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訪台 從《拇指姑娘》談數位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傅莞淇 2017年05月24日 08:21:00
《哲學月刊》總編輯勒葛侯21日於論壇中。(攝影:葉信菉)

《哲學月刊》總編輯勒葛侯21日於論壇中。(攝影:葉信菉)

發行11年的法國《哲學月刊》(Philosophie Magazine)以哲學思想拓展對世界的認識及具條理的思辨討論。生動描繪數位革命催生的新世代《拇指姑娘》(Petite Poucette)繁中版5月出版,《哲學月刊》總編輯勒葛侯(Martin Legros)20、21日於台分享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提供的這個形象如何協助人們思考現代諸多現象,以至數位革命如何扭轉傳統教育的形式與權力關係。

 

法國當代哲學家米榭塞荷擅於透過帶有當代社會特徵的人物形象引導思考,2012年的著作《拇指姑娘》便提供了一個數位新世代的化身形象。這不僅突顯年輕女性的權力逐漸獲得肯定,也指出科技與人類的相互影響。

 

 

不同於過往知識由少數權威掌握及傳授,在智慧型裝置的協助下,古往今來的知識如今就在指下。米榭塞荷指出,這翻轉了過往的無能推定(présomption d'incompétence),也就是諸如教師、醫生等傳統權威性角色不能再預設面對的拇指世代是一無所知的。垂手可得的知識與資訊也改變了傳統的權力關係,以及知識在課堂上傳遞的關係。

 

勒葛侯21日與巴黎國際高中史地教師帕琳(Myriam Palin)、台北歐洲學校法國高中哲學教師德薇絲(Anne Dewees)以當前的實務經驗對照思考米榭塞荷2012年的這番論述。

 

信鴿法國書店21日舉辦論壇現場。(攝影:葉信菉)

 

在教學歷程中見證網路深入生活的帕琳表示,如今學生可以透過網路進行預習與複習,教師授課的內容也可能受到質疑,使得教師必須持續增進、調整授課方式與內容以應付挑戰。但學生可能不太能夠對各種資訊做出準確區辨,協助學生了解如何掌握、適切地運用各種資訊與工具也成為老師的另一項任務。

 

德薇絲則表示,哲學教育鼓勵學生不停地質疑、提出疑問,因此當知識變得如此簡單易得時,學生反而降低了不斷提問的意願。另外,哲學時常是很複雜的,可能也需要一些人生的歷練才能理解。即使內容是容易取得的,學生依然會期待老師能提供一些應用性的指導。

 

台北歐洲學校法國高中哲學教師Anne Dewees。(攝影:葉信菉)

 

教育的方式相當多元,即使史地與哲學教學看似有些分歧,教師們認為兩種教學的目的都是帶給學生批判的觀點,以及掌握、創造自己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在數位時代的各種衝擊下。

 

在數位工具帶來的益處與挑戰上,德薇絲認為現在的學生非常幸運,擁有比起過往更多元的資源與管道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帕琳則指出,也由於需要主動去掌握的知識變得更多,求學的難度隨之提升。如何讓新知識與工具為自己所用,而不淪為主流宰制的從屬物,是學生與教師共同面臨的挑戰。

 

巴黎國際高中歷史與地理教師Myriam Palin。(攝影:葉信菉)

 

網路資訊的辨偽與媒體價值的回歸

 

勒葛侯認為,在此的討論有3個要素:資訊、經過某種認可的知識、與運用知識對資訊進行思考。就像紙本時代也需要辨識作者、出版者與書評等事實依據與資訊的產製方式,網路上的資訊也需要小心地辨別,例如「假新聞」就需要讀者運用知識去判別真偽。

 

勒葛侯也提到,傳統媒體是受資訊海嘯最嚴重衝擊者之一。許多媒體首先的應對方式是加入這種即時、沒有太多思考空間的數位潮流中,聚焦於當前發生的事務。如今媒體已經逐漸回歸調查研究、提供具有前因後果的深入報導,重新掌握自己在民主社會中組織辯論的價值。但如何吸引讀者付費閱讀的挑戰仍然存在。

 

以哲學協助人們了解世界

 

《哲學月刊》創立於2006年,目前每月銷量約6萬本,讀者約60萬人。參與創刊的勒葛侯表示,月刊的目的是讓哲學跨出文化領域,也成為大眾理解、面對世界問題的工具。每期內容除了整理時事事件條理、組織辯論思考的脈絡,也包括哲學概念的思考、及愛與死亡等人生在世的問題。

 

身為哲學家的勒葛侯表示,在添增了記者的身分後,感到與米榭塞荷的連結性變得更強,因為他提供了許多工具協助人們更加了解身處的世界。他描述米榭塞荷認為,哲學家的工作並不是提供問題的答案,而是協助人們更了解問題,也更有可能得出答案。

 

 

鼓勵人們思考不被思考的事

 

於20日擔任講座主持人的「哲學星期五」發起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表示,相當具有地方自主性的哲五也會討論時事議題。此外,知名哲普推手朱家安、沃草「烙哲學」、《哲學新媒體》、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與3月啟播的哲普電視節目「哲學談淺淺地」等也在做類似的事。而實體討論活動與電視、網路的辯論都是相當重要的。

 

沈清楷也提到,勒葛侯表示他在巴黎等其他地方遇見的民眾都沒有像哲五參與者如此專注、問出強度如此高的問題。「台灣的群眾其實是很有能力提問的。」沈清楷表示,「如此我們可以進入到哲學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思考不被思考的事情。」

 

 

勒葛侯此行也將為月刊「生命的職人」(Métier de vivre)專欄採訪作家夏曼.藍波安及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將台灣人物值得哲學省思的生命故事分享給歐洲的讀者。
 

【編輯推薦】

揭密北韓菁英駭客組織「180小隊」

【熱門影片推薦】

●向民粹主義說No 伊朗現任總統連任成功

●只花10分鐘 已故天才畫家作品33億天價落槌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