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良醫,不作名醫」 全台社造典範推動者陳錦煌醫師

湯朝村 2017年10月18日 10:10:00
陳錦煌期許台大學弟妹們,要作『良醫』而不作『名醫』。(圖片提供:湯朝村)

陳錦煌期許台大學弟妹們,要作『良醫』而不作『名醫』。(圖片提供:湯朝村)

人稱「小鎮醫師」的陳錦煌,1952 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有「寒地」之稱的崙仔,該村是新港最窮的區域。有九個孩子的陳家,務農維生,極為窮困。

 

陳錦煌於 1967 年考入嘉義高中就讀,其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1977 年畢業於台大醫學系。之後在台大醫院接受小兒科訓練,1981 年,為圓父親一生最大的夢想,將妻、女留在北部就業、就學,毅然返回醫療資源匱乏的故鄉-嘉義新港鄉開業,回鄉時,台灣小兒醫學開基祖師—魏火曜醫師送他「醫師之良」作為勉勵,這句話一直掛在診間,從此,「成為良醫,不作名醫」是他一生最大的鼓勵。

 

家庭兩地分隔,南北奔波,讓陳錦煌焦頭爛額。更令他憂思百結的是,開業後第七年的台灣社會,竟出現了全民簽賭的「大家樂」歪風,連純樸的新港小鎮也淪陷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丟下鋤頭,成天聚在各個陰神小廟前「猜明牌」。之後,贏到錢的人打金牌、請電子花車跳脫衣舞;輸的人砸神像出氣,一個個罹患貪婪、焦慮、患得患失等「大家樂症候群」的鄉親臉龐,成為陳錦煌的惡夢。

 

在同樣出身新港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牽引下,陳錦煌發揮了「醫病也醫心」的理想,在診所最繁忙的民國七十六年,集結鄉親之力成立了「新港文教基金會」,試圖以文化藝術的力量,提供小鎮居民另一種心靈寄託。如今新港「老鎮新生」的過程,其實也是「新港文教基金會」一步一腳印的奮鬥史。新港經驗至今已是全台社造的典範。

 

希冀以文化藝術的力量導正不良風氣,陳錦煌醫師(左二)成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也堂堂邁入第30週年。(圖片提供:湯朝村)

 

陳錦煌以一位小鎮開業醫師身分,因緣際會走上社造之路;「意外」成為社造先鋒後,又跨越到公部門服務、甚至被延攬入閣,回首這段從診療椅坐到內閣席位、自本鎮服務到全台灣的人生行路,陳錦煌的歷歷事功,已昭然鐫刻在台灣社造史頁上。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陳錦煌被延攬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災害防救、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觀光發展、社區營造等,後來兼任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他暫卸診所和基金會之職,全心投入公職。

 

陳錦煌說:「兩年多的任期內,我擔任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總指揮官時,碰上了桃芝、納莉兩個大颱風、台北捷運淹水、汐止東科大火、新航墜機等十三次災難。九二一災後重建的艱辛、二二八受難家屬永難平復的沈哀……台灣島上百年來重大的天災和人禍,我大概都碰上了,兩年內,我的頭髮全白了。」

 

陳錦煌擔任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至第五屆董事長至今。1998年被天下雜誌選為「影響台灣200人物」。1999年任衛生署社區健康營造諮詢委員。2000年5月20日就任行政院政務委員。2002年就任行政院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兼任台灣省政府副主席,並就任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2003~2007年擔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榮獲賴和文教基金會「賴和獎─醫療貢獻獎」。2011年獲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療典範獎」。2012年再度擔任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14年獲頒103年度台大社會服務類傑出校友殊榮。

 

陳錦煌(右三),強調醫人也醫心,藉由自然農法拉近醫病關係的醫者意識。(圖片提供:湯朝村)

陳錦煌這十年來致力於帶領學弟妹--台大雲林分院及其他醫學中心的第一年住院醫師,透過認識「社區」、體驗自然農法,了解所謂的「在地」內涵,以建立更拉近醫病關係的醫者意識。陳錦煌期許學弟妹們,要作『良醫』而不作『名醫』。所謂良醫,是真正解決病人的苦痛,包括身、心、靈及社會各面向;而不是成為有名氣的醫師。這些年來,我常自問:『我是不是作到了?』」

 

「孝心」讓一位台大畢業的醫生,在當年捨棄了在大都市當名醫或賺大錢的機會;「醫心」的情懷,又讓他在最忙累的時期投入捐錢出力的社造工作。三十年如一日,陳錦煌深刻體認,所謂的「退讓」,原來是為另一個「向前」預作準備;而帶著傻氣的「利他」事業,則是增進生命厚度最好的打底。

 






回頂端