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中國海洋戰略仍是陸權本質

王俊評 2017年05月10日 07:00:00
若中國沒有步上蘇聯的解體後塵,會出現何種海洋戰略思維轉變,可能比蘇聯更加值得關注。畢竟,蘇聯自俄羅斯帝國繼承而來的海洋/海軍戰略史,遠比中國要長;而指導中國海洋戰略的,卻是俄羅斯從未出現過的數千年長城戰略思維。(中國首艘國產航母001A/湯森路透)

若中國沒有步上蘇聯的解體後塵,會出現何種海洋戰略思維轉變,可能比蘇聯更加值得關注。畢竟,蘇聯自俄羅斯帝國繼承而來的海洋/海軍戰略史,遠比中國要長;而指導中國海洋戰略的,卻是俄羅斯從未出現過的數千年長城戰略思維。(中國首艘國產航母001A/湯森路透)

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001A(尚未正式命名)正式下水。儘管001A仍然遠不如美軍的航空母艦,但對於中國海軍建造航空母艦的決心與工藝進步,應不吝給予客觀正面評價。

 

外界對於001A這種採用滑跳起飛方式的中型航艦,可能具備的戰力與弱點已有許多分析,本文不再贅述與重複。解放軍少將徐光裕在001A下水前曾預估,中國未來將至少建立六艘航空母艦,並在10個國家擁有海外基地。中國海軍少將尹卓也表示,「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中國需要在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各海域,各部署兩支航艦戰鬥群。考量到中國國防預算已經連續兩年低於8%,未來數年內的經濟發展亦不容樂觀,為避免所費不疵的航艦對其他軍種,乃至中國海軍本身其他艦艇發展,造成預算排擠效應,六艘航艦應是中國海軍未來的具體建軍目標。

 

六艘航艦很可能讓中國擁有在全球僅次於美國的航艦戰力。而且中國海軍的航艦不需像美軍那樣全球分散,必要時可全部集中於東亞,更能讓中國在東亞取得超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航艦數量。

 

中國的珍珠串戰略

 

這也很自然地產生下列問題:走向遠洋化的中國海軍,是否能因此實現美國研究者過去提出的「珍珠串」(String of Pearls)戰略?甚至,中國海軍果真能實現已故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生前提出的戰略規劃:將第一島鏈「內海化」,並確保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最終在2040 年成為可以遏制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支配權的力量。

 

無論是珍珠串或是劉華清的夢想,似乎都是朝「馬漢(Alfred T. Mahan)式」海洋戰略看齊,特別是重點在朝印度洋發展的珍珠串,更與中國自胡錦濤迄習近平,孜孜經營的南海西沙永興島與軍事化人工島,並向西通過緬甸的實兌(Sittwe)、孟加拉的吉大港(Chittagong)、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Hambantoa)、巴基斯坦的瓜達爾(Gwadar)等「珍珠串」,最終又在去年3月,在東非吉布地設立中國第一個海外基地的這些發展,甚為相似。

 

但依靠001A這種仍須仰賴陸基空中掩護,僅適合在第一島鏈內作戰的俄系中型航艦,不可能真正朝遠洋發展。必須建造大型彈射起飛航艦,而且最好能仿效美國海軍,以核子反應爐作為推進系統。所以可期待自第二艘國產航艦開始,中國海軍航艦會開始朝大型化、彈射起降化,乃至核子動力化發展。

 

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在今年2月披露,中國第二艘國產航艦(002)是裝備至少三套蒸氣彈射器的傳統動力航艦。中國軍事評論員李杰,與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亦均指出,由於中國船用核子推進系統技術並不成熟,第二艘國產航艦不可能採用核動力,此外也不太可能採用目前美國最新瑞航艦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所採用的「電磁彈射」。

 

事實上,從蘇聯海軍航艦發展史來看,彈射器與船用核動力推進系統的技術限制,讓蘇聯在建造六艘滑跳甲板航艦(第六艘未完工,即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後,與四艘基洛夫級(Kirov-class)飛彈巡洋艦之後,才真正在1988年開工建造第一艘裝備彈射器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烏里楊諾夫斯克號」(Ulyanovsk)。

 

 

中國航艦建造採「小步快跑」

 

若說從未擁有過彈射器,推進系統技術亦不如蘇聯,且從未建造過核子動力水面軍艦的中國,能比蘇聯還快建造出接近美軍的核動力航艦,顯然不現實。而有趣的是,雖然六艘航艦可能是中國海軍未來的發展目標,但目前較具體的討論大多僅及於002,或許可推估中國海軍本身對航艦建造抱持「小步快跑」的態度,先建造一兩艘用來吸收造艦與使用經驗,再視情況繼續發展下一代航艦。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是否真能實現珍珠串戰略呢?能否實現將第一島鏈內海化、取得第二島鏈制海權,甚至成為遏制美國海軍的重要力量呢?

 

如果中國海軍確實在未來能建立六支航艦戰鬥群,憑藉數量優勢(另有一個重要前提是合用的艦載戰機、預警機,與電戰機)確實會對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與日本海上自衛隊構成嚴重威脅,很有可能將大部分的黃海與東海內海化。但由於美國正極力將關島打造為西太平洋的重點海空軍基地,而中國海軍除非取得台灣,否則在西太平洋沒有任何前進基地,因此不太可能有機會在與美國海軍的戰鬥中,取得第二島鏈的制海權。但我們的確可以預期,中國海軍將取代過去的蘇聯海軍,在西太平洋成為美國海軍非常難纏的對手。

 

那麼珍珠串有實現的可能嗎?

 

表面上,珍珠串戰略非常類似大英帝國與美國透過遍布三大洋的基地網,對各重要海域實施控制。然而外界公認,中國海軍戰略具有濃厚的陸權本質,細看中國的航艦發展,以及對印度洋各「珍珠串」的經營更可發現,其戰略指導乃是根植於漢族中國心理的「長城思維」,於英美海洋戰略大相徑庭。

 

按照英國海洋戰略學者柯白(Sir Julian Corbett)的理論,為了建立及運用制海權,海軍艦隊依照一個共同目的,在大洋上依照一個戰略中心實施戰略分散,讓艦隊在盡可能涵蓋大多數洋面以運用制海權的同時,又能以戰略中心實施集中,俾便誘敵進行決戰,奪取制海權。不過,為了避免分散各區域之艦隊遭居於內線的敵軍搶先集中各個擊破,必須在有強大潛在敵艦隊的區域,派遣較潛在敵人更加優越的海上力量。此即英國在日俄戰爭後,持續在東亞維持英日同盟的主因:避免為了與日本對抗,要從歐洲分散力量至東亞。

 

中國海軍戰略理論繼承自蘇聯,與上述西方海洋戰略理論指導相異,認為重點是藉由各軍種聯合作戰建立近岸的戰略性制海權,奪取近海的戰役性制海權,讓遠洋的戰略制海權處於爭奪狀態。滑跳航空母艦的出現,讓蘇聯/中國海軍有機會建立近海的戰略性制海權,並對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SSBN)提供護航,但仍不足以在遠洋與美國海軍匹敵。

 

中國的難處在於必須同時分散力量至兩個不同方向:,西邊保護由印度洋經南海抵達本土的海上交通線,東邊在太平洋抵擋美國的戰略壓力。如果六艘航艦確實是中國海軍的建軍目標,而尹卓所言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各部署兩支航艦戰鬥群,可以確定中國的海洋戰略指導應為如下情況的綜合:

 

第一島鏈周邊的東海與黃海必須內海化。

兩艘航艦戰鬥群讓西太平洋的制海權處於爭奪狀態,阻止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順利西進。

利用南海的兩支航艦戰鬥群確保印度洋與中國本土的「威力泉源」相連,不致孤立。

 

部署於印度洋的兩支航艦戰鬥群的角色則相當微妙。

 

除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外,幾乎每一個「珍珠」都位於大陸濱海國家,而且都開始建造與內陸連接的鐵公路、油氣管線等。其中,巴基斯坦與緬甸由於直接和中國相鄰,鐵公路與油氣管線等的建設,更早已如火如荼展開。

 

背後透露出來的戰略思維,就是中國雖然不斷強調自己要建設「海洋強國」,但骨子裡仍是絕對的陸權國家,認為海洋不受自己的控制,太過「危險」,因此必須盡可能降低對海上交通線的依賴,讓貨物能盡快通過陸地運輸線進入中國。

 

受「長城思維」影響的海洋戰略

 

有鑑於印度透過2016年2月簽署的美印「國防貿易暨技術協定」(DTTI),正在美國的幫助下極力發展自身的航艦戰力;2016年8月30日正式簽署的美印「後勤物流協議」(Logistics Exchange Memorandum of Agreement, LEMOA),又允許美印雙方可相互使用彼此的基地進行整補,等於結成準盟國。就算美國在印度洋沒有部署航空母艦,中國未來能在印度洋的兩支中國航艦戰鬥群,也不可能期待能取得相對於美印雙方的戰略優勢,主要任務應為牽制印度海軍的行動,以便掩護中國海運貨物盡快進入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等國,再經由當地的陸運交通線輸送回中國。

 

易言之,印度洋的中國航艦戰鬥群,不是柯白理論中用來建立制海權的艦隊,只是以「存在艦隊」(fleet-in-being)形式擔任「要塞艦隊」(fortress fleet)的任務。事實上,可以說整個中國海軍的航艦都在扮演要塞艦隊,把自己作為中國這個巨大要塞的「海上長城」。而這是中國海軍戰略理論造成的結果。

 

當然,技術的進步對戰略思維的改變是無可否認的,近代海戰史屢見不鮮。中國海軍未來發展出大型遠洋航艦後,勢必也會面臨必要的戰略理論轉型。不過中國海軍所師承的蘇聯海軍,在冷戰末期開始迎來航艦大型化夢想化後,反而因為美國海軍的進逼而出現戰略收縮,未久就因蘇聯解體而消失,未能給予外界關於戰略思維轉變的可供借鏡軌跡。

 

若中國沒有步上蘇聯的解體後塵,會出現何種海洋戰略思維轉變,可能比蘇聯更加值得關注。畢竟,蘇聯自俄羅斯帝國繼承而來的海洋/海軍戰略史,遠比中國要長;而指導中國海洋戰略的,卻是俄羅斯從未出現過的數千年長城戰略思維。

 

【延伸閱讀】

中國航母即將正式下水 命名票選網友力挺「台灣號」​

內幕/遼寧艦以訓練為主 中國航母戰鬥群形成戰力最快要5年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專長為海洋戰略研究、國際關係史、地緣政治學,及戰略文化。2013年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期間出版《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地緣戰略,及戰略文化》。現為獨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