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中國不能止於親中愛台

林青弘 2017年06月17日 07:00:00
面對中國,台灣人民要讓中國政府和人民,享有轉型正義的空間與機會。(湯森路透)

面對中國,台灣人民要讓中國政府和人民,享有轉型正義的空間與機會。(湯森路透)

台南賴市長提出「親中愛台」,高雄陳菊市長、桃園鄭文燦市長認同「和中」,台中林佳龍市長則是提出「知中」。民進黨籍直轄市市長,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何去何從,似乎帶動一場輿論熱議。



1949年以前,國共內戰在中國大陸犧牲萬千人民性命,內戰勝負底定,一個中國、兩個國號。台灣雖然脫離日本統治,但是主權歸屬於中華民國還是託管於中華民國,始終是獨派人士堅持不休的關鍵爭點。無論歸屬或託管,當1996年在中華民國《憲法》下,由台灣人民直接選舉總統,中華民國的主權在地化、本土化,台灣主權借用中華民國名稱來呈現,這應該是統獨光譜上,不分極端或中間,應可認同的政治事實。
 

中國就在台灣的隔壁,這個強大的鄰居,始終懷著敵意,不時想要吞併,看待兩岸關係的維持與發展,迄今還是放在統獨架構之下,兩岸關係不能跳脫分分合合的統獨政治學。沒有全球化的觀點與角度,台灣與中國之間,只能繼續沉陷於統獨賽局,統與獨的二元對立與彼此完全互斥,鐵定不是台灣與中國能夠達成的最大共同利益。
 

太陽花心態不能面對中國
 

事隔數年再看太陽花學運,可以拆解成凱道與國會兩部分。之所以可以拆解,因為占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分子,只是數十萬人中的極少數,而且這些少數學運分子,受到不分黨派的特別照顧與保護。若不是當時的立法院王院長特別寬容,沒有積極動用警察權強制排除占領亂象,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等人,哪來機會享受太陽花學運的光環。
 

凱道與立院的太陽花,共同聚焦都在反服貿,而反服貿的基礎意識型態,就是反中、懼中與仇中。服貿終止,貨貿談判也停擺,馬英九執政下的ECFA,到了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已經成為留觀的植物人。這個政治、經濟結構的重大改變或停滯,一旦時機點過了,即使未來國民黨重返中央執政,再多的雙邊協定,也不能促使台灣成為前進中國的轉運站或避風港。利基消失,回不去了。
 

蔡總統身為國家領導人,當應知悉這種結構變遷,會讓台灣產業發生不可逆的調適與改變。我們不能再以亞洲轉運中心來吸引外資投入台灣,也不可能再訴求境外經貿特區的產業策略。兩岸之間已經發生質變,台灣對外投資找尋新南向來取代西進,但同時吸引外資來台投資設廠,增加就業與活絡經濟部分,顯然失去利用中國讓利的進退籌碼(fallback)。這是政治上、經濟上的共同難題,太陽花學運不能在當時預知如此困境,蔡總統與民進黨執政團隊,當應思考如何解決產業結構的逐漸變遷。

 

蔡總統與民進黨執政團隊,當應思考如何解決產業結構的逐漸變遷。(照片來源:總統府)


過往處理兩岸關係,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太在乎親近中國或防範中國,深陷統一與獨立的政治枷鎖,致使兩岸經貿與產業鏈的比較利益分工,不得不受到政治上、國安上的攻防考量。換言之,當政府思考兩岸產業合作或競爭的法制規範時,政治至上,市場競爭常常不是優先因素。如此思考障礙,致使台灣大部分中小企業轉型依舊困難,升級則是更受限於成本負擔和微利競爭。大部分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失敗,唯有少數突出,在國際市場取得競爭優勢,這是政府應該面對的事實。
 

只要反中、懼中甚至仇中的意識形態普遍於天然獨,台灣隔壁的廣大中國市場,對別人是肥肉,對台灣則是嫌棄的毒肉。因為政治因素,致使兩岸經貿不能正常,產業分工不能發揮最適效率,實在是無謂損失。
 

世代轉型 意識昇華
 

1980年代之前出生的台灣人,對於中國的想像,停留在敵對防範、戰爭恐懼的意識牢籠。1980年代之後出生的台灣人,若要走出台灣的未來,對於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兩岸關係,勢必要融入「交互依賴(interdependence)」、「關係性鑲嵌(relational embeddedness)」的理論概念。
 

「交互依賴」可以顧名思義,此指兩岸間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層面上,共同持有不可分割、互有依賴的往來結構與關連。兩岸一家人、交叉持股、加盟店、跟會等概念,可以適當解釋「交互依賴」的現實特性。
 

「關係性鑲嵌」則指經濟性機制、社會性機制之間存有不可分割性,兩岸之間必須依賴社會交換、社會控制、自我防衛等機制,方能有效解決彼此衝突與爭議。在國民黨執政時,「九二共識」就是兩岸關係的「關係性鑲嵌」,而且政治決定一切,統一是唯一目的。
 

民進黨完全執政後,為了符合人民選票付託,不得不向中國聲明台灣主權的重要性與不可迴避。中國再三強調「九二共識」、「兩岸一中」,未能解決台灣主體性,兩岸互相的堅持,一中與一台似乎不能同時共存於相同的政治基礎,民共之間,找不到有別於「九二共識」、「兩岸一中」的新關係性鑲嵌。
 

如果兩岸之間,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都能與中國維持共同的政治基礎與共識,如此政治共識,勢必會讓台灣經濟成長突破牢籠桎梏,也可以讓中國全心全力經營屬於中國的新國際聯盟。中共領導人與強硬派分子,若能看破以退為進的策略運用,適度尊重台灣的主體性與主權地位,台灣是以「親中」回報,中國願以「愛台」支持,兩岸無論走向分或合,至少已有和平基礎,未來不會兵戎相見。
 

面對中國,台灣人民要讓中國政府和人民,享有轉型正義的空間與機會。面對台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更要尊重民主進化下的習慣與文化,兩岸差異確實存在,彼此尊重與互相對等,才能保有雙方的互信與互賴。
 

結語
 

賴市長願意提出「親中愛台」的突破點,或許尚需廣泛的交流溝通,但在重新看待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的努力上,台灣人民要做的意識改革還有進步空間。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沒有戰爭宿怨,只有意識流的衝突與紛爭。要突破統與獨的桎梏,得先破解一個國家的前提式命題。

 

※作者為自由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