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羅興亞人現場】只有天真的孩子還能笑看眼前這座活墳

李濠仲羅佳蓉 2017年09月25日 07:00:00
此地人間苦難,絕非常人可以承受負擔,唯有天真的小孩居然還笑得出來。(左為哈旭,右為亞旭/攝影:李濠仲)

此地人間苦難,絕非常人可以承受負擔,唯有天真的小孩居然還笑得出來。(左為哈旭,右為亞旭/攝影:李濠仲)

子彈劃過麥丘拜(Mdjubair)的左臂,害他重摔一跤折斷了手,他知道緬甸軍人對住在若開邦的羅興亞人向來敵意莫名,但完全沒料到今天居然會朝手無寸鐵的他們開槍。他忍痛起身,跟著左鄰右舍朝同個方向狂奔而去。

 

1個月後,他蹲坐在孟加拉南邊烏切亞(Ukhia)難民營一處帳篷外,他還是沒搞清楚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今天會被政府以這種方式逐出家門。

 

1個月過去了,麥丘拜還是沒搞清楚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攝影:李濠仲)

 

麥丘拜的營帳下方不遠處,住著兩家12口人,他們極其感謝真主阿拉賜福,因為在這波搏命逃亡之旅中,從頭到尾無一人送命。

 

但其中一名年逾6旬的老太太艾美拉美(Amirahmed),逃跑時不慎被樹枝割破肚皮,起初因為難民營醫療物資不足,無法替她包紮治療,如今不遠處雖然已有國際移民組織(IOM/OIM)為大家臨時架設了救助中心,她卻和正裹著石膏靜觀其變的麥丘拜一樣,虛弱得沒有力氣走出營帳外前往接受治療。

 

麥丘拜幸好才22歲,正值青壯,肚皮流膿的艾美拉美健康狀況就很難讓人樂觀了。

 

艾拉美拉和她的家人。(攝影:李濠仲)

 

孟加拉雨季將屆,正邁入乾季,偏偏晴朗炎熱的天候並不是上天的賀禮,接下來難民區的羅興亞人,另外得面臨蚊蟲病毒的侵擾。眼前景象多是老弱殘兵,大家的健康威脅才正要開始。

 

羅興亞人不是我們子民

 

此地斷手、斷腳的又豈止麥丘拜一人,生瘡流膿的也非僅有那名老婦。國際媒體CNN、BBC、abc、半島電視台、路透社、美聯社…...,大家各憑本事從烏切亞至今發出多少讓人不忍卒睹的畫面和故事,沒有一則報導,沒有一張照片是「假新聞」、「假事件」,那麼,緬甸政府的決絕,唯一清楚說明的就只有一件事:「羅興亞人不是我們的子民。

 

孟加拉軍方24日在烏切亞架起「難民營」標示,意味正式建置難民營。(攝影:李濠仲)

 

烏切亞難民營初期之慘,緬甸政府已是無動於衷,今天國際救援著手建置,孟加拉軍方也開始正式布署整頓,1萬4000頂遮棚已經分送到烏切亞難民營區,當地主要報紙每天都以難民議題為頭條,緬甸政府的態度,則彷彿是大家被搞得人仰馬翻、雞飛狗跳,全都是被這40多萬的羅興亞難民所愚弄,而難道其中加計孕婦、哺乳中的母親和5歲以下小孩共5萬5千570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也是這場「騙局」的同謀?

 

聯合國轄下多個救援組織,近期已紛紛趕至孟加拉南方柯克斯巴札爾縣周邊的難民區,醫療、食物、用水的供給仍是緩不濟急,不僅難民的集散地分布極廣(總計有12處難民區,光是烏切亞難民區就廣達2000英畝),最麻煩的是,救援團體同時得在基礎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的環境中疲於奔命

 

國際救援團體得在基礎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的環境中疲於奔命。(攝影:李濠仲)

 

今天,羅興亞人的生命是自己的,命運卻完全掌握在別人手裡。

 

在局勢尚未改變之前,他們自我營救的方法,就是每當有外國記者走進,他們就會一窩蜂將其團團包圍,不斷復述這1個多月來不曉得已經說過多少次的逃亡故事,那是一種熱切希望自己的悲慘遭遇被外人知道的渴望。我們就這樣不斷地被邀請到各個破敗的營帳內聆聽他們隔岸家鄉的災情。

 

麥丘拜如此,艾美拉美如此,好像肉體上嚴重的傷勢對不幸淪為「難民」的他們來說,都成了枝微末節。

 

接受訪問,是羅興亞難民(穆達魯)向外人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攝影:李濠仲)

 

我們原本只是想探詢站在路邊的穆達魯(Mdabdulla,一名逃難而來的羅興亞人)此刻心情轉折,低頭紀錄的空檔,猛然抬頭一看,眼前早已擠滿他的同行夥伴。

 

請別忘了這裡還有我們

 

他們會為了取糧在物資卡車前聚集,會為了取水大排長龍,今天一樣會為了能和外國媒體多吐露兩句湊上前去。他們不跟你討錢,不會向你索物,他們更像是遭逢天災地變有幸劫後餘生的受災戶。

 

對他們來說,最為驚恐的逃亡時期應該已經過去,現在他們最擔心的,大概就是外面的世界居然會忘了地球的一隅還有這群人

 

沒有人該被這世界遺忘。(攝影:李濠仲)

 

穆達魯說,等到若開邦局勢穩定了,他就會回去,總要想辦法重建已經被焚燒殆盡的家,身旁其他人立刻有志一同、齊聲附和。可以想見,這段時間以來他們腦袋裡存放的,原來都是過時且稀薄的資訊。

 

如果他們真的知道緬甸政府的反應和態度,還有可能再抱持重建家園這浪漫的夢想?而就算外人不諱言明白轉述了關於緬甸政府的立場,他們則至多停頓兩秒,然後又會繼續自我編織我要回家的夢

 

站在穆達魯身邊的洛胥曼(Rashiame)就稍微務實多了,他說,對他來講,現在每天只要有東西吃就夠了

 

羅興亞人認為烏切亞難民營是暫時的,緬甸政府卻希望它是永遠的。(攝影:李濠仲)

 

不過,我們也無需以為難民營裡只有汗水和淚光,他們雖然正陷在過去和未來的凹口動彈不得,你偶而還是能撇見有人嘴角輕微上揚,這些人至少還沒完全忘記該怎麼笑,當然,多數是出現在少不更事的小孩臉上。

 

烏切亞難民營外緣,兩個分別同為8歲的羅興亞小孩哈旭(Hashim)和亞旭(Yashis),像擺攤一般,把撿來的細竹截斷堆在因陋就簡的木桌上,細竹的汁液甜中帶甘,他們以此作為對外出取食、汲水的大人們的犒賞。

 

只是,我們看到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他們自己咀嚼得津津有味。

 

天真的孩子彷彿難民營裡的點點星光。(攝影:李濠仲)

 

問他們是在做什麼生意嗎?他們的反應,先是如同所有這般年紀小孩看到外人造訪時會有的靦腆與尷尬,而後是傻笑。問他們做這件事開心嗎?他們說,是啊,我們很快樂。逃難的時候怕嗎?怕。有哭嗎?我們沒有。

 

烏漆夜空中的點點星光

 

明明是大白天,偌大的烏切亞難民營,倒像是籠罩著無盡無邊的黑夜,所幸還有一群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他們讓自己宛如夜空中的星光點點。

 

此地人間苦難,絕非常人可以承受負擔,唯有天真的小孩居然還有辦法創造自得其樂的遊戲。只是,若開邦羅興亞人地位處境未能改善,這些孩子長大之後,還能笑笑地看著眼前這座活墳?

 

關鍵字: 羅興亞 難民營 緬甸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