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中國新歌聲》事件中兩岸關係的變與常

朱政騏 2017年10月06日 00:00:00
台灣社會內部統、獨極端化力量的成長,以及網路上兩岸人民衝突的累積,可能令數十年所形成的兩岸關係結構內爆而崩潰。(資料照片/李昆翰攝)

台灣社會內部統、獨極端化力量的成長,以及網路上兩岸人民衝突的累積,可能令數十年所形成的兩岸關係結構內爆而崩潰。(資料照片/李昆翰攝)

《中國新歌聲》在台大田徑場舉辦音樂會,演變成流血衝突。事後,台大校方、台北市政府都有針對這起事件進行專案調查,媒體與網路鄉民也高度關注,各方都希望能釐清事件的來龍去脈與疏失,追究責任並要求改進。

 

我們將視距稍微拉遠,會發現這次的衝突,和1994、1995年間全民、藍天計程車隊的衝突;以及新思維電台與其他地下電台的矛盾,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當時的統、獨之爭有很明顯的省籍情結,而且主要動起來的社會力,是不滿國民黨的威權統治。

 

那時距離開放老兵返鄉還不到10年,兩岸的交流互動有限,所以儘管衝突的規模和程度遠高於此次台大事件,不過對兩岸關係的衝擊不大,屬於台灣社會內部民主化過程中的一環。然而,此次台大事件,舞台下就坐著上海市台辦主任李文輝,更不用說在網路上兩岸鄉民的針鋒相對,這些都會直接衝擊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數十年來,氣氛或許有好有壞,路徑可能起伏周折,但是基本的互動架構未曾改變。

 

美國自1980年代就聲稱以「一個中國政策、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處理兩岸政策;台灣自蔣經國1987年開放探親,乃至李登輝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及蔡英文的「維持現狀」,用字遣詞或有不同,內涵也有些許差異,但皆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依歸,不曾因人而異。中國大陸方面,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亦未有改變。

 

既然如此,兩岸之間應該是沒有什麼變化的穩定發展,何必杞人憂天?其實此次台大事件凸顯了兩岸之間產生的新變數,有可能造成兩岸關係的質變,進而改變兩岸間的互動架構。其一就是台灣內部日漸極端化的統派和獨派勢力,這兩派力量都否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甚至是以摧毀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目標,手段上也都同樣是鼓吹暴力,或至少是不堅持非暴力手段。

 

另一個變數則主要是在網路上「天然獨」與「必然統」(這個自我命名就是衝著「天然獨」叫陣而來)的衝突。這和開放探親、觀光而造成的摩擦不同,探親、觀光的摩擦是來自於發展程度、社會習慣上的差異;「天然獨」與「必然統」的衝突,卻是高度政治性的分歧,很多根本沒有實際交流經驗的人,已經累積了滿滿的敵意。因此,只要一張「台北市台灣大學」的烏龍海報,在網路上立刻可以星火燎原;只要有人(那怕是退休之人)說要「武統台灣」,馬上也會贏得掌聲,廣被引用來「警告彎彎」。

 

兩岸關係基本的互動架構不僅是美、中、台當局的決策,更重要的是藉由兩岸人民數十年來以具體交流、實踐出來的成果。不過台灣社會內部統、獨極端化力量的成長,以及網路上兩岸人民衝突的累積,卻可能令數十年所形成的結構內爆而崩潰。拉大視距,看兩岸關係的變與常,既讓人欣慰,也令人憂心。

 

※作者任職財團法人陽信文教基金會/台灣新動力智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