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藝訊 │巴黎當代藝術中心「東京宮」四大展覽

非池中藝術網 2017年08月13日 07:59:00
東京宮(Palais de Tokyo). Courtesy of Palais de Tokyo.(圖片來源:非池中藝術網)

東京宮(Palais de Tokyo). Courtesy of Palais de Tokyo.(圖片來源:非池中藝術網)

東京宮(Palais de Tokyo). Courtesy of Palais de Tokyo.(圖片來源:非池中藝術網)

 

本月藝訊鎖定位於巴黎第十六區塞納河右岸的一座博物館「東京宮」(法語:Palais de Tokyo),該建築物完成於1937年專為當時的世界博覽會而建。當博覽會結束後,變身為現代藝術博物館,直到1977年被龐畢度現代藝術中心取代。之後,這棟建築物變成其他博物館整建、遷徙的臨時展場,直到1999年,當時的法國文化部部長凱瑟令.陶德曼(Catherine Trautmann)提議在首都巴黎繁榮的地區,成立這一座專門展示以當代藝術創作路線為主的現代美術館。陶德曼將此館取名為「東京宮」的緣由,乃是因為館址鄰近舊時的「東京塢」(法語:quai de Tokio,二戰後改名為「紐約大街」avenue de New York),自此東京宮搖身一變,成了引領世界當代藝術潮流的現代藝術集中展場。


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宮的經營模式和展覽理念與眾不同,特別是經由藝術評家尼可拉.布里歐(Nicolas Bourriaud, 1965-)與策展人傑宏-尚斯(Jérôme Sans, 1960-)聯手合辦的首屆主題展,以「關係美學」(法語:Esthétique Relationnelle)的概念作為展覽主軸,提倡藝術家應設計現實社會的場域與觀眾交流、對話與互動,使得藝術活動的重點是在整個展覽的過程,以及開放的討論形式,讓藝術更接近大眾,成了該館展出作品主要的理念與調性。


2012年1月1日到4月11日「東京宮」再度進行擴建工程,雖然比起傳統的藝術中心和畫廊,東京宮內部實體的空間略顯極簡與粗糙,沒有任何裝修雕飾的痕跡,猶如一座閒置的工業用空間。沒有傳統博物館將各個主題館區分與隔離,但這座跨學科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品涉及各種靜態或動態的表現形式,涵括平面或立體多樣的媒材,除了繪畫、雕塑、裝置、電影、錄像、影像、文學、音樂、舞蹈等不勝枚舉之外,亦有當代新穎的表現手法與形式,可說是目前歐洲當代藝術最前衛的展示中心。 

 

譬如從2017年6月14日至9月10日的這檔展覽其一「透景畫」(Dioramas)主題展,展出類似蠟像館的立體裝置作品,內容融合過往與現今的生活型態,讓參觀者觀看未曾被記載過的歷史:與藝術史、電影、舞台世界、流行藝術等交融的歷史,並以解構的方法呈現科學與技術的歷史。

 

Exhibition view of « Diorama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Unknown artist, Le Bailly, ca 1740

Black cardboard perforated, collaged, coloured lining

Collection Werner Nekes (Mülheim)

 Photo: Aurélien Mole

 

Exhibition view of « Diorama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Armand Morin, Panorama 14, 2012-2017

Mixed medi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Le Fresnoy / Studio national d’arts contemporains (Tourcoing)

Photo: Aurélien Mole

 

Exhibition view of « Diorama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Walter Potter, Happy Family, ca 1870

Wood, glass, paint, paper, preserved animals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hoto: Aurélien Mole

 

Exhibition view of « Diorama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Rowland Ward, Léopard et guibs harnachés, 1904

Wood, bamboo, glass, painted canvas, minerals, plants, plaster, wood, metal, paint, mixed media

Domaine royal de Randan / Région Auvergne-Rhône-Alpes 

 

Exhibition view of « Diorama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Erich Böttcher, Mouflon de Dall, Denali National Park, 1997

Mixed media, 400 x 190 x 238 cm. Bremen, Ubersee-Museum Breme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hoto: Aurélien Mole 

 

「透景畫」(Dioramas)的詞源意指「看透」,它能描繪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承載我們的想像力,同時也是戲劇的起源。法國文學家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在1822年寫給他妹妹蘿拉(Laure)的信中,曾提起立體的透景畫是「世紀的奇蹟」:是創造於19世紀一項光學革命的發明,亦是傳承17世紀蔚為奇觀的魔幻燈光史的關鍵事蹟。


1839年8月19日將銀版攝影術公開的發明人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 1787-1851),同時也是立體透景畫的發明者(1822年7月開始於巴黎展示)。他原是一位舞台佈景畫家,他發明的透景畫是由巨幅的畫作搭配照明的效果而成。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聞名的透景畫,是經由玻璃、布幕的背景與三維的場域,構成編導與幻想的場景,就是依照達蓋爾發明的形式。經由燈光的效果產生物體移動的印象,提供無法在現實時空中被看見的重建場景,產生一個虛擬的現實,擬真的瞬間,使人相信這造假的真實。 

 

東京宮藉由這次的展覽延續2015年「世界邊緣」的展覽,繼續探索與開發藝術多元的領域,試圖超越原有透景畫的歷史,與其對20世紀和21世紀藝術家的影響。此展邀請參觀者親身投入隱藏的機械裝置裡,透過拆解幻覺的策略,提供有識人士批判當今被關注的問題,如:環保意識和殖民主義的視覺遺產。總之,此展覽不僅回溯透景畫發展的歷史,甚至具有前瞻性的探討世界未來可能的歷史,展示的場景擺盪在真實與虛擬之間,真假難辯。


在同樣展期另一個主題展「形狀的夢」(Le Rêve des formes),因適逢富雷斯諾(Le Fresnoy)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成立20周年,該工作室與東京宮共同合辦了這次的展覽,合作製造一座想像的風景:恐怖的花園裡種植易腐爛、葉面發芽、彎曲怪異的有機體與扁平的剪影等等,各種被想像出來的形體。

 

Exhibition view of « The dream of form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Dora Budor, TO BE TITLED 1 ET TO BE TITLED 2,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ew Gallery (Paris)

Photo: Thomas Lannes

 

Exhibition view of « The dream of form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Dorothée Smith & Antoni Tri-Hoang, Saturnium,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Photo: Thomas Lannes 

 

Exhibition view of « The dream of form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Sylvie Chartrand, La Clepsydre, 200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hoto: Thomas Lannes 

 

Exhibition view of « The dream of form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Bertrand Dezoteux, Iron Maiden,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hoto: Thomas Lannes 

 

Exhibition view of « The dream of forms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Hicham Berrada, Sylvain Courrech du Pont and Simon de Dreuille, Infragilis,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Kamel Mennour (Paris)

Photo: Thomas Lannes 

 

藉由展覽「形狀的夢」讓藝術家和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他們在最新科學、數理、化學與科技中的研究與發現,透過納米科技、合成影像,3D掃描,立體光雕等,顛覆我們原有觀看的習慣模式,創造更多再現形體的可能性,呈現尚不可知的幾何形狀,以及築構人類的夢想:在未來複雜的生態系統中,人類會逐漸由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機器取代,也許將來會有某種物種可以存活。總之,這也是透過想像力預知未來的展覽,將現實結合想像,創造出各種幻想中的形狀,讓這些形狀訴說人類的夢。 

 

除了以上兩個主題展之外,另有兩位藝術家的個展也是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分別是加雷思.納農多羅(Gareth Nyandoro, 1982年生於非洲比基塔城)與哈伊翁.權(Hayoun Kwon, 1981年生於韓國首爾)。首次在法國舉辦個展的加雷思.納農多羅擅長彩繪在紙上,這次展出的裝置作品「聲望攤」(Stall(s) of Fame)創作靈感來自巴黎塞納河畔旁賣書攤販的箱子。他應用輕薄的紙張製作一尊尊與非洲政治、社會、體育相關的名人頭像,並將這些繪有頭像的紙,懸吊掛在類似塞納河畔攤販的書箱裡,當展開箱子時,這些隨風飄逸的紙,像似變成雕塑作品。

 

Exhibition view of “Stall(s) of fame”,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Sam Art Projects. Courtesy SMAC Gallery (Stellenbosch, Cape Town, Johannesburg) & Tiwani Contemporary (London)

Photo: André Morin 

 

在加雷思.納農多羅的作品中,呈現他在公共領域裡細微觀察商品交換的行為與社會互動的考察。他使用墨汁顏料在大量重疊的紙上,繪製來自周圍環境的生活場景。當納農多羅在空白紙張上描繪圖案時,他會用精準的筆觸,宛如切開並畫出一條狹長的邊緣線。這樣畫出切口的做法,就是要顯露出紙張內的顏色,從切口擴張由線交織而成的網。而在箱子裡隨風搖曳模糊的頭像,漸漸趨於抽象,隱喻這些人物的名聲,很可能只是一時的聲望,當箱子蓋上,隨即埋葬。

 

另一位展出者哈伊翁.權是2015年東京宮藝術獎得主,這次他將展覽取名為「捕鳥者」(L'Oiseleuse),是因為回憶起以前的美術老師丹尼爾(Daniel),哈伊翁.權曾經有一天,向他提議以「捕鳥者」稱呼一位在想像世界裡神秘的女人。身兼電影導演的哈伊翁.權,主要的創作脈絡是透過編導別人向他訴說的故事,以及將她曾經歷或想像的情況,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建構個人與集體的記憶。為了呈現真實記憶與夢幻行為之間的混淆,忠實見證與解讀幻想之間的差異,她藉由新技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藉此用來提問什麼是傳達,什麼是遺跡或沉入遺忘,此展覽的相關資訊請參閱網站連結。


綜合上述東京宮這檔四場展覽的內容簡介,看似彼此不相干,其實還是可以得知東京宮本檔展覽的主軸,主要呈現人類的想像力可以無遠弗屆,可以超越歷史,不但竄改舊有的歷史場景,透過想像力可以混淆過往與現今的生活型態,也可以創作當今不存在的未來生物,與借由幻想的物體形狀暗喻人類的夢,或是想像販賣名人的頭像以及杜撰個人或集體的歷史故事。這些展覽作品演繹著真實與虛擬之間的臨界處,充斥著當今人類的各種想像。

 

 
Exhibition view of Hayoun Kwon, « The Bird Lady », Palais de Tokyo (14.06 – 10.09.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lery Sator (Paris). Photo: André Morin 

 

本文授權自:非池中藝術網

 

 

【延伸閱讀】

上帝的建築師 安東尼 • 高第:誕生165週年大展

丹麥前衛藝術家私有化遊民 買家可24小時跟監

千人響應卡蘿扮裝節  人數可望破世界紀錄

關鍵字: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