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現場:真正的閱讀 才會讓人強大

呂佳穎 2017年09月19日 07:00:00
文言文的美和意境,需要學習體會,如果只停留在背註釋和翻成白話文,學生對文言文的距離感和厭惡只會與日俱增。(攝影:陳品佑)

文言文的美和意境,需要學習體會,如果只停留在背註釋和翻成白話文,學生對文言文的距離感和厭惡只會與日俱增。(攝影:陳品佑)

文白之爭,你挺哪一個?

 

在回答之前,或是要想要爭個面紅耳赤前,請先看看美國的語言教育。

 

我的孩子剛來美時,大的剛要升小三,會簡單的英文問答,像是「What’s your name?」之類的 ; 小的要上小一,則是會把26個字母唸完,但是無法書寫完整。

 

一晃眼,兩年過去了,他們皆溝通無礙,也能夠閱讀文本,大的甚至能夠閱讀青少年版的小說。

 

回想剛來的前半年,母子三人天天都是苦瓜臉,因為學校根本沒有課本,這讓習慣台灣教育方式的我們,頓時覺得沒有依據,很沒有安全感。而孩子拿回來的課表,只有數學、Social Studies(有點類似我們的社會課程)、Science、Reading,沒有所謂的英文課(像我們的國語、國文)。

 

這樣的課表,讓我疑惑美國的孩子,到底是如何學習自己的語文的?

 

「他們的英文怎麼辦,請問有課本嗎?」我在一對一的親師會時,跟老師詢問。老師則是詫異的回,「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學英文,每堂課都會用到啊!」老師看我的表情,彷彿我是外星人。

 

至於課本的問題,老師則是略過,根本沒有想要回答的意思。老師接著說,現在只要請孩子多說、多聽,先交朋友就好。但是每天回家,至少要閱讀15分鐘,什麼樣的書都好,甚至只是一篇短文,或是廣告單也行,因為只要習慣了閱讀,之後不管學什麼,都快!

 

每天都要閱讀,老師不是只有說說而已!每個月月初時,都會發一張閱讀記錄表回來,要孩子把每天看的書名、和看多久,紀錄下來,還要家長簽名。也就是說,這是每天的功課,但是你沒做也不會怎樣,老師根本不會罵你。

 

學習獨立寫作

 

很多人都說美國是小孩的天堂,因為沒有作業,有時甚至只是一張A4的數學練習題,每天除了玩、還是玩。但是真是如此嗎?

 

一開始我的確這麼覺得,但是時間一久,驚覺不對勁。因為課業是輕鬆到讓你會害怕,如果人家的教育如此鬆散,怎會成為世界強國?不管是在民主的進步觀念、抑或是在科技發明上。

 

美國希望透過廣泛閱讀,從中教給孩子的責任觀念和邏輯思辯,由於非常強調自動自發,因此很容易就被僵化體制給制約的我們忽略。

 

很快的,我的小兒子,升上了三年級,拿回來的課表(右下圖/作者提供),一個早上都是Reading和Writing,到了下午才是數學、和Social Studies,放學前則還要上Independent Writing獨立寫作。

 

什麼是獨立寫作?就是要寫出你對事情的看法,和讀書心得,甚至要試著去解釋你閱讀過的書,作者爲什麼要透過這樣的角色配置,來傳達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孩子的老師,希望教會孩子怎麼看書,而不是翻書。而他們的選書類別,其實什麼都有,有小孩版傳達思想的人物傳記,也有輕鬆詼諧的日記書。


原來語文的聽、說、讀、寫,在美國是同時進行的,而且不管你的母語是不是英文,都是如此!而人家的語文教育,包含每一個學科,也講究從生活中出發,並且重視培養思考的能力,比如說明明是數學的加減乘除,拿回來的作業,不是只要你算出答案,而是要你用「文字」解釋,為什麼要這樣算!

 

這麼一來別說孩子不習慣,大人更是不習慣,因為完全顛覆我們對教育的印象!

 

「閱讀」永遠擺第一

 

如果孩子把老師不厭其煩叮嚀,要「每天閱讀」的這件事,當作耳邊風的話,到了中學馬上就會嘗到苦果,因為不管哪一個科,都要寫 ,而且這個「寫」,不再只是簡單回答的問答題,而是必須要有細節佐證論點的申論題!

 

而小學老師,為了不想孩子以後痛苦,除了叮嚀孩子,其實也會轟炸家長,因為給你的通知單,永遠把「閱讀」這件事寫在第一項,而且沒有一次例外!

 

我的孩子還在念小學 ; 友人的孩子則已經上了國中和高中。

 

上國中的那個,前陣子看的書是「White Fang」(台灣也有出版,譯作白牙),這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作品。傑克.倫敦筆下的白牙,是一隻帶有狗血統的狼,牠出生在大荒野中,想當然爾,「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白牙從小就要會。之後,白牙的媽媽,帶著牠和人類相遇,白牙有過三個主人,有印地安人、有殘酷的男人、也有充滿愛的男人。每個主人,都給白牙帶來不同的生活體驗,因而塑造出白牙不同的個性。

 

書裏的白牙從乖僻 ; 變身到殘暴的戰鬥狼 ; 再到幻化成會因為感受到愛,而去救人的狼,當中的百轉千折,讓一個國中男生讀得津津有味,也明瞭到「善」的那一面要如何被激發,以及就算面對惡劣環境時,該拿出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

 

這是他的課外書嗎?不,這是學校老師上課用的書,而這就是他的英文課。

 

白牙,他們全班看了大約一個月。過程中,老師先導讀,也講解寫作方式,這時就會上到文法,和字詞的用法,之後就是同學們分組討論,講心得、講看法,贊成的或反對的都行,只要能夠找出論點來支撐 ,最後是將討論的內容,書寫成報告或是海報!

 

那我們國中都在唸什麼

 

而一學期不是只看一本書,而是至少5、6本。試想一下,如果小學的時候,沒有培養廣泛的閱讀習慣,到了國中時,要如何寫這樣的讀書報告?這已經不是只有詞窮的問題而已,而是根本無法,也不會思考,只能腦袋空空的面對書本。

 

而除了看書,老師也會發短文。另一個同齡的女生,拿回家的一篇文章,開宗名義就說女生天性容易緊張,甚至膽小。然後場景就變成一場在花園裡舉辦的宴會,一群人在花草間說說笑笑,好不快活。

 

突然間,女主人感覺澎澎裙下的腿,有一股涼意輕撫而過。女主人不動聲色,默默地招來園丁,要他拿好鋤頭,守住長桌的另一端,沒多久,就打死了一隻毒蛇。文章在此打住,下頭的問答題是這篇文章在說什麼?你的看法又是什麼?女生是否就是膽小?是或不是,都需要舉證支持自己的論點。

 

那天,女生的媽媽,跟我聊起這些 ; 我說,那我們國中時在唸什麼?

 

來美之後,我在中文學校教中文。’

 

這個中文學校的孩子,都是之後會回台灣的,他們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才來美國,並不是移民,因此中文學校的教材跟台灣同步。去年我教七年級,也就是國一,教材用的是康軒版,裡頭的選文,有白話文,也有文言文,但是白話文居多,像是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朱自清的〈背影〉、張騰蛟的〈那默默的一群〉....,這些當然都是好文章,也都能夠導引出思辯的能力,就看老師如何引導,但是沒那麼容易。

 

這些白話文,整體來說選材不夠多元,大都集中在忠孝節義,就算是詩詞也都充滿懷念故鄉的家國情懷,要不就是送別。像是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會不會讓人以為,這些大詩人的作品,全部都跟思鄉和送別有關

 

其實我小時候的課文,就唸過這些詩詞,這沒有不好,只是為什麼都只選跟懷鄉有關?這說明那個時代背景下,選文人心中的憧憬或是傷感。只是現在時代變了,選文的人,怎麼還是沒有改變?

 

文章不是只能懷鄉

 

而美國的高中,老師上課帶著看的書,是有著更多的社會問題和價值觀的論述。像是美國女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的小說「To Kill a Mockingbird」,台灣翻成梅岡城故事。

 

梅岡城故事,講的是6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南方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這本書曾獲得普立茲獎,也被翻拍成電影。同樣的,跟國中一樣,老師在課堂上,會看完一本後,接著下一本,一樣要討論寫報告。

 

總的來說,美國的語文教育,很重閱讀,而且從自身的生活、和歷史軌跡中出發,由淺入深,但是要傳遞的基本價值不變,而且是慢慢地加深、加重。除了帶領學生了解修辭技巧外,還要有價值觀的形塑,這是語文教育,也是人生教育。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文白之爭,還覺得調降文言文比例,就是要去中國化?要搞獨立嗎?重點應該是我們到底要讓孩子學什麼吧!文言文的美,和那意境之深,當然要去體會和學習,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背註釋,和翻成白話文而已,再加上選文的類別差異不大,學生對於文言文的距離感和厭惡,只會與日俱增。在這樣的情形下,就算把文言文的比例調成百分之百,孩子的中文程度也不會變好,因為他們只是背書機器罷了!

 

文學為何有古典和現代之分?為何語文的學習,要聽、說、讀、寫並重,才能讓使用的人有靈魂?從這樣的角度看文白之爭才有意義,而不是無限上綱的統獨的意識形態,這樣太無聊!

 

※作者為台灣媒體人/目前旅居美國

 

【編輯推薦】

中國二胎化政策有望緩解人口老化?


【延伸閱讀】

●答張大春─「床前明月光」如何桎梏民主

●楊翠:跳脫統獨論爭 你還會主張「文言文」一定要多過「現代文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