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合作或競爭?  林毅夫、于品海出席智庫座談

邱俠 2017年06月21日 16:16:00
美國傳統基金會於20日舉辦中美關係論壇。

美國傳統基金會於20日舉辦中美關係論壇。

美國重量級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在美國華府時間20日早上9時30分(台北時間20日晚間9時30分)舉行2場公開座談會。座談會主題圍繞在「中國在全球扮演的角色(China’s Emerging Role in the World)」與「中美關係(U.S.-China Relations)」上。

 

美國與中國被視為世界上兩個重要驅動因素,此次特別針對外交政策與經濟策略,探討在今年秋季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19大)後,中國與美國之間合作的潛在機會。與會貴賓包括傳統基金會主席佛訥(Edwin J. Feulner),前世界銀行資深副行長林毅夫以及香港傳媒大亨于品海。

 

 

延伸閱讀:【直播】傳統基金會座談:中國在世界中的崛起角色,與中美關係

 

焦點人物

 

與會貴賓中的林毅夫現為中共全國政協常委,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目前擔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著名教授。林毅夫生於台灣宜蘭縣,原名林正義,1979年從金門游泳「叛逃」到中國,觸犯《陸海空軍刑法》投敵罪,目前仍遭中華民國永久通緝。

 

 

另外,已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首席顧問出席的于品海,過去曾是《明報》第二代業主,後在香港傳媒產業上擴展版圖,2009年收購了海外最大的華文網站《多維網》,並在港台發行《多維月刊》,而後創辦了《香港01》

 

2014年,于品海曾傳出因涉及薄熙來案與周永康案而遭到當局逮捕,再一直未公開露面與表態的情況下,《英國廣播公司》(BBC)致電多維網母公司的辦事處詢問,卻未收到任何評論,但也收到一封由于品海代理律師發來的信函,表明有關于品海遭到中國調查與限制出境的消息不實。

 

 

全球化下的中國特色

 

瓦格爾教授闡述中美在全球化下帶來的負面效應。(取自影片)

 

與會的馬里蘭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國際經濟政策教授斯瓦格爾(Phillip L. Swagel),以全球化為背景闡述了中美各自的負面效應。他舉出,自全球化以來,資本仍持續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美國,導致國家間貧富差距擴大。另外,美國文化的浪潮爭議不斷,而面對中國對於文化限制逐步的開放下,未來將如何面對美國文化的侵襲,也是值得觀察的問題。中國層面,斯瓦格爾教授則強調中國仍缺乏對國際貿易規範的遵守,尤其在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上,需要更進一步的落實。

 

 

綜合其他美國學者的論述,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與美國在現今皆被視為驅動世界的主要因素,應提高對公共議題的重視。

 

中方代表的美國聯邦儲蓄銀行協理文一(Wen Yi)稱,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將很快躍升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另外也談及法律轉型,自由市場機制對中國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推翻中國面臨衰退的說法。文一博士認為,過去在資本主義興起的時代,美國作為世界的領導角色,但如今中國因為不容忽視的經濟規模,推動了全球貿易,以及更進一步的全球化,並將透過一帶一路的建設,創造更深層、廣袤的全球市場。

 

 學者文一表達對中國推動世界貿易角色的看法。(取自影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學院陳平教授認為,中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為國際市場帶來了新氣象,中國的改革模式包含創新與穩定性,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具有多樣性,不如西方世界由特定品牌或商品主導。陳平教授更講述,中國在近幾年來對於體制轉型的重視,尤其是在法律制定方面,同時他也強調中國憲政體制對於中國角色地位的不可或缺,及對亞當斯密經濟學理論的重新思考。

 

學者陳平提出中國政治體系帶來的優勢。(取自影片)

 

中共19大後的外交政策

 

代表北京的第十一屆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博士,對於外交政策的觀點圍繞在更積極、更捍衛國際議題的論述上。並提及中國的領導角色體現在對北韓的六方會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上海合作組織裡。中國正在崛起中,也因此不能再以舊有的眼光看待中國,在全球對於中國的新舊認知下,中國兼具許多兩面性。例如已開發與未開發的界定,以及富有與貧窮的並存等等。而這些國家認知將會定義中國的國家利益,也由於追求兩面的利益,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不協調的,也增添中國在對外關係上的不確定性。

 

賈慶國博士說明中國外交立場。(取自影片)

 

但賈博士也重申,中國身為發展國家,會捍衛中國的發展權利,在21世紀初開始,中國的外交行為變得更為積極,更重視國際秩序的維護,參與維和行動,採取更自由開放的貿易法規,並通過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一帶一路、氣候協議簽署等實際作為來展現外交手腕。另外在領土爭端上,中國希望能緩和東海釣魚台、南海島礁的主權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中共19大後的外交政策轉變,極有可能將目標訂為「維持最適合中國發展與改革之路的全球環境」;以及中國在外交行為上將採取更積極的立場;再者是中國會致力於現有國際秩序的維護,並促進改革;中國外交行為會更具一致性;貢獻更多的能力與注意力在推動自由貿易與安全合作的促進上;中美之間發展更積極、具建設性的外交關係。

 

 

許多人有疑問,中國會不會取代美國成為領導角色?賈博士回答,近幾年來看並不會,但中國會在特別的議題上展現該有的行動爭取該有的利益。

 

海軍分析中心中國研究部門的菲克爾斯坦(David M. Finkelstein)博士分析,北京當局已經重新評估了中國在世界局勢中的地位,這也重塑了中國在防衛政策、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與利益。他也呼應了賈博士的發言,中國當前更傾向積極的以外交作為塑造適合中國發展外部環境,包含對亞洲區域的掌控,到對國際體系的影響,中國都是試圖藉此來提升國家安全利益。對邦交國的金援、中央電視台(CCTV)的海外傳播、東亞的版圖擴張、一帶一路的建設都是中共19大後會持續作為中國塑造外部有利環境的重要媒介。

 

菲克爾斯坦教授認為中國外交積極度大幅提升。(取自影片)

 

哥倫比亞大學孫哲(Sun Zhe)博士指出,在過去幾年的外交政策需要重新審視,包含與6個鄰近國家的邊境衝突,以及建立夥伴關係網絡的困難度。而一帶一路策略建立在經濟上,卻有錯估政治風險的問題。其他重要外交議題包台灣議題與中國軍隊的崛起,而中共19大後的外交政策很有可能回歸到這些國內政策的協調上,另外孫博士也強調,儘管外界習慣將焦點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上,但中國仍有許多領域值得嚴格審視,例如中共18大時的治污染目標仍舊空懸,內部治理能力需要提升才會有利於中美關係。

 

孫哲教授表示中國提升內政的重要性。(取自影片)

 

並且在中共18大期間,中國釋出3項重要議程,包含促進中美關係,人員與人員交流,並提升公共民主程度,以及配合領土爭端所制定的海上防衛安全目標,但在一帶一路的策略釋出後,一帶一路轉變為中國的首要政策,為此他回應,中國應該更注重外交政策與內政的平衡,而不是過於傾向其一。

 

 

觀眾問:中國是否調整對北韓外交政策

 

外界十分關注在北韓局勢升溫的情勢下,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可能。(取自影片)

 

賈博士回答,綜觀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一直在改變對北韓政策,起初談論的重點圍繞在「我們需要向北韓付出多少來協助解決核子危機」,但在北韓不再處於安全的國家立場,並挑戰《核不擴散條約》後,中國開始評估,該如何透過多邊主義來達到核不擴散目的(對北韓),及所需的代價是什麼。 北韓的核子政策是塑造中國對北韓政策的主要動因,如果北韓繼續進行導彈測試,中國將會積極配合國際組織對北韓施加壓力,也會制定額外的壓力條件,但假如北韓有談判的意願,中國將會採取更溫和的政策 ,減少制裁,北韓若是接受國際組織的的協商安排,中國也願意幫助北韓在會談中取得更好的談判條件。

 

賈博士針對中國對北韓政策做出詳盡答覆。(取自影片)

 

閉幕詞: 時代的不同

 

于品海博士在閉幕致詞上闡述,中方與美國在過去十年以來的關係有劇烈變動,主要原因在於雙方的錯誤解讀,尤其是透過對鄧小平時代解讀來定義中國。

 

但在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參與世界的角色重新定義。透過智庫所舉辦的論壇,清楚展現了中美學者對「中國的現代發展」有非常不同的觀點。

 

為致詞嘉賓的于品海認為中美之間的差異是共同合作的優勢。(取自影片)

 

座談會中,一帶一路是對兩項主題很好的詮釋,但簡而言之,意識型態已經不再是當局決策的關鍵,再者,習近平與鄧小平、胡錦濤非一類領導人,中國正在歷經不同的轉變,中國更積極的參與世界局勢,並尊重國際秩序。

 

于品海博士以蘋果公司與Google作為比喻,形容中美作為兩極強權,並為世界模範國家,共同競爭會造福所有人,中美之間不應該再相互誤解,中美之間的差異性代表不同政治決心,政治意願,在具有溝通橋樑的條件下,求同存異的合作關係將是最好的模式。

 

 

 

【編輯推薦】

脫歐協商:《第一戰》英國屈服接受歐盟時程規劃 
 

 

【熱門影片推薦】

「再漂亮的武器仍是殺戮工具」

●與歐盟談分手 梅伊硬不起來
●菲商船撞美驅逐艦可能是「專業過失」?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