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妥善應用綠能科學城,有效強化我國綠能產業競爭力

吳煌 2017年06月13日 12:11:00
綠能科學城建設是否能成功,需要國人支持與監督,讓政府團隊能夠更快速實現規劃。(攝影:蘇郁晴)

綠能科學城建設是否能成功,需要國人支持與監督,讓政府團隊能夠更快速實現規劃。(攝影:蘇郁晴)

臺灣大規模發展再生能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能源供應極度仰賴傳統的化石能源,目前能源系統的穩定與環境需求是非常脆弱與不足,無法肆應未來永續發展需要,提高可持續的自主能源供應,不是單單增加再生能源的利用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藉著開發再生能源內需市場的同時把國內相關產業的能力提升上來,仍然受制於他人

 

政府打造「綠能科學城」的新計畫,前瞻下世紀能源系統與產業發展趨勢,將善用國內產業群聚與跨業整合轉型之優勢、綠能科技研發成果與商業生產接軌,以因應變化快速的創新能源產業的需求,是政府強化下世紀能源系統的新主張,這個前瞻策略應積極支持的。

 

我國擁有極佳的硬體製造能力與產業基礎技術,推動本土化能源產業以帶動國內相關產業進行結構性轉型,作為重要施政方向之一,所採取的策略包括投入產業技術研發、進行前瞻技術示範與驗證、檢討有關的法律制度以擴大國內市場規模、建立國內相關標準與檢測規範等,但截至目前為止,只有容易從半導體業移轉技術的太陽光電產業具備相當的規模,原因之一是政府資源不易有效統合,且從上游基礎研發落實到下游終端產品的產學研能量整合困難。

 

整合困難之主因,綠色能源技術或系統與一般的商品不同,從技術的研發、驗證到系統試運轉,投入的時間、資金等資源相對較多,甚至需要一些土地來進行測試,也往往牽涉到跨領域合作,使得綠色能源系統技術開發較為複雜與耗時,風險也比一般的商品高。近期多家媒體報導,行政院認為傳統的產學研分工形態,已經無法因應變化快速的創新經濟的需求,因此召開「下世代科研人才創新生態環境建構」專家諮詢會議,亦咸認為綠色能源領域屬於系統技術之開發,如何將系統開發從上游的研發到下游的試運轉與試量產的有效整合,可能更加重要。

 

政府在「前瞻基礎建設」規劃設置「綠能科學城」,預計建立綠能研發中心,透過「群聚」效應整合鄰近學研資源,如成功大學、交通大學光電學院、工研院南分院、中研院南分院等,形成人才、資訊、知識交流的樞紐;綠能科學城更特別設計科技示範場域的建置,協助業者進行新產品產業化的最後一哩路,打造綠能科技產品的試量產基地,驗證可行後則把量產工作擴散到外圍既有園區,包括臺南科學園區(含高雄路竹園區)、臺南科技工業區以及柳營、永康、安平、保安等工業園區,或者移到各公司於全國所規劃的地點進行商業生產,可有效減少試量產設備與土地租賃購置成本,縮短商品驗證時程。

 

整體來說,綠能科學城計畫是透過整合產學研各界在綠能的研發資源,進行前瞻性研究、培育能源科技人才,並將綠能科技研發成果與商業生產接軌,完成國內能源科技研究發展體系的上、中、下游串連,期能提升國內產業界能力,因應變化快速的創新能源產業發展。當然,綠能科學城建設是否能成功,需要國人支持與監督,讓政府團隊能夠更快速實現規劃,全民共享成果,才是臺灣能源產業的最大福祉。

 

※作者為工研院綠能所退休顧問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