,其中有半數年度降到7%。6年過去了,不但台灣沒有「取代日韓」,連對中國進口比重持續降低的日本都超越不了。

六、GDP成長

【ECFA前】馬政府:GDP增加2,265憶~2,361億,成長1.65%~1.72%。

【ECFA後】主計總處統計:ECFA生效後隔年(2011)GDP成長只有1.37%,依照官方承諾ECFA貢獻1.65%~1.72%來算,假如沒有ECFA,即使金融風暴已經過去兩年,台灣GDP不就衰退0.3%!?所以我們要感謝ECFA大還丹嗎?至2016年底,台灣GDP平均年成長3.27%,依照官方評估,如果沒有ECFA,每年GDP就只剩下1.6%,還不如ECFA貢獻的1.7%?如果馬政府的承諾為真,那表示一個ECFA就打趴台灣人一整年的努力,也代表馬政府的經濟真的只靠中國來餵養。

七、就業人數

【ECFA前】馬政府:就業增加25.7萬~26.3萬人。

【ECFA後】勞動部統計:ECFA簽訂後(2011~2016)就業人數每年平均增加11.7萬人,不到官方承諾的一半,即使剛簽訂完的2011年也只增加19萬人。

此外,其他政府部門也針對ECFA進行影響評估研究。首先,以農委會為例,農委會委託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進行「ECFA洽簽後對魚價的影響調查」,研究結果發現:ECFA對五項水產品的交易量與交易價格並無顯著的效益。這或許是觀察時間太短所致,但也顯示關稅並不是台灣農產品輸中的最主要成本所在,且中國還存在許多非關稅貿易障礙。

 

例如,中國近年來透過台灣業者、技術人員與台商的協助,全力發展石斑魚養殖業,且在福建、海南等地區已頗具規模,養殖種類亦與台灣多所重疊(如青斑、龍膽石斑、鞍帶石斑)。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石斑魚回頭打垮台灣石斑魚

 

其次,高雄市政府研考會也曾委託中華徵信所進行「後兩岸經濟協議(ECFA)對大高雄地區之影響」民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ECFA實施一年後,綜觀總體效應並不如預期,對高雄地區製造業貢獻度極為有限,新創就業機會相對貢獻更小。

 

顯然,陸客來台雖然帶動高雄觀光及批發零售商機,但未能帶動從業人員薪資成長,以致造成一般民眾對ECFA無感或負面感受。此外,根據ECFA早收清單實際的貿易數字及兩岸交流狀況來看,2011年之中小型企業成長力道相較於大型企業高,但與中國大陸貿易往來仍以大企業為主,且其與中國貿易往來之依存度也相對於中小企業來得高,顯示出政府對後ECFA所提出之大高雄地區早期收穫效益,在製造業之結果並未如預期。

 

坦白說,中國在經濟崛起之後,經貿便成為中國對外交涉政治的武器之一。最近,因為韓國同意美國在韓部屬薩德飛彈防禦系統,中國便祭出對付台灣一樣的手段,凍結觀光客赴韓旅遊,藉此修理韓國。其實,中國人民出國旅遊人數本來就是政治性操作。2002年7月1日起,中國開始施行的《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第二條就明確指出「出國旅遊的目的地國家,由國務院旅遊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提出,報國務院批准後,由國務院旅遊行政部門公布。」也就是說,中國人能到哪裡旅遊,都是政府說了算。此外,第六條也明訂出國旅遊的人數是由政府分配安排。

 

更何況,中國客來台灣觀光,團客絕大多數也與中國旅遊一條龍有關,台灣人實際上能從團客身上獲利有限。也因此,ECFA沒有效益也不意外,畢竟從數據來看,根本是中國獲利,而非中國讓利。諷刺的是,拒絕承認蘇起建構的名詞「九二共識」而遭到中國封殺兩岸經貿、陸客與談判的蔡英文政府,如今卻是外銷訂單連8月紅、出口連6月紅,外資來台投資金額達到110億美元規模,幾乎是ECFA後平均52億美元的2倍。

 

以上數據顯見,中國並非台灣經濟的萬靈丹;畢竟,台灣的經濟向來是台灣人民胼手胝足打拚出來,而非依賴特定對象所得的成果。台灣雖然不大,台灣的土地大小排名世界第136名,人口數排名第53名,但是人類發展指數躍居第25名,2016年進出口額都是排名全球第18名。因此,台灣不應妄自菲薄,台灣的確有實力在全球化的當下與各國競逐。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