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歲男童疑因「熱傷害」不治 避免中暑這時段不要戶外活動

上報快訊 2017年08月15日 10:30:00
夏天是熱傷害易發時節,民眾務必注意防曬。(資料照片)

夏天是熱傷害易發時節,民眾務必注意防曬。(資料照片)

全台連日高溫,一名5歲男童14日與家人前往澎湖旅遊時,疑因熱衰竭昏迷不治。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至13日為止,全台8月因熱傷害急診人次達322次,平均每天有25人因熱就醫,但未來一周全台天氣仍高溫悶熱,甚至可能出現37℃以上高溫;醫師提醒民眾,為避免熱傷害,每天應喝水2000c.c.,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勿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一旦出現頭暈、嘔吐等不適症狀,應速就醫。

 

據《蘋果日報》報導,該名男童與家人到澎湖旅遊,上午11時許從七美島搭乘快艇前往望安時,船才開出不到兩分鐘就嘔吐不止,船家趕緊折回,送往七美衛生所急救,但男童到達衛生所時已呈意識喪失狀態,昏迷指數僅有3、血氧濃度40-70%(正常值為90%),發燒38.5℃,雖立即給氧,並以肛門塞劑退燒,11時50分後心跳仍一直往下掉,即使不斷進行心肺復甦術及打強心針,還是無效,下午2時10分通報澎湖海巡隊艦艇馳援後送馬公本島,沿途繼續搶救,下午5時14分仍宣告不治。

 

衛福部也指出,台灣夏季各地出現的高溫,讓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幅增加,包括老人、嬰兒及幼童、病患、工作過勞者或運動者,以及體重過重者,都是中暑高危險群,需確實做好預防中暑方法;疾管署也統計,尤其每年的7至8月是民眾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為對抗熱傷害,民眾應牢記3撇步,多喝白開水、選對時地以及注意穿戴。

 

衛福部指出,民眾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翻攝自衛福部)

 

而熱傷害又大致可分為「熱衰竭」、「熱痙攣」以及「熱中暑」;其中,熱衰竭是人在高溫環境造成排汗過多,同時流失大量水分和鹽分等,病人會呈現頭痛、虛弱、無力、噁心、嘔吐、蒼白,嚴重時會躁動、休克,甚至昏迷;但患者中心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死亡的危險很低。

 

熱痙攣則是人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因鹽分流失造成四肢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在情況嚴重下若沒有即時處理,會引起呼吸肌肉抽筋,導致呼吸困難,少數案例甚至有死亡的風險。

 

至於臨床上真正符合熱中暑的病人很少,但其併發症多因此產生高死亡率,延遲治療的死亡率可高達80%;熱中暑容易引發的併發症有腦水腫、癲癇、昏迷、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衰竭、低血壓、肺水腫、呼吸窘迫症候群、肝功能受損、腎功能受損、橫紋肌溶解症等,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則是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老人、嬰兒及幼童、病患、工作過勞者或運動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等,都是中暑高危險群。(翻攝自衛福部)

 

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民眾,中暑初期,會身體感覺很熱、皮膚乾且發紅、體溫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民眾如果發生疑似中暑症狀,應儘速移離高熱環境,設法降低體溫,若情況嚴重則應儘快送醫處理。

 

中央氣象局也分析指出,8月以來太平洋高壓勢力偏強,午後雷雨不易降下,無法紓解高溫,各地高溫約在33到35度,其中,台北連續36度以上的高溫更是已達10天,是台北測站設站120年以來的新高紀錄,還可能達到37度以上;氣象局提醒民眾,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務必做好防曬措施,多補充水分以防中暑。(徐乙喬/綜合報導)

 

【編輯推薦】

375年一次的日全蝕讓全美瘋狂

17條地景小旅行 尋找桃園最美的風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