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雅綺:別誤會了 Obike和Uber是兩回事

江雅綺 2017年07月13日 09:42:00
Obike的「共享」模式,其實是公共空間的重分配,而非閒置資源的再利用。(攝影:葉信菉)

Obike的「共享」模式,其實是公共空間的重分配,而非閒置資源的再利用。(攝影:葉信菉)

一提到Obike,許多報導會說這是一家來自國外的共享單車公司。但以共享單車為名,似乎也令人們聯想到,它是Uber的單車版。但共享經濟的型態多元、商業模式不一,倘若比較Uber和Obike的營運模式,我們會發現,共享經濟的概念常被濫用、甚至誤用。

 

首先,筆者曾經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共享經濟的重要條件之一,是閒置資源的優化與利用。因此,如果你將家中閒置不用的單車,租借給有需要的朋友使用,這自然符合「共享經濟」的原始目標。但以Obike的運作方式而言,它是先購置單車投放、再鼓勵有儲值的消費者、付費使用這些單車。

 

簡單說,Obike所提供的單車,從頭到尾就是為了讓這些在Obike系統上儲值的消費者使用,消費者不擁有單車的所有權,但付費取得使用權,是一種「租車」的概念。但提供「租車服務」的Obike,和提供「媒合閒置車輛服務」的Uber並不相同。租車公司需要負責這些車輛的管理、維修與停放,而Uber模式,卻是由每個擁有車輛的人,各自管理、維修自己的交通工具,Uber僅負責媒合雙方需求。

 

因此,若我們以Uber為共享經濟的範例,它最大的利基之一,即是它將所有設備管理營運的成本,由使用者自付。而租車模式的Obike,一則無法將上述的營運成本、推給外部使用者,二則它的利基來自於規模經濟,單車的投放量愈大,消費者愈容易隨處租到單車,得到更便利的服務。易言之,Obike的單車停放空間,既是它的利基之一、也是它應納入的成本。

 

大量的單車停放,如果使用私人空間,自然沒有問題。但若用到公共空間,例如此次爭議中的機車停車格,那就涉及公共資源規劃的課題,再也不是單純的商業模式可解。

 

有媒體朋友詢問筆者,是否看好Obike之類的營運模式?筆者認為,環保節能的觀念深植人心、運動休閒的風氣亦愈趨興盛,以單車做為運輸工具,可兼顧上述兩者,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但是,這樣的需求會受到區域差異的影響。以台北市為例,大眾運輸系統發達、Ubike 系統也很完善,再來,家中有買高級單車的人們也愈來愈多。對Obike的使用需求,自然會因為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而降低。

 

與此同時,台北市卻有大量的機車族依賴機車通勤。因此,讓單車與機車「共享」機車停車格,固有鼓勵單車運輸的美意,但這樣的「共享」模式,其實已是公共空間的重分配,而非閒置資源的再利用。

 

※作者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

 

【延伸閱讀】

●取締oBike 新北市府沒有錯

oBike亂停 新北開鍘

●學者:Youbike納強制車險

 

【熱門影片推薦】

●萬達集團甩賣91%文旅資產

●巴黎洛杉磯共同角逐2024年夏奧

8000隻金魚優游東京水族館

●中國大學生挑戰太空艙自給自足200天

●委內瑞拉反政府示威進入百日

關鍵字: Obike 共享經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