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恩專欄:吃一口「世衛誠實豆沙包」

宋承恩 2017年05月26日 00:00:00
除非台灣人民能夠接受中國所設定的前提與規則,2017年 WHA事件之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體系,只有一條路,就是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追求獨立的承認與地位。這也許並不是一蹴可及,或者要花費相當長的等待,但捨此別無他途。(截圖自/Reuters TV)

除非台灣人民能夠接受中國所設定的前提與規則,2017年 WHA事件之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體系,只有一條路,就是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追求獨立的承認與地位。這也許並不是一蹴可及,或者要花費相當長的等待,但捨此別無他途。(截圖自/Reuters TV)

在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受阻與總統就職週年的紛擾之中,陸委會張小月主委5月18日在記者會中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我們絕對不會接受一中原則,台灣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乍聽之下與陸委會向來的發言,有很大的不同,令人好奇是否意味著政策上改變的先聲。張主委22 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我們絕對不能接受陸所提出的一中原則,這與台灣過去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同」,則回到熟悉的語言。

 

事實上,這段期間不只是陸委會,包括中國相關單位,乃至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發言人,世界衛生大會上圍繞是否邀集台灣出席議題的辯論,都對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有所發言。這些立場表達,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乃至台灣的國家定位,具有怎樣的重要性?我們不妨以較全盤與長遠的眼光,逐一檢視。

 

新舊交錯的文字遊戲

 

兩岸間的高來高去,向來含有一定程度的文字遊戲成份。為將來協商保留彈性是一回事,若牽涉國家定位此種大事,仍須以批判性的眼光清晰檢驗。經過分析,可以很確定的說,陸委會5月18日的發言,並沒有作出任何新宣示,仍然在中華民國向來的政策框架之下。

 

要突破向來的語言迷障,必須服用以下三個誠實豆沙包:

1. 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要看是一般性的對世界說,還是具體地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說;

2. 說「台灣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要看是地理意義下的台灣,還是國際關係意義下的台灣─那具備一切主權國家要件,卻普遍不受承認,簡稱「台灣」(或稱「中華民國」)的政治實體;

3. 說到接不接受「一中原則」,要看這原則的內容是什麼。

「主權獨立的國家」─相對於誰?

 

事實上,這次並不是陸委會第一次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即使在馬政府的時代,必要時陸委會也把「主權獨立國家」掛在嘴上,只是推導出相對於中國不是主權國家的結論。以下這則2013年6月12日的陸委會新聞稿可以作為例子:

 

「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係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以務實定位兩岸關係,也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根據憲法,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而我國憲法上的領土,涵蓋臺灣與大陸,政府當然不能承認在我國大陸領土上,另有一個國家的存在,因此我們不能承認對岸是一個國家。既然如此,兩岸關係當然不是『國與國』關係。」

 

吃下誠實豆沙包:陸委會所謂「主權獨立的國家」,是相對於中國所說嗎?明顯不是;不然,何來「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的結論?相對於其他國家呢?如果是,是否會產生台灣以國家之姿面對世界所有國家,唯獨以「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之姿面對中國的怪異現象?這其實是真實存在於台灣法制的現象:在對外經貿上,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分別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皆需經過國會審查;惟獨與中國的經貿協定,一概以「兩岸」軌道處理,即使台灣與中國皆是WTO的會員,在此點上跟台紐或台新並無不同。其結果是行政部門引用大法官解釋,不認為兩岸協定是「條約」,千方百計以備查案送立法院,終至引發太陽花學運,至今兩岸協定監督條例還未完成立法。

 

那麼,面對國際組織呢?是要以「主權獨立國家」的面貌出現?還是只要「參與」,不顧名義地位,即使透過與對岸協商、得到默許,甚至特別安排?如同在2017年世衛事件中看到的,現實上參與聯合國體系,除非中國政策改變,與對岸的特別安排必然意味著以「中國台灣」的地位,經中國同意的參與。這是台灣能夠接受的嗎?如此出現,其他國家會把台灣當成「主權獨立國家」對待嗎?

 

用來施加框架的憲法

 

服下第二個誠實豆沙包,再讀一次陸委會2013年的文字,揉揉眼睛看它怎樣以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開頭,得到不能以國與國關際對待中國的結論?是依據憲法有關領土的條文,認為涵蓋臺灣與大陸,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

 

但大家都知道,那是修憲民主化後,留下來的遺跡。同一部憲法,同樣也可以用來強調「修憲後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完全來自台灣人民的授權」,導出兩岸基本上是國家對國家,而不是「一個中國」內部關係的結論,端看詮釋者是把憲法當成活生生的文件,從國民主權的原則出發,還是把憲法當成是銘刻於金石的神主牌,為政治信條服務。

 

事實上,2013年時所謂的「一國兩區」模式,在邏輯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如果在佔絕大部分的「中國大陸」領土上,存在著一個不能承認的政權,表示「中華民國」事實上未對該片土地行使有效統治。如此的領土主張,不僅不符合事實狀態,也違背國際間對領土的理解。甚者,在中國躍升為世界強權,實際上控制或影響許多攸關台灣的決定的當前世界,多少台灣的利益隨著此種寬鬆定義的「兩岸同屬一中」而仰北京鼻息,WHA僅為其中一例而已。

 

那麼,2017年的陸委會,在說「台灣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時,是否仍是「一國兩區」意義下的地理意義?如果是,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因為如果前提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台灣當然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無庸廢言。反之,如果2017年的陸委會對「台灣」與「中國大陸」指的都是國際意義下的政治實體,如同英譯句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is a sovereign nation. … Taiwan is not a part of China.」暗示的,那就有必要把這意思說清楚,而不是躲在語言的死角。

 

很不幸的,以憲法施加框架的想法,並沒有隨著馬政府的下台而逝去。在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中,雖然強調「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但也承諾「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呼應著中國外長王毅2016年2月25日新政府應遵循他們自己憲法所規定的「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說法,兩方幾乎形成「一中憲法」共識。所幸,中國方面很快回到虛無飄渺的「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也許正因為「他們的憲法」是「他們自己」可以改的。

 

另一個受限篇幅無法詳細討論的面向,是中華民國向來自我設置的一中框架,是否會因為納入國際文件而轉化為國際加諸的框架。在此僅能說,不像中國神主牌式的使用,國際文件基本上保留了尊重台灣人民意願表達的空間。以美國的歷次政策聲明為例,雖然認知「一中」是中國的立場,但認為兩岸問題應由雙方自行以和平方式解決。2012與2016兩次總統大選期間,執政相關方面聲稱國民黨、中共、與美國三方都接受「九二共識」,惟獨民進黨不接受。兩次美國方面都透過管道澄清,美國對「九二共識」並未採取任何立場

 

內容空白以預留民主政體自我定義的空間

 

若說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因為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與其核心意涵,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蔡英文大可答覆,實際上她已經完美的回答,因為標準答案就是空白的:因為那號稱「共識」的東西,如果存在的話,唯一的目的是在一個框架下,擱置沒有共識的部分,也就是雙方同意對號稱同意的內涵,繼續保持爭議(agree to disagree),好讓雙方的協商可以進行下去。而對內涵保持空白,不但是為了尊重雙方的自主性,在民主政體下,也是為了保留給未來世代自我定義的空間

 

吃第三個誠實豆沙包,還原歷史,「九二共識」這個名詞是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在2000年間所提出,以指涉兩方於1992年香港會談前後,所獲得擱置一中爭議的諒解。就其內涵,雙方不能同意的,恐怕比能夠同意的為多:台北方面不能同意北京對「一個中國」的定義,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北京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也不能同意「一中各表」,雙方因此達成默契,在事務性商談中,不觸碰「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嗣後,台灣經歷了民主化、務實外交、尋求獨自的國際空間、三次政黨輪替,邁向更為成熟的民主開放社會,面對僵固不變的一中框架,衝撞只會日益劇烈。至於「九二共識」後來如何經由政治人物的使用,轉化為兩岸交往的政治基礎,則是後話。

 

時至2017年,切斬語言迷障,我們對陸委會與當前政治人物的卑微請求,是誠實回答以下問題:

1. 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是否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說?

2. 說「台灣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是否仍是在傳統「憲法一中」的僵固理解下?還是尊重憲法民主原則,至少肯認台灣人民有透過民主程序,自我定義國家地位與屬性的空間?

3. 說「不接受中國大陸的一中原則」,是否亦表示,要依據台灣當前利益,重新評價自己的「一中原則」?

關於最後這點,2017年WHA事件帶給我們些許啟示。所幸,吃了誠實豆沙包的不是只有陸委會與台灣政府,也包括世衛組織與中國政府。

 

世衛誠實豆沙包

 

在台灣各界焦急等待參加世界衛生大會2017年會議的邀請函中,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發言人林德梅耶(Christian Lindmeier)5月9日指出,WHO自2009年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WHA,係基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諒解」;而據他了解,「一個中國政策」,是聯合國各組織都接受的政策;而在聯合國體系,代表中國的是PRC政府,就台灣能否出席WHA會議,中國可以全權決定。在中國與台灣之間沒有共識,而北京沒有對台灣之出席點頭之際,WHO祕書處沒有立場循往例對台灣發出邀請函。

 

這也不是WHO方面第一次服用誠實豆沙包。事實上,2009年台灣首次受邀出席WHA時,WHO的發言人亞伯拉罕即表明,台灣與會的各種安排,包括以「中華台北」的名稱、邀請函文字和其他議題,都是台海兩岸相互同意的,WHO完全沒有參與協商,幹事長陳馮富珍只是接到通知,並依照這一共識發出邀請。他又表示,不知道陳馮是只從一方或兩方收到關於此一共識的通知。

 

徵諸其他可得資料,合理推測WHO發言人兩次所說,是該組織內部的真實情況。在台灣推動參與世衛,國際上因SARS爆發轉而支持台灣立場之際,中國政府於2005年與 WHO祕書處簽署祕密的諒解備忘錄,明定邀請台灣醫療與公衛專家出席技術會議,應經中國同意、必須以「中國台北」的名義出席、以及WHO專家前來台灣,必須與中國諮商,並事後評估緊急狀況是否已得控制。這些安排,想必也是中國政府目前說,台灣同胞的健康福祉已經受到妥善照顧的基礎。2011年立委取得世衛秘書長辦公室對所有會員所發「世衛條例對中國台灣省之執行作業準則」秘密信函,以「中國的一省」稱呼台灣,引發衛生署長親自遞交抗議信函

 

如果以上仍無法讓你對台灣在世衛組織內的地位,有清楚的認知,中國政府的立場,應該能化解所有模糊空間。中國向來主張,台灣惟有在接受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始得參與國際組織;今年由於民進黨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此項前提與基礎已不復存在。在今年WHA召開之際,中國駐日內瓦代表團致函予各國,明確表明台灣過去受邀以觀察員身份出席WHA會議,係經中國政府許可(with the consen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這些發展,最大的意義有下列三方面:

 

明白顯示台灣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參與國際組織的困境。中國的立場非常清楚:在聯合國體系,以及其他其享有實質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或架構,台灣要參與,必須依照它所訂立的規則,就是它的「一中原則」,以「中國的一省」地位,經由其中央政府的同意,始有可能。台灣訴諸國際輿論、友邦、或友我政府的聲援,並不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仍須由中國處取得其首肯(at its mercy)才行。

 

台灣國際參與問題的國際化:經由台灣方面的說理、國際的關注、WHO的發言,以及會議中的公開辯論,無意間將原先設計為兩岸的「中國內部事務」,帶到國際的場域,連帶使得台灣的國際處境,以及背後更深的問題,包括現行國際體制與台灣民主的扞格,受到更多的關注。更顯示在性質上,這件事本來就是國際事件,而將之「兩岸化」是多麼的荒謬。

 

除非台灣人民能夠接受中國所設定的前提與規則,2017年 WHA事件之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體系,只有一條路,就是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追求獨立的承認與地位。這也許並不是一蹴可及,或者要花費相當長的等待,但捨此別無他途。

 

願國人都服用誠實豆沙包,也願在清明的思考下,這種辨正式的文章不需再次出現。

 

【延伸閱讀】

●台灣想參加WHA 新祕書長連說三次:我知道

●【WHO秘書長改選】衣索比亞前外長特沃德羅斯當選

●【WHA激辯】聖文森再駁:台灣有獨立政府 說是中國一部分太可笑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