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評】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北歐人格教育風貌

李濠仲 2016年07月12日 10:35:00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電影海報(Brothers)。(翻攝自www.shortcutnorge.no)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電影海報(Brothers)。(翻攝自www.shortcutnorge.no)

阿絲洛霍姆(Aslaug Holm)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間,和我居住在挪威的那些年有部分重疊,因而片中幾幕場景,確實讓人倍感親切。原本我以為,那是因為腦海中過往怡然自得的北國生活,隨著眼前熟識的畫面再一次滾滾泛起,我才會為這悠悠記述的影像版家書那般悸動。沁涼的海濱、紅褐色的木製船屋、鋪枕在市區巷弄間崎嶇不平的石磚路、年代久遠的維多利亞式公寓建築,及至覆滿全城的靄靄白雪,還有挪威人那特有的彈舌發音,皆與我斯堪地那維亞流寓歲月的回憶若合符節。

 

 

直到電影謝幕的數小時之後,我才漸次篩洗掉一段自我陶醉的異域風情,以一個規規矩矩的觀眾,重新回味這部紀錄片的過程點滴。我發現,那反倒令我獲致了直接從它而來的感動。

 

 

阿絲洛霍姆將兩個兒子十年來的成長,濃縮表現在這一百分鐘的紀錄片裡,而又不至遺漏任何有意義的環節,每一處,且還折射出我對北歐社會關於人格教養的真摯讚許。他們教導小孩學習尊重他人的方式,看似是以率先尊重自己的孩子為開端;和子女之間縱有價值差異,父母倒也不會以其權威地位迫其就範;他們視子女為獨立的個體,顯然打從小孩出生的一刻就打算這麼做;學校教育重視每一名學員,並非如牧羊般地以制式的條規對其指揮號令。這是我純然以一個台灣父親的角度,在看完這部略帶抽象、隱晦表現方式的紀錄片後所接收到的訊息。阿絲洛霍姆十年累積而成的作品,其間深遠的寓意當然不僅於此,觀者也將各有所獲,但無論如何,我相信它已間接透露出足以代表眼前這座新興王國的文明養分。

 

 

在一個均質性極高的社會,阿絲洛霍姆一家,確實就如同我在挪威那段時間所認識的許多挪威家庭。比方說,他們的確會要求自己的子女去思考生命中關於「存在」的問題(電影中提及的一段對白),儘管那是近乎哲學層次的探究,但也許他們認為少不更事的子女,必然在中學階段(十四、五歲左右)就得學習自我解惑。於是,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挪威人的傳統成年禮,會是在他們十五歲生日那天就盛大舉行。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