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有一種公民參與叫「打爆立委辦公室電話」

主筆室 2017年07月18日 07:02:00
取公民參與而代之,就是動輒發動指尖攻勢,為了某個議題輪番打電話到民代辦公室發表高見,順便以「不然下次就不投給你」做為警示。因而現在發展出了一種台式的公民參與,或可就叫「打爆立委辦公室電話」。圖為立委研究室大樓外觀。(圖片取自Google Map)

取公民參與而代之,就是動輒發動指尖攻勢,為了某個議題輪番打電話到民代辦公室發表高見,順便以「不然下次就不投給你」做為警示。因而現在發展出了一種台式的公民參與,或可就叫「打爆立委辦公室電話」。圖為立委研究室大樓外觀。(圖片取自Google Map)

近年國內多有人提倡「審議式民主」,意即提高民眾對公共事務的涉入,使其成為一種有意義的公共生活。比方說仿效在美國許多社區舉辦的「國家議題論壇」,由住在同一社區的民眾一起齊聚討論地方性和全國性議題。

 

既然是提高公民參與,便著重於參與者的「草根性」,同時促進彼此在某一項議題上的溝通對話,且避免讓特定「專家」壟斷了發言權。透過系統化的運轉,某種程度它甚至可以主導一個社區、一座城市的施政排序,又由於它是建立在「認知」、「理解」、「對話」的架構下,施展得宜,或許可使一些進行中的公共事務獲得眾人的共識和信任。

 

這種理想性的現代公共事務操作,其實已有成熟藍圖可資借用。尤其在政黨高度抗衡對立,幾無協調空間的政治環境下,公民參與更是別具意義。觀之台灣的黨派競爭,確實已有對話無力的問題,彷如德國威瑪時期曾經深受其擾的困境-「各政黨在彼此磋商前就已各存成見,討論根本毫無意義」,緊接而來,癱瘓的議會,將促成看不下去的老百姓自己站出來解決國家大事。

 

問題在於,那些不同背景的意見領袖,一樣各有旗幟和標語,在擁護自我立場下,社會於是很容易再被撕裂成互相敵視的區塊。國會議場上議員彼此扭打謾罵,議會失能導致朝野無以整合意見,如雨後春筍般的意見領袖較勁,也可能愈加分化了國家。稍有不慎,恐怕還會為獨裁領導製造養分。

 

有歷史上的前車之鑑,所謂「審議式民主」這類型態的公民參與,遂可為應對之道。時至今日,台灣仍多有地方民代忙於跑紅白帖,做固樁式的「選民服務」,幾讓議會政治功能不彰,進而觸發更多的街頭遊行運動,但並不是每個人,又或每件事都能透過搞遊行、搞抗爭找出答案,益加指向有意義的公民參與會是可行的辦法。

 

理想狀態下,公共事務納入更多公民參與,可讓不同立場的公民走向對話,對爭議事件形成好的判斷;但眼下我們顯然有一個極大的瓶頸需要突破,也就是電視台Talk show強大卻短效的刺激,很長一段時間已經由密集時段、頻道的播送,高度扭曲了民眾對公共事務參與的認知。

 

很多人以為今天坐在電視機前面跟著名嘴指三道四,自己就好像有了某種參與感,或者認為只要名嘴替自己說出了心裡話,就足夠讓人感到通體舒暢,實際上卻只是平白把自己的思考機會和參與自由度,送交到那些經常遊走各大攝影棚的名嘴之手。今天Call in節目的同溫層取暖方式,已使之成為議論角度和內涵最貧乏的場域,卻又有著最大的感染力。

 

最後,導致的副作用就是讓某些原本對討論寄予厚望,卻又不喜衝突情境的人,因為那些「吵死人的爭論」、「討厭的爭辯」、「反覆的爭吵」、「總是製造不愉快的氣氛」和「廉價正義」,選擇關掉電視,迴避爭端。於是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就剩下電視台常客,和習於發洩高張情緒之民眾的舞台。

 

下一步,經由情緒堆疊,取公民參與而代之,就是動輒發動指尖攻勢,「灌爆」某個和自己意見不合的政治人物或意見領袖臉書。又或者串聯發動同類,為了某個議題輪番打電話到民代辦公室發表高見,順便以「不然下次就不投給你」做為警示。包括「一例一休」、「同婚修法」、「年金改革」、「前瞻計畫」,皆有此例,而我們卻以為這就是一種民意發抒,畢竟「選票制裁」要隔幾年才能表現一次,透過電話倒是有空就可以去電教訓,以為「反映民情」。因而現在發展出了一種台式的公民參與,或可就叫「打爆立委辦公室電話」。

 

意見歧異是民主必然的過程,只是,當代議政治失靈,又對街頭抗爭感到疲乏,乾脆以打電話給民代迫使就範,但這到底又算是哪門子的改革手段?這豈不只是把問題更加簡化、讓議論更形淺碟,純然自滿於一通電話造成的立即「效果」。如此一來,幾乎沒有人願意嘗試去走一條正常的公民參與之路,那才真是民主自由的危機。

 

【延伸閱讀】

綠委吳秉叡臉部被K中水球

邱議瑩被許淑華掐脖子、呼巴掌

國民黨被罵怕了... 這次定調前瞻預算採焦土戰

●【圖輯】藍委肉搏前瞻預算

●影片/藍委堵人大暴走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