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未完成音樂會的隱憂與現實

張宇韶 2017年09月26日 11:20:00
北京應該思考兩岸關係的現實差距,特別是台灣青年對於「中國品牌」的認知與感受。(翻攝自網路)

北京應該思考兩岸關係的現實差距,特別是台灣青年對於「中國品牌」的認知與感受。(翻攝自網路)

一場名為「中國新聲音」的演唱會,何以在抗爭過程與流血結果下嘎然而止?其中必然有行動者與結構面交織而來的複雜問題。

 

簡單來說,行動者涉及的是柯文哲與北京在兩岸關係中的盤算,激進學運與紅統團體之間難以化解的對立情緒,還有考慮欠周延的台大與市府行政單位;結構則是日益惡化的兩岸民間社會交流的氛圍。在這幾個「偶然」與「必然」因素的撞擊下,遂產生了這個後果。

 

對北京合理的政策選項

 

就柯文哲與中國而言,今年台滬論壇應該是彼此各取所需的結果。柯文哲之所以紅藍綠之間擁有政治籌碼與發言權,憑藉的是超越黨派的身份與高人氣網路鐵粉的支持,這股力量在世大運閉幕式的演講達到最高潮。對於北京而言,由於民進黨兩岸關係現狀的立場沒有妥協跡象,再加上國民黨始終停留在低盪的狀態,若要有所作為,則有「三中一青柯文哲化」的切入點。其中,讓務實靈活的上海涉台單位,透過流行文化的形式推動交流,達到習近平近期談到的兩岸社會融合,應是合理的政策選項。

 

從一般社會大眾與年輕人的角度思考,如果只是一般中性商業表演行為,即便主辦單位與音樂人存有中國背景也無可厚非,因為類似活動已在台灣行之多年,這也是兩岸民間交流的一環。

 

關鍵就在於北京由上而下而下的政治運作,及其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統戰作為,無形之間觸及青年世代的神經末稍。雖然透過其官方外圍「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作為活動窗口,但舉辦的形式與場地仍有濃厚的官方斧鑿痕跡,這可從市府文化共同掛名協辦單位,以及活動舉辦時機、名稱與場地看出一些端倪。

 

為何選在民進黨全代會當天

 

為何必須選擇時間就剛好是民進黨全代會當天?場地必須是台大校園?為何名稱是「台北市台灣大學」?難道這些就沒有其他替代方案。這些偶然,反成了造就政治運動能量的口實。

 

對於市府與台大校方來說,對於舉辦這類活動的低政治敏感度也令人匪夷所思。在活動舉辦前,學運活躍份子已在網路群族進行政治動員,按過去這類反中運動伴隨的必然是統派團體的反制,這從其法輪功與香港民主人士的暴力攻擊得到解釋,校方與警政單位豈無情資蒐集以及部署預防性的沙盤推演。這些政治與行政責任,都不是柯文哲事後一句「沒疏失」可以迴避的。諷刺地說,綠營人士已經私下揶揄柯文哲:「是否有把這個活動規劃如實送交國安會」?

 

學生手段是否適當

 

平心而論,學生的透過癱瘓/佔領活動的手段突出公共事務荒謬性有其邏輯,因為這一直都是太陽花學運與公民不服從的特質。但若冷靜觀察,就會發現這個運動存在某性質與訴求上的盲點,更涉及手段是否適當的問題。

 

這究竟是一場自發性的校園權益抗爭還是政治團體動員的活動?如果是後者,以高張力的政治運作反駁另一種形式政治干涉豈不陷入「套套邏輯」,用老共階級鬥爭的話來說,這是「扛著綠旗砍綠旗」(拿民主來反民主)。換言之,學生若要突顯荒謬本質,其陳抗的對象應該是校方與市府,手段越激烈反而得到輿論的支持,因為這個運動的標的擁有高度正當性,不論其高舉的學生校園權益、台灣的主權地位或是扭曲的兩岸關係。

 

另一方面,這本是讓中國官員與音樂人士觀察台灣民主,認清兩岸制度差異的機會之窗,然而手段與目標之間的混淆以及激烈上綱的政治行動,演變成為對參與者的情緒宣洩,這種身份歧視與暴力性質不僅使其失去道德高度,也點出行動者在認識論與組織上的困境。

 

可以在北大清華辦嗎

 

至於統派團體的暴力作為,無須過多的理性批判分析,人為的辯解或焦點轉移都存有不正當的政治動機。面對統促黨與愛國同心會的慣犯行徑,視而不見的姑息只是彰顯公權力的軟弱與刻意缺席,這不是法治國家該有的作為。


最後,北京應該思考兩岸關係的現實差距,特別是台灣青年對於「中國品牌」的認知與感受。其實可能從最簡單的問題思考,如果台灣獨派青年想在北大、清華或復旦舉辦「台灣新聲音」的活動又將如何?如果答案不言而喻,心靈契合與社會融合從何而來。

 

此外,柯文哲這張牌應有其時效性,如何設定退場機制,長遠而言是必須面對的現實。至於激進紅統團體,其代表性與認同度在台灣極低,其荒謬暴力作為只讓兩岸衝突加劇而已,除非北京刻意操作分化與衝突!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