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蕪中開創未來:記2017科索沃DOKUFEST國際影展(中)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7年10月06日 15:54:00
(DokuFest 提供)

(DokuFest 提供)

科索沃DOKUFEST國際影展,全名為「DokuFest: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and Short Film Festival」,以紀錄片和短片放映為主,週邊還有多不可數的各種工作坊與各式活動。邁入第十六屆的DokuFest是歐洲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地區規模最大、最富盛名的國際影展。

 

本週延續上週專欄,帶來TIDF策展人於科索沃DOKUFEST國際影展的觀察筆記(中篇)。

 

「未來」做為主題

 

第十六屆DokuFest以「未來(Future)」作為主題,為了迎接影展的來臨,團隊在山上碉堡架設「Future My Love」的燈飾,入夜後只要抬頭一看,影展的標語就在夜空輝映。

 

(DokuFest 提供)

 

每屆影展的主題皆不同,過去曾有「Change Don’t Hide」、「Migration」、「Breaking Borders」等等。影展團隊會趁著假期一起去旅行或露營幾天,一起進行腦力激盪,反思這一年來的經驗和感受。今年的「未來」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全球與歐洲陸續發生的各種衝突與危機,也希望獻給科索沃的年輕人們,特別是科索沃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為35歲以下的年輕人,這些人正是國家的未來。

 

開幕典禮在著名地標影院Lumbardhi露天進行,燈光暗下後,只見一位主講人穿著寬大的灰色西裝走上舞台,陰暗的綠光籠罩在他身上,接著他開始宣讀:「現在,我們來到了2101年,在普里茲倫發現了地球的最後一塊鈷,影展也進入第120屆,觀眾擴及了全宇宙,而DokuFest終於不用再為預算而苦惱(全場歡呼)...」

 

影展開幕儀式(Credit_Tughan-Anıt)

 

這場來自未來的獨白秀結束後,隨即就是開幕片—搖滾樂團Talking Heads的演唱會經典電影《Stop Making Sense》(1984)放映,致詞者身著的灰色西裝正是向主唱David Byrne致敬。到了第二首歌時,全場觀眾已開始鼓譟並衝到台前歡叫跳舞,也為電影裡的樂手們鼓掌。這個時刻,彷彿也宣告了現在就是過去,而現在也是未來,時空被巧妙地接合在一起。

 

別出心裁的開幕頗得人心,沒有官員上台,沒有冗長的致詞,卻打開了人們對未來的想像。在普里茲倫也隨處可見人們身上的影展T恤與路邊標語,上頭寫著:「Future Is Not Dead, Future Is My Love.」

 

本屆的焦點影人Travis Wilkerson也為影展量身打造一支片頭預告,這位以「政治性」著名的美國獨立電影導演,運用了日本導演小川紳介的1970年代經典紀錄片「三里塚抗爭」系列中的群眾與警察對峙並敲打器具丟擲石塊的片段,黑白的影片加上和部分鮮豔色彩,形成強烈對比;而在三里塚事件時,也有青年自衛隊對員自殺,成為抗爭中揮之不去的痛。伴隨著抗爭的叫囂聲,這則預告畫面上寫著:「The Future Is Struggle. The Struggle Is Beautiful. The Future Is Beautiful. Future Is Not Dead. Future Is My Love.」再次深化了「未來」的論述。

 

 

節目單元

 

日益擴大的DokuFest共有六個競賽項目,「巴爾幹競賽(Balkan Dox)」擺在第一,之後有國際競賽、人權競賽、綠色競賽、國際短片競賽、國家競賽等等。此行我受邀擔任「國際競賽」評審,與四位來自葡萄牙、紐西蘭、墨西哥、美國的評審同事組成評審團,共必須看12部長片與12部短片,並給出長片與短片首獎各一,背景、文化和品味的差異,使得評審會議產生激烈辯論。

 

DOKUFest國際競賽評審,右一為本文作者林木材(DokuFest 提供)

 

最終,短片首獎給了《If Only There Were Peace》,這是一部關於難民劇情片拍攝實況的側拍影片,透過鏡頭,我們看到劇情片導演是如何安排衝突的殺戮、難民的處境、悲傷的氛圍、死亡的消息、煽情的人性,而當導演要求飾演母親的素人女演員必須說出台詞「如果真有和平」時,女演員卻頻頻出錯,一直重來,就是無法由衷地說出這句話,而這個段落簡直是影片的魔幻時刻。最後,這部劇情片沒有拍完,也意味著紀錄短片雖然諷刺批判並帶點詭異,但卻穿透了當下「難民」這個議題的表面,直達深裡。

 

長片首獎由Joshua Bonnetta和J.P. Sniadecki(史杰鵬)合導的《El Mar La Mar》獲得,影片聚焦在美國與墨西哥邊界最危險的索諾拉沙漠(The Sonoran Desert),得獎理由為:「導演們以16mm膠卷凝視時間與這片沙漠地景,人煙絕少出現在畫面但卻存在於聲音之中,如此豐富的隱喻讓所有事物變得可見,一如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元素。地理的、意識形態的、政治的面向也慢慢從宛如旅程般的電影敘事中流洩出來。創作誠懇的《El Mar La Mar》在當代脈絡下,是一首美麗的詩歌,同時也是一則強而有力的政治聲明。」

 

評審特別推薦則頒給長片《69 Mins of 86 Days》,導演以全然旁觀的角度跟拍一個在逃難旅程上的中產難民家庭,並特別將視角拉低,僅是專注凝視家中的三歲小女孩。在這86天的旅程中,他們輾轉在多個國家的難民營停留,長途奔波只為了和祖父母團聚,比起專家分析或戰爭畫面,小女孩的童言童語顯得如此純真珍貴,甚至成為家人支撐下去的力量,也讓這部影片顯得安靜且獨特,看似絕少外部資訊,卻透過小女孩在旅程中的種種反應,以童稚天真對比出現實殘酷,帶出歐洲當今的現況。絕佳的導演視角和高超的攝影,讓影片充滿感人力量。

 

DokuFest維持一貫的開放與輕鬆,讓評審們決定所有的討論方式和獎項,就算要增設獎項也是被允許的。像是在國際短片部份,所有評審決議給出兩個首獎,影展完全不介意也不擔心,並開玩笑表示不會把DokuFest的石頭獎(Stone Award)剖成兩半,而會再給出一個用普里茲倫的千年石頭打造而成的酷炫獎座。

 

DokuFest的競賽獎座是由當地的石頭製作設計而成的(DokuFest 提供)

 

在節目單元部分,綠色競賽和「北歐特輯」單元都是由北歐駐科索沃使館贊助,人權競賽則由德國駐科使館贊助,「虛擬實境電影」(VR Cinema)由在地電信業者贊助;DokuFest也和兩個影展單位合作,包括了美國紀錄片影展(AmDocs)和墨西哥紀錄片影展(DocsMX),推出北美和南美紀錄片,共同呈現「美洲紀錄片連線」;頗富政治意味的單元「獨立映照」(Reflections on Sovereignty)則以英國脫歐、科索沃獨立、加拿大原住民抗爭為三個章節,放映多部影片討論獨立與主權;再包括以虛實混種紀錄片為主的「Fake It So Real」,動畫短片的「DokuKids」,以及英國前衛導演John Smith的回顧展,美國導演Travis Wilkerson的專題等等。本屆單元總數多達21個,不僅可看出DokuFest有強大的國際夥伴後援,單元之間也多元跨度,直橫交織出豐富的影展圖像。(文╱林木材)

 

(下一篇請點這裡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交通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速食、連鎖餐廳、甜點、新開店)、市集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蕭芷琳 celine.hsiao@upmedia.mg 

 

能源、醫療、親子、寵物、藝文 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