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類型、多元敘事的「怪片」舞台:記2017馬賽影展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7年09月22日 17:09:00
(TIDF提供)

(TIDF提供)

一出馬賽聖查爾斯車站,湛藍的天空和城市的街道便在眼前延展開來,馬賽影展紅色的路燈旗在不遠處飄揚著,開闊的景色讓人一到馬賽就喜歡上這座城市。馬賽位於法國南方,濱臨地中海,城市裡有許多來自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人,沿街都是中東料理,連棍子麵包吃起來都不那麼「法國」。混和著法國與阿拉伯風情,加上總是晴朗的天氣和碧藍海景,馬賽展現出豐富又具生命力的色彩。

 

不只是城市,馬賽影展也一樣奔放。馬賽影展以放映「怪片」著稱,幾乎每一場放映結束出來大家的對話都是:「剛剛那部影片如何?」「有點怪。」馬賽影展原以放映紀錄片為主,近年來打破類型的界線,像今年的焦點導演是被稱為「美國B級片之王」的羅傑科曼(Roger Corman),影展放映了19部由他執導或監製的電影,本屆影展的開幕片也選映他的《死亡化裝舞會》(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高齡91歲的導演更親自出席影展,舉辦大師講堂。其實羅傑科曼的作品和紀錄片類型完全搭不上邊,由此便可看出馬賽影展著重的絕非類型,而是強烈的創作風格。

 

(TIDF提供)

 

「每部影片都是一場旅行。」(Each film is a journey.)馬賽影展開宗明義地表示,他們希望能開發並介紹給觀眾不一樣的電影形式。除了大量放映跨類型(劇情、紀錄與實驗)影片,馬賽影展也特別關注與當代藝術跨界匯流的作品,無論是非常個人、非常風格化的作品,或是放映中觀眾紛紛離席、甚至影展策展人Jean-Pierre Rehm自己都說看不懂的電影,在馬賽影展都有舞台。在這裡,你可以遇到許多充滿熱情的創作者,或許你看不懂、不喜歡他們的作品,但絕對感受得到豐沛的創作能量。

 

馬賽影展的選片多元而奔放,今年入圍馬賽影展的台灣影片《錢江衍派》也屬較為跨界的作品。《錢江衍派》是一部由四個年輕人與他們的父母共同完成的電影,他們將文學作家施明正的白色恐怖經歷改編為劇本,邀請父母飾演80年代的異議份子。父母們一開始試著演出他們想像中的異議份子,漸漸地在拍攝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故事帶入角色之中,成為各自生命經驗的回顧與反思。這部紀錄與劇情交錯、影片本身即為一種「行動」的作品,在馬賽影展「肖像的故事」單元中放映,獲得不錯的迴響。

 

(TIDF提供)

 

不過,馬賽影展中最受歡迎的還是法語片。許多法國導演的年度重要作品都會在馬賽影展播映,今年包括Philippe Grandrieux、Pierre Creton、Jean-Charles Fitoussi、Nicolas Klotz等導演,他們的新片《Unrest》、《Va, Toto!》、《Vitalium, Valentine!》、《La Frontière Brûle》分別在法國競賽與國際競賽單元中播映,每場都幾乎滿座。比較可惜的是部分法語片沒有英文字幕(且手冊並無標示),映後座談也都沒有英文翻譯,非法語系觀眾難以深入了解這些作品和創作意念。

 

除了影展放映,馬賽也有市場與培訓活動,包括FIDLAB提案會與FIDCAMPUS馬賽電影學院。FIDLAB提案會在馬賽影展期間舉行,為期二日,不同於IDFA Forum、Hot Docs Forum等國際上主流的提案會,FIDLAB沒有採用7分鐘提案、8分鐘問答的模式,而是讓每個提案有15分鐘的時間自由運用,有些提案者簡單開場之後就放映近15分鐘的片花,有些提案者在講述的同時放映以前的作品片段,聽說也曾有提案者邀請到被攝樂團、直接舉行15分鐘的現場演出。FIDLAB自2009年開辦,歷年入選的提案共有91個,其中56部已經完成,在柏林、坎城、鹿特丹等國際各大影展首映。

 

(TIDF提供)

 

FIDCAMPUS則是從2013年開辦,一開始鎖定地中海地區的電影相關學校/科系合作,逐年調整後不再限定相關科系,只要是新銳導演皆可報名;同時地域限制也逐漸放寬, 2016年起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每年推派台灣新銳導演參加,明年則預計向全世界開放。台灣導演鄒隆娜和蘇弘恩,分別以劇情短片《阿尼》和紀錄片《靈山》入選今年的FIDCAMPUS。FIDCAMPUS和FIDLAB這兩項活動,負責策畫的人員同時是影展的選片人,所以無論是FIDLAB的提案和新銳導演的選擇方向,都和馬賽影展的選片方向一致,涵括跨類型與當代藝術的領域。

 

台灣導演鄒隆娜(左二)及蘇弘恩(右二)入選本屆馬賽影展電影學院(FIDCAMPUS)。台灣影片《錢江衍派》則入選影展「肖像的故事」單元,左一為導演之一李佳泓(TIDF提供)

 

馬賽影展的放映與活動場地約有十個,除了戲院之外,最主要的場地是在港區的MuCEM(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和Villa Mediterranee(地中海別墅)兩個博物館。MuCEM是一個立方體建築,以玻璃和網面片狀混凝土結構為外牆,讓整個建築都充滿陽光和海景;Villa Mediterranee則是一個「ㄈ」字型建築,下半部在海平面之下,上下結構中間形成一個「水廣場」。這兩個建築物本身極具特色,而且和地中海的地景文化連結性高;建築物內除了多個放映影廳,更有腹地做各種活動、展覽,也有書店、咖啡廳、餐廳供觀眾遊憩交流,讓影展不需要用過多的視覺輸出做裝飾,就能輕鬆打造影展的氛圍與環境。

 

馬賽影展放映場地之一:MuCEM(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TIDF提供)

 

馬賽影展放映場地之一:Villa Mediterranee (地中海別墅)(TIDF提供)

 

馬賽臨海,陽光炙熱,城市裡各式各樣的活動,影展期間又適逢法國國慶,好處是影展的氣氛相當輕鬆,壞處則是讓人有一種懶洋洋的感覺,只想要一邊曬太陽一邊看海,不太想進戲院。或許是考量到這樣的條件,馬賽影展也舉辦戶外露天放映的活動,包括開幕典禮和一場音樂表演(其實連音樂表演的類型都很怪)結合音樂紀錄片《Stop Making Sense》的放映,都在離市區較遠的露天劇場Theatre Silvain舉行,同時容納二千多名觀眾,大家在海邊夕陽下一邊喝啤酒、一邊看電影,甚至隨著音樂起舞,是相當不同的觀影體驗。

 

(TIDF提供)

 

這次在馬賽影展遇到了來自德國萊比錫紀錄片與動畫影展(DOK Leipzig)的友人,他表示自己已經連續三年到馬賽影展觀摩。由於馬賽影展的選片風格和其他紀錄片影展迥異,我們問他是否能找到適合DOK Leipzig的影片,他說其實不多,但即便如此,卻仍深受馬賽影展吸引。雖然馬賽影展選片的方向和TIDF也不盡相同,但是其自由和跨界卻帶給我們很大的刺激與想像,許多影片的敘事出乎意料,電影語言和美學展現多元的樣貌,也讓我們思考,一個紀錄片影展的策展,其實有更多可能。(文╱吳凡)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