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市長 搞笑和感動是有分別的

洪浩唐 2017年08月05日 00:00:00
為了宣傳台北世大運,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和多位網路紅人合拍影片;但這些影片卻也被外界質疑「只見柯P,不見選手」、「只剩柯P的世大運」。(攝影:張家維)

為了宣傳台北世大運,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和多位網路紅人合拍影片;但這些影片卻也被外界質疑「只見柯P,不見選手」、「只剩柯P的世大運」。(攝影:張家維)

為了宣傳台北世大運,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和多位網路紅人合拍影片。雖然影片在網路一推出就立即引發網友熱議,大部份影片的點閱率也頻頻登上Youtube發燒影片排行榜。但另一方面,這些影片卻也被外界質疑「只見柯P,不見選手」、「只剩柯P的世大運」。

 

而若從「效益」論,世大運門票銷售未見好轉,即使以點閱率最高的那支影片(蔡阿嘎)為例,連結到購票網站的轉換率估計都低於0.5%(資料來源:台北市議員李慶鋒個人臉書)。這又讓人不免懷疑,柯市長此波的宣傳,是否「笑果」遠大於「效果」?如果只是累積市長個人親民形象(和年輕人玩在一起?),而無助於門票銷售,這對世大運有任何幫助嗎?

 

或許我們不該在世大運即將展開之際,以小人之心,去揣測市長此舉的政治動機?但至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市長一起來思考:年輕人是否會因為喜歡這些影片,而連帶地多認同世大運一些?或者,為什麼這些影片的點閱率,無法轉換成實際的購票行為?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則上個世紀80年代,發生在法國的「文化事件」:1988年,法國文化部因為眼看一件在藝術史上別具意義的拉杜爾(Georges de La Tour)畫作「聖湯瑪斯」,即將外流到他國的美術館,而呼籲全國捐款,將此作品由私人收藏家手中買下,留在羅浮宮成為國家資產。當時法國官方曾表示,要拿出這一筆錢(3200萬法郎,約500萬歐元)來其實問題不大,但是希望藉此機會,讓全國國民知道並參與一件文化歷史名件留在本土的意義。此活動發起兩個月內共募到2600萬法郎,不足部份由博物館之友、企業、私人、國家等捐助。

 

在網路發達、傳播迅速的時代,提及這個案例至少有兩個意義:

 

第一,在沒有社群網站,甚至連internet、手機也不普及的年代,政府為了某種理念、價值或要推動某種運動,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比現在高出許多。但若論及「效益」或「成功率」,似乎並不比現在差?可見所用的推銷工具、方法並不是重點。雖說「萬人響應,一人到場」已經成了社群網路時代的一種潛規則。但在一些例子中(例如「洪仲丘事件」),卻也可以反證,只要理念能夠感動人、訴求清楚明白,有時候鄉民還是頗有行動力的。

 

第二,包括柯市長在內的世大運宣傳人員可能必須瞭解,因好笑而受歡迎和因感動而受推崇是有分別的。當柯市長願意為了推廣世大運而「犠牲色相」和網紅合拍影片來「自娛娛人」,其用心固然值得肯定。但若我們認同,承辦世大運是一個凝聚市民共識、促進市民團結並向世界展現國家文化的契機—很可惜從這些影片或市長口中,我們似乎完全全感受不到柯市長懷抱有此理念或企圖?如果連理念都沒有,試問要如何讓人感動?更遑論要轉為實際行動—購票支持?

 

所以,宣傳世大運,我們缺少的從來不是創意、搞笑,而毋寧是提出一種感動人心的精神、理念?然而,更令人遺憾的是,這似乎是長期以來,柯市長所最缺乏的?

 

 ※作者為自由作家

 

【小編推薦】

台北市「藍贏」方程式

●【My東京生活Style】如果你也想假掰的吃燒肉

●【台灣人妻在港報報】香港人飲茶,不是台灣人想的那樣

 

【熱門影片推薦】

●宋楚瑜淚送劉文雄最後一程

●菲國反恐行動擊斃逾500名恐怖份子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