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時精選】別讓臉書讓你變得痛苦

紐約時報 2017年05月16日 07:00:00
一旦你看到了足夠多的搜索數據,你很難會把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那種精心挑選的自我形象當真。(湯森路透)

一旦你看到了足夠多的搜索數據,你很難會把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那種精心挑選的自我形象當真。(湯森路透)

現在有正式結論了。學者們已經通過分析數據證實了我們內心早已知道的事情:社群媒體讓我們變得痛苦。

 

我們多多少少都知道,一般人不可能像他們在Facebook上表現的那樣成功、富有、有吸引力、有智慧,還過得輕鬆愉快。然而,我們都無法避免將我們的內心生活與我們的朋友們精心挑選的生活拿來做比較。

 

現實世界與社群媒體的世界有多大不同?在現實世界裡,八卦小報《國家詢問報》(National Enquirer)每年賣出的份數幾乎是《大西洋》月刊的三倍。在Facebook上,《大西洋》月刊受歡迎的程度是那個八卦小報的45倍。

 

美國人花在洗碗上的時間,大約是他們花在打高爾夫上的6倍。但是,秀出自己在打高爾夫球的推文數目,大約會是稱自己在洗碗的兩倍。

 

拉斯維加斯的經濟型酒店「馬戲團 馬戲團」(Circus Circus)和豪華酒店「百樂宮」(Bellagio)能容納的人數差不多。但在Facebook上,登記入住百樂宮的人數大約是入住另外那家酒店的三倍。

 

搜索人們的在線狀態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法。Facebook與一家外部公司合作,收集人們實際擁有的汽車的數據。Facebook也有人們與相關汽車連結的數據,這是透過統計人們上傳的汽車圖片、或他們給那些汽車點讚得來的。

 

擁有像BMW和瑪薩拉蒂這樣豪華轎車的車主在Facebook上宣布他們擁有豪車的可能性,比普通車型車主在Facebook上展示自己轎車的可能性多兩倍。

 

在美國,炫耀和誇大財富的願望普遍存在。白人、亞裔美國人、非洲裔美國人,以及西語裔美國人在Facebook上展示他們擁有豪華車的可能性,都是他們宣布擁有非豪華車可能性的二到三倍。

 

但是,不同地方的不同人對什麼是酷、什麼是令人尷尬有不同的觀念。以音樂口味為例。據Spotify Insights 2014年的數據,從人們實際收聽的音樂來看,男性和女性有類似的口味。女性聽眾中最喜歡聽的40位歌手中,有29位也是男性聽眾最常聽的。

 

不過,在Facebook上,對於那些被認為更為女性化的歌手,男性似乎掩藏了自己對他們的興趣。比如,在Spotify上,凱蒂·佩里(Katy Perry)在男性最喜歡聽的歌手中排名第10,在鮑勃·馬利(Bob Marley)、坎耶·韋斯特(Kanye West)、肯德里克·拉馬爾(Kendrick Lamar)和維茲·卡利法(Wiz Khalifa)之前。但其他這些歌手在Facebook上都有更多的男性為他們按「讚」。

 

一個在螢幕面前的匿名者,往往會告訴Google他們不透露給社群媒體的訊息;他們甚至把不告訴任何人的東西都告訴了Google。Google讓他們吐了真言。我們在Google上輸入的詞彙,比我們在Facebook或Instagram上呈現的圖片更誠實。(湯森路透)

 

在社群媒體上讓別人看到什麼形象的壓力,能迫使我們做出比美化自己心中偶像形象還要多的事情。

 

各種疾病的患者中,有越來越多都是使用社群媒體去和其他患者建立聯繫,提高對自己疾病的意識。但是,如果患了某種令人尷尬的疾病,人們就不太可能公開地把自己的疾病攤在網路上。

 

大腸躁鬱症腸和偏頭痛同樣普遍,每種病的患者都約占美國人口的10%。但是,偏頭痛患者在Facebook上建立的興趣和支持者群,比大腸躁鬱症患者多大2.5倍。

 

這些行為並沒有特別新鮮,雖然行為的表現形式正以新的形態出現。朋友一直都在向朋友炫耀。而人們一直都在努力提醒自己,其他人並不如他們所宣稱的那樣活得輕鬆。

 

想想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會員引用的格言吧:「不要把你的內心與他人的外表做比較。」當然,這個忠言很難遵循。因為我們從來都看不到別人的內心。

 

其實,我在過去5年裡一直都在窺視人們的內心。我一直在研究Google搜尋數據彙整。一個在螢幕面前的匿名者,往往會告訴Google他們不透露給社群媒體的訊息;他們甚至把不告訴任何人的東西都告訴了Google。Google讓他們吐了真言。我們在Google上輸入的詞彙,比我們在Facebook或Instagram上呈現的圖片更誠實。

 

有時,對比不同來源的數據頗為有趣。比如,妻子如何談論她們的丈夫。

 

在社群媒體上,完成「我丈夫是...」這個短句的最常見形容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朋友」、「驚人的」、「最偉大的」,以及「可愛的」。在Google上,最常見的完成這個短句的五個詞之一也是「驚人的」。這沒問題。另外四個是:「一個混蛋」、「煩人的」、「同性戀」,以及「刻薄的」。

 

花5年的時間盯著計算機螢幕,研究人類一些最奇怪、最黑暗的想法,可能不會讓大多數人覺得是美好時光,但我發現,這些誠實的數據出乎意料地令人安慰。在不安全感、焦慮、掙扎和慾望方面,我從來都感到不那麼孤獨。

 

一旦你看到了足夠多的搜索數據,你很難會把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那種精心挑選的自我形象當真。換言之,正如我喜歡把Google數據教我的訊息做出這樣的解讀:我們都是一團糟。

 

嗯,你可能不是數據科學家。你可能不知道該如何用統計分析語言R編碼、或計算置信區間。但你仍然可以用大數據和數字真相來終止嫉妒,或者至少不讓嫉妒過於擾亂你的情緒。

 

每當你在Facebook上潛水,並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沮喪時,就上Google,在搜索框中開始鍵入單詞。Google的自動填充功能會告訴你其他人都在搜索些什麼。鍵入「我總是...」之後,你也許能看到一些來自他人搜索的建議,比如「我總是感到疲勞」,或「我總是腹瀉」。這提供了與社群媒體截然不同的對比,那裡所有的人幾乎都「總是」在加勒比海度假。

 

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轉移到網路上,我建議一個承蒙大數據得來的21世紀新自救口頭禪:不要將你的Google搜索與他人的Facebook貼文做比較。

 

By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 The New York Times 2017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