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諾貝爾獎】作品連結現實與虛幻深淵 石黑一雄獲文學獎殊榮

簡嘉宏 2017年10月05日 22:13:00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照片:湯森路透,後製:潘世惟)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照片:湯森路透,後製:潘世惟)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得主於瑞典當地時間5日下午1時(台灣時間5日晚間7時)揭曉,由現年62歲的英國籍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獲此殊榮,他將獨得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00萬元)的豐厚獎金。

 

評審團認為,石黑一雄的小說中「蘊含豐沛的情感力量,揭開吾人在現實世界與虛幻無底深淵的情感需求連結(who, 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獲頒本屆文學獎實至名歸。

 

石黑一雄1989年出版的小說《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曾於1993年改編為同名電影,他也成為繼1968年的川端康成,以及1994年的大江健三郎後,第3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裔作家。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湯森路透)

 

回憶、時空、自我錯覺

 

獲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石黑向《BBC》表示自己「受寵若驚(flabbergastingly flattering)」,但隨後他指稱「這是份極具意義的榮耀」,認為自己追隨偉大作家的腳步,獲獎是對他至高無上的讚賞,更企盼自己獲獎能成為改變世界的正向力量之一(a force for something positive in the world)。

 

石黑一雄5日於英國倫敦寓所外受訪。(湯森路透)

 

1954年,石黑一雄出生於日本長崎縣長崎市,5歲時因父親工作關係,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就讀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時主修哲學與英國文學,後於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EA)取得「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碩士學位。

 

石黑一雄1981年開始從事創作,翌年的首部作品《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於英國文壇初試啼聲,並獲「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霍特比獎(Winifred Holtby Prize)」,他也於同年取得英國國籍。

 

 

1986年,以二次大戰後1名日本長崎老畫家角度審視日本軍國主義為主題的小說《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出版,為石黑贏得當年英國的惠特貝瑞圖書獎(Whitbread Book Awards),更從此奠定他往後作品的風格特色:回憶、時空與自我錯覺(self-delusion)。 

 

石黑於1989年出版的作品《長日將盡》同年獲得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並於1993年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英國硬底子男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與英國氣質女星艾瑪湯普遜(Emma Thopson)共同演出,兩人精湛的演技將作品中男女主角間隱晦曖昧的情愫表現得淋漓盡致,此片獲1994年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8項提名。

 

 

 

音樂敘事、促狹、象徵

 

身為移民作家,石黑卻難能可貴地利用日本民族細膩筆觸承載主人翁心中流轉的情感,所著的前6部作品中處理情感時總是含蓄,主人翁們也忘卻己身所處時空,常常陷入拗執的幻想情境而不自知。

 

直到2005年的作品《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石黑首次嘗試了冷調的科幻題材,以音樂貫穿其中,後於家鄉日本被改編為舞台劇與電視劇。2009年的《夜曲》(Nocturnes: 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更以5個音樂人的故事以第一人稱的敘事來找尋自我,帶給讀者不同感受。

 

 

2015年3月出版的近作《被埋葬的記憶》(The Buried Giant),則藉由英國後亞瑟王時期,一對老夫婦企圖尋找記憶中曾為圓桌武士的兒子,沿途所遇所見所聞來闡明歷史如巨輪般操控著老夫婦,遺忘與記憶為本書主軸,以中古世紀的場景來貫穿全人類無法避之的嚴肅課題,如何遺忘?如何記憶?死亡是否為一切的終點?

 

石黑以建構記憶的哲學及筆觸成為他特殊的敘事風格,讓5日宣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瑞典學院秘書長丹尼爾絲(Sara Maria Danius)盛讚,石黑是個「饒富興味的多元作家(a very interesting writer in many ways)」,她形容石黑的作品揉合了英國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幽默促狹筆調,以及捷克現代文學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象徵手法。

 

 

丹尼爾絲也否認,石黑一雄獲獎是為了堵住巴布迪倫(Bob Dylan)2016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引起廣泛爭議的悠悠之口,「我們去年挑選了這個時代中最好的詩人,今年,我們則挑選了最卓越(the most exquisite)的小說家。」

 

成立230年的瑞典學院

 

負責評選與宣布諾貝爾文學獎項的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創立於1786年,當時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成立,隸屬於「瑞典皇家學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現任秘書長丹尼爾絲於2015年6月1日接任,負責每年公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瑞典學院師法1795年創立的「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模式,共18名成員,主要職責為保持瑞典語言純正。

 

自1901年開始,瑞典學院開始負責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與頒布。

 

獲獎時最高齡文學獎得主:萊辛

 

自1901年至今,諾貝爾文學獎已舉辦第110屆,產生了114位得主,其中僅14位女性得主,曾於1904年、1917年、1966年及1974年4度由1位得主以上共享,也曾7度宣布得主從缺,得獎者的平均年齡為65歲。

 

目前最年長的文學獎得主為英國女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2013年11月17日歿),她於2007年獲獎時已高齡88歲。

 

 

 

至今最年輕的文學獎得主紀錄則由為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36年1月18日歿)保持,當吉卜林在1907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年僅41歲。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