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精選】中國樓市的幻影

紐約時報 2017年06月23日 00:00:00
房地產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佔中國家庭財富的70%的巨大產業。(湯森路透)

房地產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佔中國家庭財富的70%的巨大產業。(湯森路透)

北京——中國政府90年代將住房私有化,讓大批城鎮居民富裕起來時,此舉被譽為改革經濟的非凡成就。自那以後,房地產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佔中國家庭財富的70%的巨大產業。

 

在過去20年裡,私人房產不僅僅承擔居家之用,還承載著中國城鎮居民的種種願望。在城市裡,房產被證明是一個可靠的投資渠道。在政府基本大力削減福利制度的同時,飛漲的房價為治病和養老提供了資金。房地產帶來的利潤也讓家長能夠出錢送孩子出國留學。

 

但有產階級龐大的規模和財富掩蓋了新購房者承受的日漸加劇的壓力。中國現在有數個全球最難以負擔的房地產市場。在大部分一線城市,標準房價中位數與收入中位數之比——一項房價承受力的常用衡量標準——已經超過了倫敦。

 

為了給市場降溫,各地政府頒佈了無數限購規定,如要求增加首付和禁止購買多套房屋。官方限制的激增,連同越來越承擔不起的房價,已經成了中國城鎮居民中普遍存在的經濟期望受挫和社會流動性減弱的有力象徵。

 

在報紙上和餐桌上的交談常常提到夫妻為了避開嚴格的家庭限購政策而申請假離婚的事例。還有離婚夫婦的父母以購房出資為理由激烈爭奪房屋所有權的故事也屢見不鮮。最近,北京一萬多名購房者在簽訂了買房合同後,政府突然提高了對首付的要求,導致他們一夜之間陷入窘境,出現資金缺口。

 

有時候,房屋帶來的挑戰甚至左右著生育選擇。2015年獨生子女政策廢除後,多位已有一個兒子的母親坦承她們對再生一個孩子持保留意見:如果二胎又是男孩,她們恐怕以後難以承擔經濟負擔:社會觀念仍認為為了讓兒子找到合適的伴侶,父母仍然應該為他們提供房產。

 

最能反映購房者掙扎的莫過於「學區房」挑起的紛擾。擁有房屋能保證房主的子女入讀公立學校,由此家長為購買聲譽良好的學校附近的房子而展開激烈競爭,這一現象向來被認為是繁榮的大城市奇高房價的罪魁禍首。北京的某些區域要求房主擁有房屋至少要達到三年孩子才有資格上當地的學校。

 

對房地產市場的強烈不滿有時會上升為公開的抗議。上週,上海市中心出現了一場罕見的公開示威遊行。數百名購房者聚集在一起,抗議一項導致他們新買的房屋不能居住並大幅貶值的政策調整。群體憤怒促使政府在幾天後做出讓步,允許購房者入住新房,但仍禁止他們出售房屋。

 

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受夠了規章制度的束縛,正把目光轉向國外,例如美國郊區的房屋或澳洲的豪華公寓。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買房的外國人中,中國人名列第一。在結束於2016年3月的一年中,中國人的購房花銷總計273億美元,超過了排在中國之後的四個國家加起來的總和。

 

為了應對過熱的房地產市場,各市政府應該停止依賴既阻礙城鎮居民生計又只會逐漸加劇問題的權宜之計。它們須要設計出長遠的結構性解決方案,比如讓住房與學校教育這樣的公共服務脫鉤,或增加補貼住房供應,以修復市場的不平衡。

 

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也會被證明是最有爭議的。很多倡導者認為,實行房產稅會增加購房投機的成本,進而降低房價。實現這一點要求政府戰勝既得政治和企業利益,並採取慎重的手段,避免造成市場崩盤。

 

在不得不面對房地產市場的人中,普遍存在一種市場經濟改革的規則已經改變的感受。很多中國人相信「努力奮鬥就會成功」,FT中文網的財經版塊主編徐瑾在最近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也看到了下一代成功難度的加大。」

 

生活在城市裡的農民工因為沒有當地戶籍,大部分被排除在了當地房地產市場之外。在北京和上海,他們的數量超過了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他們沒能從最大的國家向民眾的財富轉移中獲益。

 

這也是為什麼當政府4月宣布計劃在北京以南大約80英里(約合130公里)的一片農村土地上新建一個新的經濟特區——地位與南方經濟中心深圳平等,當地村民喜笑顏開。突然之間,他們簡陋的村莊似乎就要像他們在鄰近的城市裡看到的那樣,迎來房地產的繁榮。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當地的平均房價增加了兩倍。但兩天後,北京下令禁止該地區的房屋銷售。

 

※作者高雨莘(Helen Gao)供職於一家研究機構,從事社會政策分析,也是時報的觀點作者。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